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河北政区建置沿革考论

关于隋唐时期的政区建设研究,学界已取得丰富成果。这些研究大都以长时段为观察视角,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甚少关注短时段内局部地区的政区建设情况。比如,对于隋末唐初河北地区的政区建置问题,就鲜有学者论及,尚留有较大空白。本文拟以隋唐之际河北地区的政区沿革为个案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对于观察隋末唐初全国范围内政区演变历程具有借鉴意义。
一、隋末唐初河北地区的武装势力
隋朝末年的动乱,是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开始的。仅河北地区,就先后兴起了二十余支武装势力,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起义军。
最早起事的是刘霸道。刘霸道“累世仕宦,赀产富厚。……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及盗起,远近多往依之,有众十余万,号‘阿舅贼’”[1]P5764,活跃于平原郡东部的豆子卤亢地区。
孙安祖。隋末,孙安祖“以骁勇选为征士”,“辞以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令怒笞之”,于是他刺杀县令,带领数百人,“入高鸡泊中为盗,自号将军”[1]P5764。不久,孙安祖义军被张金称义军吞并。
张金称。隋末聚众活动于清河郡内。大业九年(613)十一月,“右候卫将军冯孝慈讨张金称于清河,反为所败,孝慈死之”[2]P86。此后,张金称势力进一步坐大,遭到隋太仆卿杨义臣的重点攻击。不久,张金称败亡。
俺妈说了高士达。隋末“聚众于清河境内为盗”“自称东海公”[1]P5764。其后,高士达先后遭到隋涿郡通守郭绚、太仆卿杨义臣的重点攻击,不久兵败身死。
郝孝德。隋末在平原郡境内活动。后来,郝孝德投靠了李密魏政权(以下简称“李魏”),并于隋恭帝义宁元年(617)九月,配合徐世绩“共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1]P5861。抚州地质学院
格谦。隋末活动在河间郡境内。至大业十二年(616),格谦“拥众十余万,据豆子卤亢,自称
燕王”[1]P5824。不久,杨义臣挥师南下,将格谦擒杀。
孙宣雅。隋末活动在渤海郡境内。至大业十二年(616),这支势力仍然存在。其后不知所踪。
窦建德。隋末亡奔高士达,屡立战功。大业十三年(617)正月,窦建德“筑坛场于河间乐寿界中,自称长乐王,年号丁丑,署置官署”[3]P2237,正式建立政权。
王德仁。隋末“拥众数万,保林虑山为盗”[1]P5800。其后,他投靠李魏政权,活动在河东上党郡一带。
王须拔。隋末活跃于上谷郡一带,“自称漫天王,国号燕……北连突厥,南寇燕、赵”[1]P5803。后来,王须拔攻陷高阳郡(原博陵郡)。不久,王须拔“入掠幽州(即涿郡),中流矢而死”[3]P2238。
魏刀儿。原为王须拔部将,外号“历山飞”。王须拔死后,魏刀儿“代领其众,据深泽,掠冀、定之间,众至十万,自称魏帝。建德伪与连和……遂围深泽……建德斩之,尽并其众”[1]P5936。
杨公卿。大业十年(614)八月隋炀帝第三次征高丽班师回朝时,为“邯郸贼帅杨公卿帅其党八千人抄驾后第八队”[1]P5799,后来,杨公卿投奔王世充。
高开道。大业末年,高开道投奔格谦,被任命为将军。后来格谦被隋军剿灭,高开道逃亡。不久,高开道北上发展,占据北平郡,攻陷渔阳郡,“有马数千匹,众且万人,自立为燕王,都于渔阳”[3]P2256。
罗艺。隋末担任虎贲郎将一职,督军于北平郡。大业十二年(616),罗艺作乱,控制了涿郡,“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3]P2278。随后,罗艺又控制了柳城郡和襄平郡。
高昙晟。武德元年(618),高昙晟“因县令设斋……与其僧徒五十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燕皇帝……”[3]P2256。不久,高昙晟政权被高开道吞并。
刘黑闼。窦建德好友。隋末唐初,刘黑闼辗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GTAI%UNIVERSITY
第34卷第2期2019年06月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要:隋末唐初,河北地区是农民起义军活跃的地区。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在此地区的行政能力急剧削弱,行政秩
序遭到严重破坏,部分郡县由于战乱残破而被废弃。与此同时,大夏等政权出于巩固地盘或与其他竞争者军事斗争的需
要,进行了大规模政区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河北政区变化较大。唐太宗贞观年间对河北政区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才使河北政区稳定下来。
关键词:隋末唐初;河北地区;政区沿革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9)02-0094-06
Vol.%34,%No.2Jun.%2019
[收稿日期]2018-12-15
美国参议院[作者简介]谢守华(1992-),男,湖北赤壁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隋唐文化史、唐代历史政区地理研究.
