汉唐间廮陶县政区变迁考察

2014世界女排锦标赛第34卷第3期2019年09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Vol.34,No.3
Sep.2。19汉唐间廩陶县政区变迁考察
司豪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廮陶”是宁晋县的旧称,该县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属华北平原腹地,自西汉置县以来,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以汉唐间历代官方正史及舆地著作等史料为根基,结合部分今人研究著作,基本厘清了汉唐间廮陶县历史沿革及其政区变动特点,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唐;廮陶;政区变迁;故城
中图分类号:K292.2文献标志码:A
屢陶地处古大陆泽(今已消亡)以北,河流交汇,交通便利,东汉时成为巨鹿郡郡治,并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唐朝之前,受地缘格局变迁、中央政策调整、政权更迭频繁及战乱人口锐减等多种情况影响,该县政区历经了数次调整变动。故本文时间断限选择自西汉置县至唐中叶更名这一时期,此时期是宁晋县政区变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它由兴盛、衰落再到平稳的重要时期(此后其发展趋于稳定,直至建国前后才有较大政区调整)。
目前,关于宁晋县的历史研究成果较少,但不乏有对该县历史沿革的介绍性文章,如《千年古县说宁晋》另有不少关于宁晋自然环境、经济与城市治理、方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文章①,与本文研究领域无关,此不赘言。
关于屢陶历史研究存在于一些历史政区地理的专著中。其中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提到“在延熹八年至永康元年的二年间,曾析巨鹿置屢陶国”&2'Q8,国除后还属巨鹿;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认为建安十七年屢陶划归魏郡,旋还巨鹿,继续为曹魏巨鹿郡郡治[3]P2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提出秦巨鹿郡在西汉时被析分而缩小的论点⑷P87「90对笔者分析屢陶成为郡治原因有重要帮助。此外,还有今人补志之作,如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主张北齐时,屢陶废入屢遥,同时废巨鹿郡,屢遥改属赵郡P9>9;施和金《北齐地理志》认为北齐时废屢陶,巨鹿郡在天保七年后仅领屢遥一县[6]P82_83#这些前人学者关于屢陶或其郡属的研究对笔者了解屢陶及其周边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有很大助益,但学者们多是从宏观视野研究全国重要区域,对屢陶县或有论述,详细而具体的论述尚
有欠缺,且由于大都是断代文章编号:1672-4658(2019)03-0048-09
研究,难免有学者观点或有抵牾。故笔者希望可以整合利用前人成果,侧重屢陶县通史研究,注意屢陶县与周边政区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该县不同断代研究中抵牾之处进行独立思考,探讨分析影响政区变动的原因,形成粗浅见解。
一、历史沿革
屢陶有长达两千余年的置县历史。本文仅以西汉置县到唐天宝元年更名为时间断限,但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及探明总体脉络,对需要涉及的其他时期情况仍会简要介绍,只是不作为研究重点。以下笔者将汉唐间这一县级政区的历史变迁分为三个时期详细论述。
(一)两汉魏晋时期
屢陶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而置县年份已失考。《汉书•地理志》巨鹿郡辖下有屢陶县[7]P157>,故屢陶自西汉便隶属于巨鹿郡。
巨鹿郡原治巨鹿县,置郡始于秦。秦灭赵后,在其东部置巨鹿郡。秦末,赵国复立,巨鹿郡为其属地。后项羽楚军曾于巨鹿城下击溃秦军主力。
汉初,巨鹿郡属赵②,直到景帝三年其地入汉。
王莽代汉,屢陶为新朝属县。王莽败亡后,屢陶归更始,旋归王朗,终属刘秀。到东汉时,屢陶县一跃成为巨鹿郡郡治。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至建初三年(78)间,因“封皇子恭为巨鹿王”&8]P119,巨鹿郡曾短暂变郡为国,而屢陶也曾随之成为国治。到刘恭改封江陵后,巨鹿国复为巨鹿郡,屢陶仍为其郡治。
汉桓帝延熹八年(165)春正月,因勃海王刘悝谋反事发,被“降为屢陶王”&D'P313,屢陶变为一县之国。到永康元年(167),汉桓帝临终之际牵挂被他贬斥到屢陶县的弟弟刘悝,留下遗诏,
$收稿日期]2019-02-26
$作者简介]司豪强(1996-),男,河北宁晋县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敦煌学.
