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精品欣赏(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精品欣赏(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及说明取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斗彩饕餮纹鼎
这件鼎为长方形,鼎腹四角及每面正中均有一道扉棱,扉棱两侧绘有饕餮纹。“斗彩”是指将釉下青花纹饰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制瓷装饰工艺。一般制法是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线内填充一种到多种不等彩,入炉经过二次烘烧形成釉上釉下彩绘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这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优美,调对比鲜明,显得凝重华丽,是明代景德镇窑少见的珍品。
鎏金铁芯铜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
燕赵政协新闻网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镶金白玉臂环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两副玉臂环,出土时装在莲瓣纹银罐内,从器盖墨书“玉臂环四”可知唐代对它的称谓。
这件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衔接而成。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制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于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辖相连,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以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一边关闭合开启,便于佩带。虎头用金片采用錾刻、锤击制作而成。虎头内侧用两颗铆钉铆接。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利用黄金、白玉、珠宝三种不同材料不同的质地、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
“金镶玉”寓意为“金玉满堂”,象征着财富和才学,在唐代文物中十分罕见。从文献看,玉臂环似乎不是唐代本土的产物,可能为进贡或从对外战争中所得。
鸟盖瓠壶
tuodu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玉人头
这件玉雕侧面人头像鼻梁隆起,五官比例准确,玉人目光平视。从其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玉器加工已经采用了开片钻孔和抛光技术。据推测玉人头可能与氏族、祖先崇拜及宗教巫术有着某种联系。三彩梳妆女俑
higgs粒子
狮纹白玉带饰
玉石质地坚硬,加工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有着特殊的加工技艺,"琢"和"磨"就是玉器加工的基本方法。所谓琢,就是对玉料进行切、挖、斩等等。所谓磨,是指用不同形状和规格的磨具,在玉料上反复研磨,因为"琢"和"磨"是玉器加工的基本方法,因此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谚语。先秦称为琢玉,宋人称为碾玉,现在称为碾琢,用来表示和雕刻工艺有所区别。
这些带跨上的纹饰就是碾琢出来的。这种工艺的带跨这次出土了两条,出土的时候,盛放带跨的银盒上有毛笔书写的“碾文白玉带一具”和“碾文白玉纯方胯”,唐宋时期习惯用琢玉工艺来命名玉器,这也是这种习惯的反映。
唐代带跨以素面居多,有纹饰的带跨极为罕见。这条带跨上面蹍琢有狮子纹饰,设计别具匠心,有俯卧的也有行走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狮子产自非洲和西亚,这条狮纹白玉带的出现也是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见证。酱釉描金孔雀牡丹执壶
这件执壶通体施酱釉、描金彩,纹饰精美。壶的腹部绘制着花繁叶茂的牡丹,一只孔雀立于枝头,回首眺望。壶底有青花书“富贵佳器”四字铭款。执壶出现于隋代,是一种酒器,又被称为注子、注壶。描金,始于宋代,它是将金粉与水溶合,再加入适量的橡胶水、铅
粉混合,后描绘在瓷器上,经过低温焙烤,再用玛瑙等物抛光,使其发亮。这件执壶是明代景德镇仿照波斯铜壶烧造的,应为一件外销产品。
金怪兽
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这件器物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光海君
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其毛多彩而艳丽,能学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受此影
响,鹦鹉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研究人员打开罐盖,惊奇的发现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由
金梳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唐代妇女流行高髻,讲究发式造型。特别是开元、天宝以后,妇女的发式更加蓬松多样,头部装饰也就更加复杂华丽。我们看到的这件精美的金梳背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发饰用具,其用法是插在头发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金梳背是迄今已知保存最好,工艺最精,形制最巧,纹饰最特别的发饰品。金梳背由两层金片剪裁合并成型。顶端的掐丝工艺和主题纹上金珠焊缀工艺的娴熟运用,反映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向日葵唐代发梳用材十分考究,一般因用途而别。梳发用梳多以木、竹、牛角制成。插戴用梳常以金、银、玉为材。另外,从梳背的尺寸和工艺来看,这件金梳背应为装饰用梳而非梳理用品。摩羯纹金杯
金杯的造型为四瓣海棠形。杯内中心有一摩羯在水中嬉戏。在杯的内壁,工匠们以花瓣栏分成四个区间,每一区间内錾刻两组对称的宝相花,宝相花两侧还有如意花纹,口沿处则装饰一周花瓣。
从金杯的造型和纹饰来看,有着浓郁的外来文化彩。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摩羯纹就出现在古代印度的雕塑、绘画艺术当中,在佛教寺院建筑的塔门中更是常见。摩羯纹随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摩羯纹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至佛教盛行的唐代更为普遍,被广泛地用于金银器的装饰。这时的摩羯纹比起古代印度的摩羯纹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有的是单独一条摩羯鱼,有的为摩羯追鱼,有的是摩羯戏珠。这件金杯是以摩羯戏珠为主题纹饰,与中国双龙戏珠有同工异曲之妙,显然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1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纹饰   工艺   鹦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