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概要总结

绪论
神经科学发展史 关键科学家及贡献
1810年,苏格兰内科医生Charles Bell和法国生理学家Francois Megendie 做了脊髓背腹根切断实验。显示躯体的神经是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的混合体.
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1、形态学方法
(一)束路追踪法
(二)免疫组织化学法
(三)原位杂交法
(四)受体定位法
2、生理学方法
(一)神经递质释放量的测定
(二)神经递质功能的测定
(三)行为学方法
3、电生理学方法
(一)细胞内、外生物电的记录
(二)电压钳及膜片钳
(三)脑电波与诱发电位的记录
4、生物化学方法
(一)层析分离技术的应用
(二)放射免疫测定法
(三)放射配体测定受体法
(四)免疫印迹法测定生物分子
5、分子生物学方法
(一)基因的分子克隆
(二)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
(三)基因突变及遗传病的基因的分离
6、脑成像
神经元学说: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突起不是连通的,它们通过接触而非连通传递信息。(Cajal)
一、神经元的形态与分类
1.形态:
胞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骨架)
轴突(轴丘、轴突主干、轴突终末)树突(接受轴突终末突触输入的信息,有树突棘)。
2.分类
按突起数目: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元
按树突:有棘、无棘神经元
按功能连接:初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云、中间神经元
作用:兴奋性、抑制性神经元
神经递质分类:胆碱能、氨基酸能、单胺能、肽能
二、突触的类型
传递成分:轴-树、轴-体、轴-轴
连接方式:依傍性、包围性突触
李忠仁
突触连接的界面:GrayⅠ型(不对称)、GrayⅡ型(对称性突触)
突触囊泡形态:S型(含圆形囊泡)、F型(含扁平型囊泡)
突触功能:兴奋性、抑制性
信息传递机制:电突触、化学突触
三、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形态结构及突触传递特点
化学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囊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突触后致密带)
电突触(缝隙连接):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四、离子通道的特性、类型
特性:1.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2.由于孔道的口径及内壁的带电状态不同,具有离子选择性。3.具有开和关的门控性。4.产生跨膜离子电流,是神经电信号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
类型:1.化学门控通道2.电压门控通道3.机械门控通道4.水通道
五、生物电记录技术有哪些
1.细胞外记录  2.细胞内记录  3.膜片钳记录
膜片钳记录几种方式(填空):细胞贴附式、全细胞式、内面向外式、外面向外式
六、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
(一)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
1、K+离子的跨膜分布不均匀
2、膜在静息状态下的主要只对K+有通透性
(二)K+平衡电位和Nernest方程
1、K+平衡电位
2、能斯特方程
七、局部电位的类型与特性
类型:
(1)电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
(2)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
(3)突触电位:
(4)效应器电位:例如,终板电位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5)自发膜电位震荡(起搏电位):
(6)局部电流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位的特性:
1.等级性(刺激强度依赖性):
2.电紧张性扩布(局限性)
3.总和性: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
八、动作电位的特性
特征:
(1)“全或无”现象;
(2)全幅式传导性;
(3)不可叠加性。
九、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㈠神经递质的释放
1.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突触囊泡的循环机制完成的。
2.突触囊泡借助一系列囊泡膜蛋白和突触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完成入坞、启动和融合过程的。
3.神经递质的释放是Ca2+依赖性的。
4.神经递质的释放为量子式释放。
㈡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㈢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十、神经递质的判定标准
1、突触前神经元内必须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并能合成该物质。
2、递质主要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内,并在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能从囊泡中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3、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递质释放后作用于该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如果给与外源性物质模拟递质释放,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
4、存在使递质消除的机制。
5、有特异性的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存在,能加强和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十一、神经递质的分类
1、按照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分类: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2、按照神经递质的分布部位分类:
中枢神经递质
周围神经递质
3、按照神经递质的化学性质分类:
胆碱类:如Ach
单胺类:(儿茶酚类:NE、E、DA,5-HT、组胺)
氨基酸类:如Gly、Glu、GABA
多肽类:如SP
嘌呤类:如ATP
其他:如NO、CO
十二、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贮存(填空选择)
十三、神经递质的清除
1.由特异的酶降解;
2.被突触前膜重摄取后再利用或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后而清除
3.经扩散稀释后进入血液循环,到一定的场所被分解清除
十四、研究神经递质的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  原位杂交(合成)
药物靶标
刺激-收集组织液-检测(释放)
