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中国文化遗产日略论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一、何为“慎独”
“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
”的传统理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舍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舍其恶而卒不可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他文字的研习,我们不难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实当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例如,朱熹强调“‘慎独’之‘独’亦非
2010通货膨胀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朱熹还说“这独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上述从郑玄到朱熹的关于/慎独”之义的传统解读,着力都在于强调/慎独”的实质是要慎重对待他人不知的隐蔽处之所作所为,努力地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随着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及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简《五行》篇的出土,学界在对简帛文献进行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与传统解读不同的/慎独”,由此对于/慎独”本义的讨论重新拉开了序幕"
我的野蛮女友主题曲
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其《/慎独”本义新证》一文中认为,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校注》一书第52到54页的内容说明/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与《礼记#礼器》篇!《荀子#不苟》篇说同,而与《礼记#中庸》!《大学》篇迥异"“[3]”并提出,/-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4],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在梁涛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中的两个/慎独”,前一个是指/诚其意”,后一个强调只有/诚于中”,才可能做到/形于外”,由此可见/慎独”必须落实在/诚于中”上,这实际还是要/诚其意”,而《中庸》中的/慎其独”则从道入手,君子/慎其独”所需要戒慎的就是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道,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这与《大学》的/诚其意”是一个意思"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说三个/慎独”都是/诚其意”,强调要端正内心的意念,从本原上杜绝一切不善行为的出现,这些无一不在突出儒家/内省”的工夫"所以,《大学》《中庸》以及《五行》的/慎独”的本义均刘庆宁
是指内心对于儒家涵含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完满人格的专一,指内在的精神状态"郑玄和朱熹的错误在于把/诚其意”的内在精神仅仅理解为/慎其闲居所为”的外在行为,把精神专一理解为独居!独处,因而造成整个意义发生改变"通过对/慎独”本义的追根溯源,以及对其传统解读的辨析,我们看
到了儒家一贯的对于内省的重视,对于修己工夫的强调"
那么,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人,在理解了/慎独”的本义后,我们该如何联系时代联系自身,深刻而又发展地理解它运用它呢?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违背本义,也不必完全抛离传统解读"我们首先要确定这是一种强调内心对于道德境界和人生修养目的专一专注的功夫(本义强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合一状态的专注),是对内心的关照,它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于传统解说中汲取其合理的因素,那就是把/慎独”的形上意义下达到形下层面"每一个人都有独居!独处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慎独”传统解读中对于闲居时道德自制力的强调"这样才能将/慎独0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个儒家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
二!/慎独0的现实意义
现在对于/慎独0的现实意义的分析大多是基于传统解读进行的"原因就在于《五行》篇中关于/慎独0的解释和郑玄!朱熹等人对于/慎独0的传统理解相比,在实践意义上缺乏可操作性"《五行》篇中将/慎独0归结为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专一与专注,进而统摄诸德而不失于性道之本质"这是具有形上意
味的归结,在寻常百姓看来,这种说法不好理解难以践行,缺乏实践上的动力"而郑玄与朱熹的解读,强调闲居时要和有人监督时的行为相一致,这是将/慎独0下达到日用伦常层面后的一种道德自律,这样/慎独0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变为一般人修德修身时的途径,而不只是君子实现其圣人理想人格的专有门径"这显然比本义更能让世人接受,同时,在实践方面更具有效性"
那么,能不能将本义与传统解说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本义中内心对于儒家仁!义!礼!智!圣这一君子人格德行的专一,改造成对于现实中的完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标准的专一与专注,以此形成一个牢固的内心信念,然后在这个诚于中的内心信念的统摄与驱动下,更好地形于外,这样我们就会不断修正自己在大庭广众下的显性行为,也会更为注重和调整独处时候的隐性行为"
这样一来,/慎独0就会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伴随我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修身正心"培养/慎独0能力,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可以锻炼和加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力,使道德修养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此外,我们还应做到慎独而不唯/独0,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有无人知晓,有无人监督时都同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能因为有人知晓而做表面文章,要
时刻专注于内心信念"
对于当今这样一个已经
熊应堂
存在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而言,/慎独0的修养方法更凸显其必要性"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自觉地做到/慎独0时,社会的道德水准与道德意识才会得到一个很明显的提升,至少会减少坏人坏事的出现"这一点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的/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0[5]虽然刘少奇同志讲的是共产党员,其实这对于每一个平常百姓的意义与影响是一样的"当我们心中已经拥有一个诚其意!毋自欺而诚于中的道德理念,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内外如一,如是而行,做到时时处处符合道德要求"此外,朱熹把/独0从独居扩展到大众空间,对于当今社会更具现实意义"比较古今社会的外部压力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人要完全摆脱舆论压力,只会出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独处时"而当今社会,由于人员流动性加大,我们很多时候都身处/陌生人社会0,没有熟人,也就缺少一种舆论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养成肆意胡为的习惯,认为反正做了不该做的说了不该说的也没有关系,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监督我"由此可见,/陌生人社会0虽在众人之中实际也是独,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重/慎独0功夫,注重内心一念发动时别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绝不放松道德修养工夫"通过/慎独0,我们要养成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凭借自己的内心信念,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依靠理性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2013我们的品牌/慎独0,是儒家的传统观念与重要思想,是一种修养工夫,是一种自律品质"通过对/慎独0本义与传统解说的厘清,通过对/慎独0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实践意义的分析,我们看到/慎独0永不会因为时代
的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2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1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内心   传统   解读   意义   本义   实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