隋末唐初河北政区建置沿革考论
谢守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第2期
转投奔于郝孝德、李密和窦建德之间。
二、各支势力在河北的博弈及其掌控的范围
经过隋末的兼并,至唐初,河北地区20余支武装势力抟成三大股,即河北北部的罗艺势力、东北部的高燕政权和中部的窦夏政权。除此之外,还有三支外来势力也向河北地区渗透,即关中的李唐政权,河南的李魏政权和宇文化及集团。这六支势力在河北地区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随着局势的变化,各自采取不同的政治、军事与外交策略,选择结盟或敌对,使得河北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诸政权积极招抚地方势力,极力扩张地盘,并建立政区以巩固既有成果。
较早对河北地区进行渗透的是李魏政权。李魏政权建立后,不仅极力笼络河南、山东地区的武装势力,并且积极向河北、江淮地区拓展。七个月后,李魏政权向河北地区的渗透,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治通鉴》记载:
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降李密……且请改武阳为魏州;又请帅所部西取魏郡,南会诸郡取黎阳仓……以宝藏为魏州总管……[3]P5859—5860。
改郡为州,是隋末唐初各政权进行政区建置的主要形式。总管府在行政级别上,贴近周振鹤先生定义的“高层区划”[4]P15,其设置一般是出于军事斗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在此有利形势下,李密派徐世绩渡河,会合河北新附势力协力攻取黎阳仓。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年三月,江都发生,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人将隋炀帝弑杀,并拥立傀儡秦王杨浩为帝。随后,宇文化及集团西归关中,不料受到了李魏政权的阻拦,只好“引兵向东郡,东郡通守王轨以城降之”[1]P5899。宇文化及集团的到来,给李魏政权造成了腹背受敌的巨大压力。于是,李密选择与东都皇泰帝政权交好,全力进攻宇文化及集团。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北渡黄河,进攻徐世绩,企图夺取黎阳仓。李密率军救援徐世绩,大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犹有众二万,北趣魏县”[1]P5910。
李唐政权对于河北地区的渗透,也是很早就付诸实施了。武德元年(618)五月,“贼帅”王德仁与武安
通守袁子干投靠新兴的李唐政权,李唐政权由此获得在河北地区的第一个据点——
—武安郡,并改其名为洺州。同年六月,李唐政权“遣太仆卿宇文明达招慰山东”[1]P5905。不幸的是,两个月后,宇文明达为降而复叛的“贼帅”王德仁
所杀。同年九月,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一是河南地区的李魏政权被王世充击溃,二是宇文化及在魏县建国称帝。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李唐政权于同年十月采取了有力措施,据《资治通鉴》记载:
诏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诸军并受节度;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副[1]P5927。
右翊卫大将军,属于唐初府兵系统大将,淮安王李神通又是李唐宗室,“高祖从父弟也”[3]P2340。崔民干,出身博陵崔氏,属于山东望族。李唐政权派李神通这样一位重臣来经营河北,同时任命具有强大乡土背景的山东士族代表崔民干为其副手,充分说明了李唐政权对于河北地区的高度重视,无怪乎牛致功先生盛赞李神通为“统一中原的先遣者”[5]P104。随后,徐世绩、元宝藏降唐。至此,李唐政权获得了河北西南部一大片地区,包括黎州、卫州、相州、岩州、洺州和邢州等。李唐政权在河北地区的势力大增,当月就对已处于强弩之末的宇文许政权发起攻击,“化及不能抗,东走聊城。神通拔魏县,斩获二千余人,引兵追化及至聊城,围之”[1]P5949。宇文化及被围一个多月后,“粮尽,请降,(李)神通不许”[1]P5952。这时,已经在河北中部站稳脚跟的窦建德南下,李神通撤退。窦建德攻克
聊城,生擒宇文化及,宇文许政权灭亡。
此后,窦夏政权与李唐政权在河北地区的矛盾空前激烈起来。为了应对窦夏政权的强大压力,李唐政权旋即就“以徐世绩为黎州总管”[1]P5955,以加强对以黎阳仓为核心的河北西南部的控制与管理。尽管如此,窦建德还是在当月南下,“陷邢州,执总管陈君宾”[1]P5957。同年六月,窦建德攻陷沧州。两个月后,窦建德攻陷洺州。随后,窦建德攻克卫州、黎州,俘虏李神通和魏徵等人。至此,窦建德完全吞并河北西南部地区,并且“还洺州,筑万春宫,徙都之”[1]P5980。
在河北北部,窦夏政权也与李唐政权争斗不休。李唐政权在河北北部地区的主要利益代言人是盘踞幽州的罗艺势力。罗艺于武德元年(618)十二月降唐,同时降唐的还有渔阳、上谷二郡,李唐政权改涿郡为幽州,上谷郡为易州,渔阳郡为蓟州,并任命罗艺为幽州总管。其后,罗艺与窦建德多次交战,互有胜负,窦夏政权始终无法吞并幽州地区。武德二年(619)十月,在河北西南部被窦夏政权吞并完毕的危急时刻,幽州地区成为李唐政权在河北地区最后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因此,李唐政权加大了对罗艺的笼络力度,对其“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3]P2278。
谢守华:隋末唐初河北政区建置沿革考论95