第3期司豪强:汉唐间廮陶县政区变迁考察49
将屢陶王“复为勃海王”⑻PI798#由此,屢陶国除,复为巨鹿郡郡治。
东汉末,雄逐鹿。屢陶作为冀州巨鹿郡属县,先属韩馥、次归袁绍、后终归曹操。建安十七年(2I2)春,汉献帝因曹操权重,便割屢陶等十五县“以益魏郡”&9]P3@,次年五月,又“以冀州之河东
、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曹操)为魏公”&9'P3D?9#屢陶成为魏国魏郡属县。其后最迟在魏皇初二年(22I)屢陶又复归巨鹿郡,复为曹魏郡治,西晋因袭③#
西晋时,屢陶省并杨氏④,同时巨鹿变郡为国。西晋泰始元年(266)十二月,因裴秀受“封巨鹿郡公,邑三千户”PI038,巨鹿郡变为巨鹿国,而屢陶为其国治。西晋末,裴氏绝嗣,国废,屢陶复为郡治。
(二)十六国北朝时期
西晋永嘉三年(309)四月,屢陶及所属巨鹿郡陷于石勒⑤#到石勒建赵,又历前燕、前秦、后燕数代,屢陶一直沿置,其间又曾析置停驾县。
后赵延熙元年(334),石虎“以谶文天子当从东北来,于是备法驾行自信都而还以应之,分屢陶之柳乡立停驾县”&I0'P2762#后赵亡,前燕废停驾县。前秦复置,后燕沿置。直到北魏省废&#北魏太祖时,后燕巨鹿太守高恒“率郡降”m P42,此后,屢陶归魏,隶属安州巨鹿郡(安州后改定州)⑦#
太和十六年(492),降五等之爵,封陆叡为巨鹿郡开国公,定州巨鹿郡成为封国⑧,而屢陶为其国治,太和二十年(496)十二月,国除⑨。
永安二年(529),“分定州巨鹿郡”M P270D另置巨鹿郡,属殷州⑩,“治旧杨城”mP270D(即故杨氏城,西晋并入屢陶)。屢陶属殷州巨鹿郡。同年,屢陶县析置屢遥县,亦“治杨城”M P270D#即永安二年,在屢陶县东北部的原汉魏杨氏旧城并置屢遥县与殷州巨鹿郡郡治,屢陶丧失郡治地位。同年七月,叱列平因功获封屢陶县伯⑪,屢陶成为叱列平封地。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叱列平“进爵为候”&I2'P27D,成为“屢陶县开国候”⑴'PI9I2#北齐代 魏,其封地不变,天保五年(554)叱列平死,“子孝中嗣”&I2'P27D,屢陶县继续作为叱列孝中封地,之后不久废入屢遥县&I3'P649#
屢遥为屢陶析置,自置县始便隶属殷州巨鹿郡,并为其郡治。到北齐天保二年(551)七月,“改殷州为赵州以避太子之讳”&I4'P24D,屢陶、屢遥改属赵州巨鹿郡。约在天保七年(556),屢陶废入屢遥⑫#北周灭北齐,屢遥归周,隋因袭之。
(三)隋唐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I5'P20,屢遥县直接隶属赵州。六年(586),屢遥更名屢陶[I5]P855#十六年(596),隋文帝“以废赵郡之平棘、屢陶二县,并废巨鹿郡之广阿、安国、柏仁、内丘等四县,改置栾州”&I6'PI230#屢陶县改属栾州。
到大业二年(606),“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I7'P489#于是,屢陶县又改属赵州。次年,又“以赵州为赵郡”&I7'P489,此后屢陶县便隶属赵郡。
北京水生植物唐武德元年(6I8),适逢天下雄逐鹿,“张志昂以(赵)郡归国,改为赵州”&I8'PI500#于是,屢陶归唐,属赵州。其后,屢陶先于武德二年(6I9)至四年(62I),陷于窦建德大夏国政权。归唐后,又曾在武德五年(622)陷于刘黑闼汉东国政权,该年复归唐。同年,赵州“更名栾州,贞观初复故名”&I9'PI0I6#此后屢陶长期隶属赵州,直至天宝州县更名。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屢陶所属赵州,陷于契丹[I8]P4737'[I9]P97,旋复。圣历年元年(698),复陷于突厥国[I8]PI27,同年收复。