微电泳(外加作用)
十五、神经递质系统的组成:
递质分子,与递质合成、囊泡包装、递质重摄取、递质降解、递质作用相关的分子元件。
十六、受体的特性和分类
特性
1.特异性或专一性
2.饱和性
3.可逆性
种类
1.离子通道型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
4.转录调节因子受体
十七、谷氨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AMPA NMDA异同
十八、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
七次跨膜蛋白,每跨膜区由α螺旋组成。各区段由亲水的细胞内外肽环连接。膜外N末端有糖基化位点,可形成配体结合域。胞内C末端有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磷酸化位点,连接跨膜区段的胞内环以及C末端形成G蛋白结合域。
十九、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
①物理特性:1、通道的电导很高
2、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跨膜运动速率远远大于载体转运            的速率。
3、温度效应
4、离子通道具有相对的选择性
②化学本质:离子通道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以α螺旋为主体的整合蛋白。
③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决定离子通道特异性的因素)
1、孔道大小
2、离子形成氢键的能力
3、离子与孔道内位点相互作用的强度
④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激活:去激活:失活:开放性通道阻断:
⑤离子通道的电压门控构件
土库曼语
⑥电压门控通道的门控电流
二十、电压门控钠、钾通道(填空选择)
结构
特性
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功能特性
1.通道开放有短暂的延迟
2.开放时间约1ms,然后关闭(失活)
3.只有当膜电位复极化至阈值附近时,通道才能去极化再次打开
阻断剂
二十一、视网膜的分层结构
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外网状层-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层
二十二、光感受器的换能机制——光致超级化
二十三、神经节细胞分类
M型细胞      P型细胞        非M非P型细胞柳智惠
感受野      较大        较小
传导速度    较快        较慢
视觉反应特性 瞬时动作电位  和刺激时间同样
的发放      长的持续放电
对颜的反应 不敏感        敏感
敏感刺激    空间对比度微  具有较高的空间
小差别和运动  分辨率
生理功能    检测移动的刺激 检测刺激的形状
及细微之处
二十四、外侧膝状体的分层
小细胞层、大细胞层、颗粒细胞层
视网膜上三种神经节细胞投射到外侧膝状体哪一层
三个通道对应的视觉信息(颜、运动、形状)
M通道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
P-IB通道对物体的形状进行分析
斑块通道对物体的颜进行分析
二十五、学习与记忆的分类
1.学习
非联合型学习
联合型学习
2.记忆
陈述性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
名词解释
突触: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局部电位:是给予神经元膜去极化电刺激引
起的电紧张电位及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引起的阈电位以下的去极化反应,代表了神经元膜的局部兴奋性变化,又称局部反应。
化学突触传递:即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量子:神经递质以囊泡为单位进行释放,一个囊泡被称为一个量子。
量子释放:由于每一个囊泡所含的神经递质分子数是大致相同的,而一次动作电位又是诱发成批的囊泡释放,故将这种囊泡释放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量子含量:突触前膜一次动作电位所诱发释放的囊泡数(量子数)被称为量子含量。
量子大小:每一囊泡(量子)中所含的神经递质分子数被称为量子大小。
微突触后电位:一个囊泡所引起的突触后电位。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的反应。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反应。
神经递质:指由神经末梢(突触前成分)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该物质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元或效应器(突触后成分)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完成信息传递过程。
神经调质:是神经元所产生的另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它本身并不能直接跨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只能间接调制递质在突触前神经末梢的释放及其基础活动的水平,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应,进而对递质的活动进行调节。
通道的激活:对于静息时处于关闭状态的离子通道,也就是开放频率很低的离子通道,受到门控因素作用而开放频率迅速升高,称为激活。
去激活:对于静息时就处于频繁开放状态的离子通道,受门控因素作用而导致开放频率降低,称为去激活。
失活:通道在去激活或关闭后,在门控因素(膜去极化)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不被激活,电压门控通道的这种状态称为失活。
失敏:失活后的通道在解除门控因素(膜复极化)后,通常可以再次被激活。化学门控通道的这种状态则称为失敏。
开放性通道阻断:通道处于开放(激活)状态,但由于某些分子(如毒素等大分子或Mg+)进入通道后,物理性堵塞了孔道,导致离子不能通过。
受体:是指能与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药物和毒素等)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
倒立摆视觉感受野:视觉系统中,任何一级神经元都在其视网膜有一个代表区,该区内的光学变化若能调制该神经元的反应,则称这个特定的视网膜区为该神经元的视觉感受野。
暗电流:在黑暗中,视杆细胞外段的膜盘上的环鸟苷酸(cGMP)门控的钠离
子通道由于膜内cGMP的大量存在而持续开放,Na+流入胞内,形成跨膜的正电荷流动。
光致超极化:光照引起的感受器细胞超极化效应。
On-中心双极细胞:中心对闪光呈去极化反应(含G蛋白偶联的Glu受体)
Off-中心双极细胞:中心对闪光呈超级化反应或中心对撤光呈去极化反应(含Glu门控阳离子通道受体)
眼优势柱
边缘系统:参与情绪的感觉和表达的结构,包括海马、扣带回、下丘脑、穹窿及相关新皮层。
学习:是指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
记忆:是对所获取的信息的编码、巩固、保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1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突触   细胞   神经递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