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武德四年(621)五月,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战败被俘,窦夏政权随即崩溃。继之而起的刘黑闼汉东政权随即填补上这一权力真空,继续与李唐政权争夺河北地区。在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两轮打击下,刘黑闼失败。武德七年(624),河北地区全部落入李唐政权手中。
三、隋末唐初对河北政区的整合与优化
隋末唐初,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权益,诸政权在河北地区积极开展政权建设,大肆建置政区,以求获得对所占领地区长久而稳固的统治。
在跨高层区划层面,李唐政权设置了山东道行台尚书省,治所为洺州,管辖整个河北地区,存在时间为武德四年(621)七月至武德五年(622)四月。行台尚书省,简称“行台”,根据杜文玉先生的意见,它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临时在地方设置的最高军政机关[6]P51。由于行台的权力和管辖范围实在太大,在秦王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李唐政权及时撤销了山东道行台,以分设幽州、定州和洺州三大总管府取而代之。幽州大总管府,治幽州,管河北三十九州,存在时间为武德五年(622)八月至武德九年(626)。定州大总管府,治定州,管河北三十二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六年(623)至武德七年(624)。洺州大总管府,治洺州,管洺、卫、岩、相、磁、邢、赵七州,存在时间为武德五年(622)至武德六年(623)。
在高层区划层面,李唐政权曾在河北地区设置过相州、魏州、磁州、邢州、冀州、德州、定州、幽州
、营州九总管府或都督府。相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相州,管相、磁、洺、黎、卫、邢六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元年(618)至武德九年(626)和贞观十年(636)至贞观十六年(642)。魏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魏州,管魏、黎、澶、莘、毛五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四年(621)至贞观元年(627)。磁州总管府,治磁州,管磁、邢、洺、黎、相、卫六州,武德六年(623)设置,随即废弃。邢州总管府,治邢州,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元年(618)至武德四年(621)。冀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冀州,管冀、贝、深、宗四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六年(623)至贞观元年(627)。德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德州,管博、德、棣、观四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四年(621)至贞观元年(627)。定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定州,管定、恒、井、满、廉五州,存在时间为武德四年(621)至贞观五年(631)。幽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幽州,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八州,武德元年(618)置,其后曾短暂升格为大总管府或都督府,但总体来说,是长存不废的。此现象充分说明了幽州在河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战略重要性。营州总管府或都督府,治营州,初置时仅领营、辽、燕三州,其后辖境有所扩大,武德元年(618)置,长存不废[7]P1452—1461。
我们注意到,随着河北地区局势的稳定,李唐政权在此地区的高层以上政区建置,经历了从行台到大总管府或大都督府再到总管府或都督府的演变,其权力和辖境是递减的。这个变化反映了李唐政权对河北地区统治的日趋稳固。
在统县政区层面,李唐政权也进行了大量建设。为了更直观地反映隋末唐初河北地区新建的统县政区
的名称、数量、始置年份、废置年份、设置者及所属类型等情况,本文以两唐书的《地理志》(分别简称《旧唐志》和《新唐志》)为主要史料,辅以《隋书·地理志》(简称《隋志》)、《通典·州郡典》、《太平寰宇记》(简称《太平记》)、《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和志》)和《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列表统计如表1。
观察表1,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四个现象:
(1)在河北地区新设置的统县政区中,“析置型”(指新设置的行政区划,是从隋朝原有的行政区划中分割出来的,并采用了全新名称)占主流,反映了隋末唐初该地区统县政区的数量从少到多、其辖境从大到小的变化。
(2)这些新设置的统县政区,大部分都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前被省并,说明当初它们的设置是权宜之计。
(3)在新设置的统县政区中,“重置型”(指前朝曾在该地区设置过某一行政区划,后来被撤销或者合并,待重新设置时,沿用了其旧称)虽然占少数,但是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说明它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4)在新设置的统县政区中,长存不废型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唐初相对于隋末,河北地区的统县政区数目还是有所增加。