天宝元年(742)九月丙寅,“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I8'P2I i I6,于是,屢陶“改为宁晋”&i8'pI50I#《唐会要》中记载了此次更名的具体日期为“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20]PI494#屢陶更名宁晋后,政区基本上趋于稳定,直到建国前后的数十年间,宁晋县再次经历析置、合并阶段。
天空下的城市二、政区变动与地望研究
(一)政区变动
屢陶县政区的形成经历了数次的变动。笔者根据变动情况,将其政区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又分别对
应不同时期,以下依次展开论述。
1:发展阶段
屢陶的发展阶段为两汉魏晋时期。此时期它的典型特征是:地位提高,辖域扩大。
政区地位提高体现在屢陶由普通边缘县级政区转变为重要的中心郡治,并逐步“靠近”统治核心地带。
西汉时,巨鹿郡辖域逐渐缩小,但县与侯国数量却渐多[4]P87'88,屢陶作为其中普通一县,地狭民寡。东汉建立,屢陶成为郡治,统辖郡内属
50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县,地位提高。此外,屢陶县在巨鹿改郡为国时期,曾为国治,甚至还曾短暂置屢陶国。当然东汉时拥有封国的皇族,并无统国实权,只可获得其封地的一部分赋税。但随着皇族的封居于此,屢陶县更加受到关注。到东汉末作为巨鹿郡治的屢陶还曾招致乱贼觊觎⑬#之后屢陶曾被短暂划入魏郡,又曾隶属曹操封地魏国,此时期屢陶成为当时掌握实权的曹操的统治核心地带,地位更为重要。
到魏晋时,随着政治中心重新移归洛阳,屢陶县地位稍降。但其辖域却在整个两汉魏晋时期不断扩大。
东汉时,屢陶政区得到极大扩展。“东汉初年巨鹿郡境当向西南及东南有所扩展,而伴随着郡境扩展的是却辖县的减少,原巨鹿郡辖下二十县除了堂阳县别属乐成国外,有诸多省废。大陆泽北部的巨鹿郡地区在西汉时尚有十六县(含堂阳县),到东汉时竟然只余下屢陶、杨氏、下曲阳、鄡⑭等四县,而西汉时紧邻屢陶和杨氏二县的柏乡、象氏、广阿、历乡、敬武、贳等六县更是全部省废。由此可见屢陶和杨氏二县应多有省并被废诸县之地,尤其邻近之六县,二县的政区面积应当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而屢陶县境应向西部和南部得到很大扩展(由地望可知),杨氏的扩展主要在北部(原历乡、敬武、贳之地)。此外,“屢陶有薄落亭”&D'P3433,应可证明屢陶之东界至少在薄落亭。如此,则东汉时屢陶政区应扩展为:东北与杨氏县为界,西即为郡界,南邻大陆泽与任县相邻,东境至少在薄落亭。曹魏时期的屢陶政区延续东汉,而到西晋时,屢陶县省并杨氏县,其政区在北部东部极大扩展。它的县境大幅北移,直接与下曲阳县、鄡县接境。根据中国历来惯以山河为界的特点,可推测晋时屢陶北境应为洨水一线。而东西与郡界重合,南部仍以大陆泽为界。简言之,西晋时整个巨鹿郡中部地区已尽归屢陶县政区管辖。若仅以辖域大小而论,屢陶县政区进入全盛时期。
2.反复阶段
屢陶的反复阶段为十六国北朝时期。此时期它的典型特征是:政区分分合合,反复无常,而整体辖域有所缩小,且地位、重要性随政权更迭时有变动。
随着西晋王朝败亡,北方沦为诸胡逐鹿的战场。这一乱局也促使原有的政区格局开始重新洗牌。十六国时,屢陶县的柳乡曾析置停驾县。使屢陶县一分为二,后复归一。北魏末年,随着屢 陶县的东北部分置屢遥县,其县域又被一分为二,大致恢复到东汉时规模。到北齐时,屢陶县废入屢遥县。由于“屢遥”后改名“屢陶”,故亦将其归入屢陶县发展史中。屢遥县省并屢陶后,政区有所扩大,但仍不如西晋全盛之时。此后屢遥县政区大致如此,趋于稳定,至隋时亦仅更名屢陶,政区并未变动。
这一阶段,屢陶政区地位更是随着十六国和北朝的政权更迭而屡有变动。
后赵定都襄国(今邢台),而屢陶县所属的巨鹿郡与襄国为邻,又为巨鹿郡治,其地北控中山,东接信都。应为当时交通要道的重要一站。石虎自信都还襄国途经屢陶县柳乡(设停驾县)便是此说佐证。后赵、前燕时期,襄城、邺城分别为其都城。而中山、信都为其重镇。处在四地中部的屢陶县位置显得更为重要。而前秦龙兴关中,都于长安,彼时屢陶远离京都,为边缘郡治。前秦旋灭,后燕复国,以中山为都,巨鹿郡属司州。屢陶县成为后燕统治核心一司州的属县。北魏灭燕,其都城初在平城,后移洛阳。屢陶再次远离统治核心地带,甚至到北魏末期失去了自东汉延续数百年的郡治地位,日渐边缘化。到东魏、北齐复以邺城为都。屢陶县再次靠近统治核心区,但好景不长,屢陶县便遭废置。致使屢陶城所在日渐衰微,最终消亡。
