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对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应当重视对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如青
[摘要] 出土医学文献包括涉医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简帛医书,敦煌西域医学卷子、黑水城医学册叶等。这些文献具有时间跨度长,载体种类多,内容涉及广,学术价值大,阅读研究难等特点。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可从中探寻传世古医籍的源头,梳理中医经典的脉络;可从中发掘古代医学的成就,充实、改写中国医学史;可据以校勘传世古医籍,匡正千年之讹,破释千古之谜。认为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应当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历史、现状及原因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出土医学文献;简帛;敦煌卷子;医史文献
一.出土医学文献的范畴与内容
近一百多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其中涉及医学的文献数量也颇为可观。这些文献包括涉医有字甲骨、涉医金石铭文、涉医简牍(散存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
望山楚简、关沮周家台秦简等简牍中)、简帛医学专书(如武威医简《治百病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引书》、《脉书》,阜阳汉简《万物》、《行气》等)、敦煌西域医学卷子、黑水城医学册叶等。
纵观这些出土医学文献,大致有如下五方面特点:
1.时间跨度长。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殷商时期),最迟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宋、金、西夏时期);
2.载体种类多。几乎涵盖了纸质线装书之前的所有文献载体,具体有甲骨、金石、缣帛、简牍、卷轴(纸质卷子)、册叶(经折装、蝴蝶装、线订粘叶装)等;
3.内容涉及广。包括古代环境卫生、原始的中医理论、中医经典的原始“祖本”、卜筮祝由、房中理论与方法、养生理论与方法、医政、法医、脉法、胎产、经络灸法、针灸腧穴、方剂药物、中医临床各科病证方治等;
4.学术价值大。这些出土医学文献长期埋藏于地下,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均真实地保存了古代文献的原貌,因此可从中发现、发掘新的有价值的医学资料,充实、完善中国医学
史的内容。也可利用这些原始医学文献对传世的古医籍进行校勘,破释、更正古医书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文本错误。或对亡佚的古医书进行辑复;
5.阅读研究难。由于这些出土医学文献成书于1000多年~3000多年之前,载体破损严重。如汉代及汉以前简帛,因埋藏日久,霉变剥蚀,导致文字漫漶,脱简夺文、坏字讹文比比皆是。又因这些出土医学文献时间跨度长,用字情况复杂,且不说一般人难以辨认的甲骨文、金文、籀书,仅以战国、秦汉简帛为例,就有六国古文、秦篆、秦隶、汉隶、章草等字体,加上字体漫漶、缺损,释读难度不小;又如六朝、隋唐卷子因掺入了大量当时民间流行的俗体字、异构字、自创字、讹别字,给阅读、整理造成了障碍,对正确释读文本,进而深入研究增添了难度。
二.出土医学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可从中探寻传世古医籍的源头,梳理中医经典的脉络
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列举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灸治方法,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经络学说和灸治法的医学文献。
将此二种帛书与《灵枢·经脉》作对照分析,可发现它们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经脉名称、循行路径、相应病症、灸法等都具有许多相似、相同之处,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血缘关系;两种帛书原始、简朴,《灵枢·经脉》成熟、完善, 根据事物由少到多,由简单至繁复,从不完善臻于完善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灵枢·经脉》成书显然在两种帛书之后,并且直接继承了两种帛书的学术成就。可以说《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黄帝内经》的源头文献之一,为《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医学卷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此书经学者研究考证,发现书中医方与《伤寒杂病论》经方同出一源——汉以前的经方著作《汤液经法》。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中到了《伤寒论》中的一些佚失千年的经方,如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等。不仅如此,还有数十首以五脏辨证补泻杂病的医方及开五窍救猝死诸法。如此丰富的“新鲜”材料,加上它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使这件流落民间的敦煌医学卷子的复抄本在当今中医医史文献学界成了研究热点。
(二)可从中发掘古代医学的成就,充实、改写中国医学史
