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下法实质探赜

古籍研读
伤寒论下法实质探赜+
朱小区1陈永灿2#
1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伤寒论》的“下法”和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实质有诸多不同之处,其内涵更为丰富,应用更为广泛,方药更为多层。文章从以上几方面作了分析,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实质对临床有诸多裨益,有利于指导临床、预防与养生。
关键词伤寒论下法中医学术发掘
传统意义上的"下法”,是一种荡涤胃肠、通泻大便、逐邪下出的治病方法,属八法之一。《伤寒论》的“下法”和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实质有诸多不同之处,正确理解 《伤寒论》“下法”的实质对临床有诸多裨益,试述如下。1《伤寒论》下法内涵更丰富
在张仲景时代,中医学非常重视汗吐下三法的 选择,“可”与“不可”汗吐下三法是判断疾病的重要 步骤。《金匮玉函经》指出:“不须汗而强与汗之者,夺其 津液,令人枯竭而死。又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 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 泄,便溺不禁而死。”梁代陶弘景也指出:“诸凡杂病,服 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 据证服补药数剂以补之。”《伤寒论》中许多条文也是先 用发汗或吐下法后出现诸多变证,随证。提示下法 与汗吐之法均为机体攻邪之重要方法。钱超尘提出,以“可”与“不可”治病之法排列《伤寒论》条文是仲景原书 的最初面貌m。“可”与“不可”中除“汗吐下”三法为攻 外,其余如“可温”“可火”“可灸”等诸法,多为“补法”或 “以火发汗法”。所以说,下法为除了汗法和吐法外的一 种重要祛邪之法。下法在《伤寒论》中的内涵包括了八纲 中的阳、实、热、里的,除包括了后世“八法”中的下 法外,还与“清”“消”等具有相关作用的治法有关。
2《伤寒论》下法应用更广泛
通过《伤寒论》中的“可”与“不可”可以看出,下法主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 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计划浙江省陈永灿名
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GZS2017002
arcpad# 通讯作者:陈永灿,E-mail :****************要用于除“汗吐”法之外的“有余”之证,其应用范围主要 包括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阳、实、热之证。传统八法中的“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虾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 下窍而出,以怯邪除病的一种方法。包括寒下、温 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在《伤寒论》中均有体现,方药包括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陷胸汤、十枣汤、桃核 承气汤、抵当汤、三物白散等。
《伤寒论》中的下法还包括机体祛除邪毒的其他方 法,如八法中的“清”和“消”法。清法是通过清除机体火 热之邪的一种方法;消法则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 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 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可见,清法和消法所治的 病证多为有余之邪毒,也属阳、热、实证,在《伤寒论》中 属于“可下”之范畴。如《伤寒论》中的“身热,汗自出,不 恶寒反恶热”的阳明外证,表现为有余之阳热实证,不可 用汗吐之法,可用白虎汤清肃阳明,属于“可下”之下法。“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小便不利,腹微满者”的茵 陈蒿汤和“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 之石硬者”之大陷胸汤,在《伤寒论》中属于“可下”之范 围。可见,《伤寒论》中的下法范围更广,应用更为广泛。
《伤寒论》中的下法思维在现代医学的临床中亦得 到了充分的应用。尤其是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等疾病,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下法”药物具有 抑制细菌异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减少机体全身炎症反 应、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脏器微循环等多种作 用[2],其作用类似于祛除机
体的阳热实邪。
3《伤寒论》下法方药更多层
《伤寒论》中的下法具有整体性,与“八法”中诸法的 割裂不同,作为重要的一种攻邪方法,《伤寒论》中的下
法应用的方药更为多层,更为整体。