大抵同时,原县域内析置出的屢遥县成为郡治,地位反超屢陶县。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屢陶县政
区处于衰落时期。到北齐时,屢遥县虽稍恢复了原有屢陶政区面貌,却再难以复原西晋屢陶全盛期的辖域与地位,随着屢遥郡治地位的丧失,它更再难以恢复其汉晋时的“盛况”。
3.稳定阶段
屢陶的稳定阶段为隋唐时期。此时期它的典型特征是:政区趋于稳定,不再有较大变动。
隋唐时期的屢陶县政区继承自北齐、北周时的屢遥县政区。随着屢遥更名,这一县级政区又重新恢复了屢陶的旧称,但此时的政区中心仍为原屢遥县城(即旧杨氏城,今宁晋县城)。故隋唐时代的屢陶县与西汉以来的屢陶县地望不同。隋唐屢陶县更像是汉魏杨氏县改头换面后的复置。
此时期屢陶已经丧失了曾经的郡治地位,成为赵州(郡)的一个普通县级行政单位。地位虽 已不如前,但仍不失为一大县。按《元和郡县图志》宁晋县下有:“紧。十二”M P4'3记载,结合
第3期司豪强:汉唐间廮陶县政区变迁考察51
《唐会要•量户口定州县等第例》所云:“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Q"57#可证,屢陶虽曾经历契丹、突厥洗
劫,但经过恢复、改名后的宁晋县仍为一上县,辖下有十二乡。由此推知,改名前的屢陶县大致状况
应所差无几。这一时期的政区并未出现分置、省并等较大变动,其与周边临县的位置已相对固定。其周边环境已接近当下的宁晋县政区周边环境。屢陶改名后,日后再未恢复旧称。
(二)屢陶县域内的故城地望
随着政区变动,诸多周边古县遭到省废,故而历史上的屢陶县域内曾存在过多个故城。这些故城的存在,既是政区变动的佐证,也是政区变动的结果。
1-屢陶故城
屢陶城自西汉始作为县治(亦曾为郡治、国治)的政治使命一直延续到北齐时期(县废)。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屢陶未移县治。故屢陶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隋时将屢遥更名屢陶或许是有意在追溯传统。但自屢陶县废,屢遥县治(故杨氏城,今宁晋县城)成为这一县域内唯一的政治中心。屢陶城不可避免的同许多古城一样逐渐消亡。
时过境迁,屢陶故城早已难觅踪迹,史书中 关于屢陶故城地望的几处记载仍可为参证。据《后汉书》李贤等注云:“屢陶县,属巨鹿郡,故城在今赵州屢陶县西南”⑻P313,又《太平寰宇记》云:“屢陶故城,在县南二十九里”&词胆3%,另《读史方舆纪要》载:“屢陶城,县西南二十五里。”&“阿3'结合此三说,可确定屢陶故城位于宁晋县城(旧杨氏故城)的西南方向。
据《宁晋县旧志校注》康熙志卷的沿革注释记载:“屢陶治所在今东陈附近,辖今县域南部。”&22]P4@此说与前文推断的屢陶故城位置大致吻合。此外,“1990年7月,在东陈村原巨鹿郡旧址出土了汉代’乳钉纹铜镜’,同时出土的还有数尊陶俑、砖雕、石雕、骨雕器物”&$3'P$,此发现对于证明东陈村附近即屢陶故城所在有重要意义。
$-杨氏故城
杨氏县本是“春秋时晋杨氏邑”&词P1$33#另据侯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秦巨鹿郡下辖杨氏县,汉时因之”回"34'#由此可见,杨氏县相比屢陶县建邑置县的历史更为悠久。杨氏县曾在王莽时短暂更名功陆&7]P1575#到东汉亦曾省并邻县,得以扩展县域。但在西晋时其县被废入屢陶县,其后杨氏县再未复置。到北魏永安二年(529),屢陶县分置屢遥县,巨鹿郡一分为二。而屢遥县与殷州巨鹿郡的治所都设于旧杨城。此旧杨城据《魏书》地形志校勘记云:“温校:'按旧杨城即杨氏县也……按’杨’下当有’氏’字,下屢遥县注'治杨城’同。或当时习称省'氏’字”u P275&-2752#则此后杨氏故城便成为屢遥县治,后虽屢遥更名屢陶,屢陶更名宁晋,但杨氏故城始终作为县治所在。并延续至今,故而杨氏故城即今宁晋县城(凤凰镇)前身。