1872年特劳伯氏(Travde)对心衰病人出现奔马律交替脉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出“三联音律奔马律”。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特劳伯氏奔马律杂音”。难以想象的是,早在二千年多以前,我国古代那些不知名的行医者已经记录了这种现象。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揗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按病人的脉象如同三个人配合(成三)交替舂谷,(即脉象快速以三联节律协调地跳动),(这是极其危险脉象,病人)不出三日就会死亡。这不仅记录了特劳伯氏经长期临床研究才提出来的“三联音律奔马律”心血管病现象,而且预测了这种疾病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马继兴教授从出土简帛的研究中归纳了六方面中医药学重要学术成就:1.古代经脉理论、2.诊断学、3.病理学及临床学、4.医疗手段、5.养生学、6.其他(医药文化资源)。[1]这些从出土简帛中发掘出来的古代医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汉以前医学史的内容,为充实、改写汉以前医学史奠定了基础。
除简帛之外,出土的医学卷子、册叶也记载着大量的中古时期的医药学史料与医学成就。例如俄藏敦煌文献 Ф365《钟乳散方》,经考证,此件为“迄今存世最早的服石方原始文献,乃后世众多以石钟乳为主药的温阳补益方之渊源”。[2]
英藏敦煌文献S.6168、S.6262《灸法图》,法藏敦煌文献P.2675《新集备急灸经》,是现存最古的绘有人体穴位图谱的两部灸疗专书,不仅绘有栩栩如生的唐代人体图像,而且还记录了不见于传世针灸古籍的穴位名称。[3]
英藏敦煌文献S.5598是一件唐写本佛经,末尾记载一首医方,名为“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经研究,此方的药物组成,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天王补心丹”相近,故认为此方为后世名方“天王补心丹”的祖方。[4] 国信证券鑫网
敦煌卷子《张仲景五藏论》是一部以五脏为核心的既有浅近、简要的医学理论,又有临床诊疗遣方用药内容的医学通俗启蒙读物。经研究,发现其中载有现存最早的药对文献,所述药物功效简明扼要,符合临床实际。并发现隋唐时期,曾出现过大量以“五藏论”命名的医书,这些书都具有通俗、启蒙的特点。[5]
从今内蒙额尔济纳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文献中,发现一份医学文献《辰龙麝保命丹》,据考证,这是是现存最早的中成药仿单,此药(辰龙麝保命丹)是专治各类风病的。[6]
这些从南北朝至宋金时期的出土卷轴、册叶医学文献,忠实地保存了当时的原始面貌,真
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水平与医学成就。为补充、修改、或重写中古(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医学史奠定了基础。
(三)可据以校勘传世古医籍,匡正千年之讹,破释千古之谜
校勘古医书,除选好底本、校本及参校之书外,对一些疑难字句,还需要从更早的简帛、刻石文献,卷轴抄本文献中去徵寻资料,开拓校勘依据,提高校勘质量。简帛医书及刻石医书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它们与传世古医籍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未来的文具盒因此在古医籍的校勘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兹举数例以说明之。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按“强食生肉”,唐代杨上善注:“肾有虚风冷病,故强令人生食豕肉,温肾补虚。(《太素·经脉之一》)明代张介宾云:“生肉,厚味也,味厚所以补精。”清代张志聪云:“生,当作牲。……强食牲肉,以助肾气上升而与火土之相合也。”诸说皆随经文敷演,曲为之解。今按马王堆出土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少阴脉”一节作“久()则强食产肉”。则知《灵枢·经脉》之“生”非生熟之“生”,亦非牲畜之"",而是生产、生长之“生”。“生肉”连承敏,即生长肌肉。“强食生肉”,义为增强食欲,生长肌肉。至于《脉经》卷69引作“强食而生害”,《千金要方》卷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191引作“强食而
生灾”,皆属讹以传讹的递相传抄之误。据出土医学帛书校勘《内经》,千古之疑涣然冰释,同时也廓清了后世医家的误注及传世文献的文本讹误。
又如《素问·缪刺论》:“(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何谓“燔治”?王冰未注,《新校正》亦未有说解,或以为“治”乃常义,无须训释。按“治”当作“冶”,此字在出土简帛医书中恒见。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取野兽肉食者五物之毛等,燔冶,……以温酒一杯和,饮之”,“取陈葵茎,燔冶之”,“秦瘳(艽)五分  付子一分  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酒饮,日三,以愈为度”。在《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医简》中亦常见同样用法之“冶”字。揣摩前后文义,可确定此“冶”字是古代加工炮制药物的专用术语,义近“研碎”。考《医心方》卷十三第十引《小品方》:“都梁香散方……凡七物,冶筛”,旁注:“冶音野,销也。”销亦是碎义。又考《千金要方》中诸多“治”亦当作“冶”。如《千金要方》卷八第二“大续命散”方后语:“右十五味,,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以知为度。”“八风散”方后语:“右二十五味,,下筛,无过氧化氢酶血症酒服方寸匕,日一。三十日后,日再服,匝道桥五十日知,百日差,一年平复。”卷八第三“排风汤”方后语:“右四味,,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半,内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几乎遍及全书各卷。疑为唐以后之人(极可能是宋臣)误改“冶”为“治”。又《外台秘要方》为避唐高宗讳,不用“治”字,改用“疗”;因字形相近,还讳及“冶”字,改用“()”。这一点,只要对照《医心方》,即清晰可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医学   文献   出土   研究   传世   卷子   敦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