下法的不同方药可体现疾病的浅深与轻重。如桂枝 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提示瘀血的轻重与暂久;小陷胸汤、大陷胸丸和大陷胸汤反映痰热的轻重;白虎 汤和三承气汤同治阳明之热,但有经、腑之不同;其他如 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甘遂汤、大黄硝石汤等,虽均 为“可下”之法,但亦有饮、痰、瘀、黄疸之异。形成了疾 病的多层次性。《伤寒论》中的下法不仅包括从小便 和大便解除病邪的方法,如桂枝茯苓丸、三承气汤、大黄 甘遂汤、十枣汤等,也包括清热、消积、消癥等消散之法。
北京大学图书馆《伤寒论》中的下法也可与其他方药合用,以机 体各病位的阳、实、热之邪。如排脓散、排脓汤、薏苡附子 败酱散等,能够祛除有形实热之邪。在临床中可配伍葛 根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病位在太阳、少阳或少 阳阳明病的热毒痈脓等病证。《伤寒论》中的下法还可与 补虚药合用,
达到攻补兼施的作用,如薏苡附子败 酱散、大黄廑虫丸和鳖甲煎丸等。对于虚劳之证,下法也 包括消导的外用方法,如蜜煎导、苦瓜根、猪胆汁方 阴亏便结等。
综上可以看出,下法是《伤寒论》中一种重要方 法,较之“八法”中的下法,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多层次性。
4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的意义
正确理解《伤寒论》中下法的选择有利于指导临床。下法作为攻邪法的一种,是疾病总体呈阳实热证的重要 考虑方法,反之,如疾病总体呈阴虚寒证,多不考虑该方 法,或在“温”“补”等法中考虑酌情配伍使用,建立是否 “可下”的思维有助于疾病的总体攻补把握。如清热解毒 法多用于阳热证,但对于虚寒病人,虽有痈脓,需要考虑 是否“可下”,如“不可下”,还是应该先予以“可温”或 “攻补兼施”之法。
《伤寒论》中的下法对温病下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下法非皆为燥屎而设,还有泄热作用。清代戴 北山指出:“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提示温 病便溏为邪未尽,仍需用下法,此轻频缓下法即为除热 的一种方法。中医学中的重要治法“通因通用”也是下法 泄热的一种反映。明代吴又可提出“逐邪勿拘结粪”,也 是对仲景下法应用的精辟概括。
下法是与“可温”“可火”“可灸”等不同的治法,总体 不利于虚劳疾病。所以,临床中经常会采用“先补后
攻”“攻补兼施”等法,以调节机体达到“可下”之状态。少阴 病“三急下”是由于阳明内结,迅速耗伤阴津,单纯“养阴 扶正”不足以补充耗伤津液的速度,非急下不足以“存 阴”,也是特殊情况下的“补”法,后续仍需以扶正之法善后。下法需要注意诸多“不可下”的因素,如“阳明病,心 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赤,不可攻之”等,需要注意把握好适应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今世之人,为求养生,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等具有“下法”作用的药物,以冀抵御病邪,养生延年,或制成疾病预防 之方,南辕北辙,殊是可叹。
5验案举隅
林某,女,63岁。因“右胁肋皮疹伴疼痛1月余”于 2019年9月12日就诊。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恶寒、低热,关节酸痛,继而右胁侧皮肤出现皮疹,疼痛 明显,在当地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以“激素、抗病毒药 物及膏药”等,皮疹逐渐消退,但遗留局部疼痛剧 烈,服用“三种止痛药”仍不能止。刻下见:精神可,轻度 头痛,两颞侧为主,口干口苦,唇干,饮水多,胃纳可,尿 黄,大便可,日一行,舌红、边偏青、舌底脉络显露、苔黄 腻,脉弦数。予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处 方:柴胡、姜半夏各12g,制大黄、桂枝各9g,黄芩、枳壳、桃仁各10g,赤芍、茯苓、丹皮各15g,生石膏45g,甘草 5g。7剂。1周后患者来诊,诉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已停 用所有止痛药,予以原方再进3剂,痊愈。
按:本案患者提示明显的阳热实证,无明显恶寒脉 浮之可汗之证,亦无可吐之证。病位在少阳阳明,兼有瘀 血之候,为“可下”之证,故予在祛瘀泄下基础上,加以石 膏清热,加强祛邪之功,临床证实,此类疾病加与不加用 石膏,疗效有所差异。本病经过后阳热亢进之证即 明显缓解,提示我们以《伤寒论》中的“下法”的应用思 路,对于攻邪法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参考文献
水凝萃[1]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新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69.
[2] 邝梓君,汤顺莉,陈国铭,等.论《伤寒论》下法中角药的运用[刀.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279-2281.
收稿日期2020-06-08
刘光基
告作者
浙江中医杂志社唯一:WWW.
阿明小菜zjzyzz.c n,于2016年6月1日正式上线,
作者投稿请登录我社进行操作,稿件处理
中国发展报告2010情况请及时登录网站查询。如有疑问请致电:
*************、8884907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9: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下法   伤寒论   治疗   疾病   方法   临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