3-其它故城
汉初,高帝“令天下县邑城”⑺P59,则各县及大的聚邑应皆有筑城。西晋时,屢陶政区达到极盛,以此
时政区为标准,则屢陶县域内除屢陶城、杨氏城外,另有其它故城存在。西汉所置的柏乡、象氏、广阿、历乡、敬武、贳等诸县(含侯国)应并入屢陶县域(含杨氏县),故推测西晋屢陶县域内应有以上诸县之故城。现可考者有:敬武故城、历城(历乡故城)#还有不在诸县之列的沃州城。
在屢陶县尚未省并杨氏县前,“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25'P2@@(此处为郦道元《水经注》转引阚骃《十三州记》文),可证敬武县确系已并入杨氏县,到西晋时,随之归入屢陶县。到北魏时,敬武故城尚存,不过当时的敬武城"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壘,即古邑也”&25'P2@@#北魏时,屢遥县“有历城”&11'P270D,又“有沃州城”&11'P270D#其中历城“本汉历乡县,属巨鹿郡”&21'P39,应于东汉并入杨氏县(由地望知),再随之并入屢陶县。其城位置在今宁晋县城(杨氏故城)“东二十五里”&21'P39,而沃州城则不知何时修建,仅见《魏书》一条记载。此外,后赵分置的停驾县已复归屢陶,故猜测北魏时屢陶县境内或有停驾城。
三、屢陶县政区变动的原因
影响屢陶政区变动的原因多样,以下试从三方面一一叙述。因历时久远、史书乏考,多有推测,不作定论。
(一)地理、交通奠定发展基础
屢陶优越地理环境和交通位置,与其政区发展和变动都有内在联系。
屢陶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境内水系发达。有洨水“东南至屢陶入泜”&7'P1575-57@,又有济“东至屢陶入泜”&7'P157@#即洨水、济水两条
52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河流都在屢陶县境内汇入泜水。《续汉书•郡国志》云:“屢陶有薄落亭”&D'P3433,而《史记》赵武
灵王与公子成对话中也提及:“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車]p2&79#对此,《集解》徐广曰:“安平经县
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26]P2I8°#可证,薄落水即漳水,又因屢陶县有薄落亭,故漳水应经过屢陶县境。这些河流在屢陶县境内汇聚,加之屢陶本就南临大陆泽,这既利于农业灌溉,人口滋生,又可方便同沿河、泽各郡县的商贸联系。
再者,屢陶周边地区的陆路交通也很便利。
早在战国时期,巨鹿郡就是处于赵国、中山国之
间的交错地带,伴随着赵国“讨伐中山国,赵、
中山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强化、漳水流域的发展,
对于作为通过点的巨鹿全体地域的交通发展也应
该给予了巨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干线而被利用
的巨鹿郡所有地域,作为交通要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P3"#其时巨鹿郡与汉初未分置前的巨鹿郡大体一致。而到秦统一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巨鹿郡的交通进一步完善,南北方向有连接邯郸和广阳的大道途经此地,(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有关于“邯郸广阳道”的论述[28]P2@),使燕赵通达。东西方向又有贯通平原津至井陉的大道,途经巨鹿郡⑮#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时便途经巨鹿郡“崩于沙丘平台”&26]P33>,可见整个巨鹿郡地区为衔接故齐、赵、燕几大都市的“十字路口”(见地图一)。