关于第二个现象,有必要予以充分关注。河北地区统县政区的省并,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节点:武德四年(621)、贞观元年(627)和贞观十七年(643)。这是有其背景的。武德元年(618)至武德四年(621)其间,是李唐政权与窦夏政权争夺河北地区的白热化时期,双方(尤其是李唐)在此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区建置。不过,随着武德四年(621)窦夏政权的覆灭,这些临时性的统县政区失去积极意义,其弊端日益凸显,因此李唐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省并。至于贞观元年(627)的省并,则是全局性的,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的“十道”建设有关,并不局限于
96
安徽省化工研究院谢守华:隋末唐初河北政区建置沿革考论97第2期
表1隋末唐初河北统县政区统计表
序号名称始置年份始置者罢废年份出处类型
1怀州大业九年(613)杨玄感长存不废《旧唐志》《通鉴》重置型
2北义州武德二年(619)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3陟州武德二年(619)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4平州武德四年(621)李唐武德四年(621)《新唐志》析置型
5殷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6卫州大业九年(613)杨玄感长存不废《旧唐志》《通鉴》重置型
7义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8共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9黎州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贞观十七年(643)《旧唐志》《通鉴》析置型
10澶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11相州大业十三年(617)李魏长存不废《旧唐志》《通鉴》重置型
12岩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五年(622)《旧唐志》析置型
13魏州大业十三年(617)李魏长存不废《旧唐志》《通鉴》重置型
14莘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重置型
15毛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16博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
17贝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18宗州武德四年(621)李唐武德九年(626)《旧唐志》析置型
19洺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20紫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21磁州武德元年(618)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22邢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郑天一
23温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24和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25东龙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26起州武德元年(618)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27赵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28恒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29巨鹿郡义宁元年(617)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新唐志》析置型
30九门郡义宁元年(617)李唐武德五年(622)《旧唐志》《新唐志》析置型
31井陉郡义宁元年(617)李唐贞观十七年(643)《旧唐志》析置型
32房山郡义宁元年(617)李唐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
33燕州义宁元年(617)李唐武德四年(621)《新唐志》析置型
34冀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35深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
36蠡州武德五年(622)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37沧州武德元年(618)窦夏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38东盐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39观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十七年(643)《旧唐志》析置型