此外,西汉巨鹿郡的“堂阳,有盐官”⑺PI5B6,而堂阳县位于屢陶县东部,其地既然产盐,则周边必然有便利交通以支持运输,此亦可印证屢陶县地处交通要地。到东汉屢陶成为郡治后,其交通应更为便利。东汉末,为击破黄巾军,皇甫嵩“与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8]P23°&-23°2,后又有博陵张牛角与真定张燕合军“俱攻屢陶”&'"261,此二事反映出,此时屢陶城与其北部属县下曲阳及中山国博陵、常山国真定等地间可能均有交通干道相连接。而后赵石季龙“备法驾行自信都而还(襄国)……分屢陶之柳乡立停驾县”&""”62的举动,又透漏出屢陶是地处信都、襄国之间的交通要冲。
综之,屢陶县及巨鹿郡自然环境良好,且很
早注重建设交通。屢陶向南可经水路通邺城,经
巨鹿至邯郸;东北可通信都、西南可达襄国;向
北可通常山、真定(东汉属常山国)、中山,甚至
可经下曲阳、博陵一线至燕、涿,故其地交通可
谓十分便利。这样的环境和交通促进了屢陶早期的发展,成为其变为郡治和扩大辖域的基础条件。
(二)政治需要推动政区调整推重比
孔捷生
屢陶多次政区变动也是由于某些特定的政治统治需要。
首先,屢陶的郡治地位确立与丧失应和巨鹿郡政区轮廓的变动有着密切联系。
光棍儿电影下载
屢陶县在巨鹿郡内相对位置的改变或是促使其成为郡治的重要原因。秦朝巨鹿郡初置时辖域广大,政区大致为《汉书•地理志》中巨鹿郡、广平郡、清河郡、勃海郡、信都国(广川国)、河间国等六郡(国)之地。当时屢陶(置县与否未知)位于巨鹿郡西部边缘地带,无法与巨鹿城相提并论2#到巨鹿郡东部析置河间(后析置勃海、信都)、清河二郡后,巨鹿郡政区轮廓变为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
状。其后武帝时期又分南部置广平郡,巨鹿郡辖地更为狭小&4]P DI°#巨鹿郡失去部分南部辖域后,屢陶县开始成为巨鹿郡的中部地带(见地图二),而巨鹿县沦为南部边缘之地,地域中心地位被极大削弱。远县离郡治过远,对于治安、服役、巡查诸县及吏员回家省亲等都会不便,故东汉建立后,为方便辖制各县,巨鹿郡治移至屢陶县便显得顺理成章了(若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说法,西汉巨鹿郡为武帝时析分广平郡置,则巨鹿县当时为郡治或为依循秦时传统,之后出现行政不便,到东汉根据实际情况移治,也可成立)。此外,屢陶与光武称帝之高邑相邻,处于刘秀集团在河北的政治活动中心地带,此亦或与巨鹿郡治移至屢陶有关。
屢陶丧失郡治地位与其在郡内相对位置的改变应亦有关联。北魏时,定州巨鹿郡先后析置南巨鹿郡(后改为南赵郡)、殷州巨鹿郡。当巨鹿郡第一次析置南巨鹿郡后,屢陶县便丧失了区域中心优势,成为郡域的南部边缘。或正在此时下曲阳成为定州巨鹿郡郡治。到第二次析置时,新由屢陶析置的屢遥县因为在殷州巨鹿郡中位置居中的地缘优势,成为新的郡治。
其次,屢陶多次政区省并与中央集权、精简机构密切相关。屢陶、杨氏都曾在东汉初省并周边诸县,其中不乏历乡等王子侯国(其设置应是为分化诸王势力,多辖域较小),这些疏远的侯国,自然难逃收归中央的大势。而屢遥省并屢陶是在北齐文宣帝为“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2]P63的不合理现状,省并大量州郡县的大背景完成的。此举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却是屢陶省废的直接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19: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4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区   郡治   时期   成为   研究   故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