40景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41德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42定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43易州武德四年(621)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44瀛洲武德元年(618)窦夏长存不废《旧唐志》《通鉴》重置型
45蒲州武德四年(621)李唐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
46幽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47檀州武德元年(618)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48妫州武德七年(624)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
49平州武德二年(619)李唐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
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河北地区。《通鉴》对此事本末有详细记载,兹引如下:
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称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二月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1]P6146。
这段话揭示了唐太宗贞观元年进行“十道”建设的背景,同时也交代了武德初年大量设置政区的原因,从中我们可透视隋末唐初诸政权拉拢小股势力和争夺有限政治资源的激烈场面。至于贞观十七年(643)的并省统县政区,数量不多,可看做是贞观元年(627)十道建设的后续工作。
在统县政区层面,李唐政权同样做了大量建设。仿照统县政区统计体例,我们列表如下(见表2):
表2隋末唐初河北县级政区统计表
序号名称始置年份归属罢废年份出处类型1大基县武德二年(619)怀州武德八年(625)《旧唐志》析置型2集城县武德二年(619)怀州武德八年(625)《旧唐志》析置型3长泉县武德二年(619)怀州《旧唐志》析置型4成皋县武德四年(621)怀州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5太行县武德三年(620)怀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6忠义县武德三年(620)怀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7紫陵县武德三年(620)怀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8谷只县武德三年(620)怀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9温县武德三年(620)怀州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10怀县未知怀州贞观元年(627)《新唐志》重置型11轵县未知怀州贞观元年(627)《新唐志》重置型12修武县武德二年(619)陟州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13博望县武德四年(621)殷州贞观六年(632)《旧唐志》《新唐志》析置型14清淇县武德四年(621)卫州贞观十七年(643)《旧唐志》析置型15凡城县武德元年(618)共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16繁阳县武德四年(621)黎州贞观元年(627)《新唐志》析置型17相县武德元年(618)相州武德五年(622)《旧唐志》析置型18荡源县武德四年(621)卫州长存不废《新唐志》析置型19漳阴县武德四年(621)魏州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20昌乐县武德五年(622)魏州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21沙丘县武德五年(622)毛州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22澶水县武德四年(621)澶州贞观十七年(643)《旧唐志》析置型23莘亭县武德四年(621)博州武德五年(622)《旧唐志》析置型24灵泉县武德四年(621)博州武德五年(622)《旧唐志》析置型25茌平县武德四年(621)博州贞观元年(627)《旧唐志》析置型26夏津县武德四年(621)贝州武德九年(626)《旧唐志》析置
型27府城县武德四年(621)宗州武德九年(626)《新唐志》析置型28斌强县武德四年(621)宗州武德九年(626)《旧唐志》析置型29曲周县武德四年(621)洺州长存不废《旧唐志》重置型30鸡泽县武德四年(621)洺州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31普乐县武德初年洺州武德初年《新唐志》析置型32任县武德四年(621)邢州长存不废《旧唐志》析置型33青山县武德元年(618)邢州长存不废《新唐志》析置型34白起县武德元年(618)起州武德四年(621)《旧唐志》析置型35桓肆县义宁元年(617)巨鹿郡武德四年(621)《新唐志》析置型36新丰县义宁元年(617)巨鹿郡武德四年(621)《新唐志》析置型9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4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区   政权   河北地区   析置   河北   地区   势力   设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