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特点

    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忠义之气、忧国爱民之忱,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山谷诗本老杜骨法”。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2、用典
    用典方面。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
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但黄庭坚对用典的要求更高,他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的展现。与杜诗常用熟典不同的是,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而黄庭坚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更是对杜诗用典的发展和超越。《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李白的“水寒溪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并且整首诗以《晋书·傅咸传》的“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但犹如有的诗学家评价宋诗过分注重说理而使诗意全无,黄庭坚的用典也存在缺点,用典范围之广和出处之僻有时过犹不及。清赵翼评价:“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才沱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
词句注释
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
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落木:落叶。
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聊:姑且。
弄:演奏。
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2]  [3-4] 
白话译文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2]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1]  [2]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反俗与重山用典
黄庭坚诗歌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 的兀拗美,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风的反俗与用典重山一脉相承的 反俗与用典在诗学领域似乎是一种 矛盾的文学现象用典往往会落入俗套,因此古人在 某些场合忌用典 , 然而好诗又不忌用典如何用好 , 关键在不入窠臼 , 超越俗典 , 这就是黄庭坚提倡的 反俗” 。黄诗反俗的文化密度较疏 ,用典的文化密度 较密 , 使得诗中的文化疏密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 , 黄诗反俗具有精神法度, 达到禅家所谓的更高一筹” , 用典能点化无迹 , “笔有化工” 。
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反俗” , 主要表现在刻意创新,力矫俗境 俗语 俗韵, 力避平
, 追求格高韵腔
黄庭坚在诗中追求诗意的生新美 诗语的峭拔美 和诗韵的兀拗美的反俗中就提出了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的法度,后又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法 将这些法度 法则运用于其创作实践中就是用典 的问题 用典也是黄诗反俗创新的重要方面 黄诗 中往往以典故为中介 , 以反俗的眼光视之 , 凝聚化合 , 皆别出新裁 对于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密度 , 黄诗并非 像李白的诗歌以直觉稀释而生发之 , 而是用法度浓缩 而锤炼之 于是在不自觉当中出现了重山用典的方 , 往往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 诗句或是将一典一句而为多诗如其名作登快阁的颈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酿造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李白的高校实行什么的校长负责制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儒学联合论坛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 ”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 ”、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 `澄江静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并且整首诗以 晋书·傅咸传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 用伯牙 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 至此实现了重山用典 ,其风格也可于此见一斑 再如戏呈孔毅父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两句,用了韩愈 毛颖传》 、范晔的后汉书·班超传》 、鲁褒的钱神 》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四典网络家庭 , 可谓无一语无 来处 , 但句意灵活 , 形容自己的境况很贴切 生动 ,
使 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典故互释 , 激昂愤慨
除了一诗多典外 ,还有一典多为诗之例,足见重山之势如杜甫有诗云:“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 ,黄庭坚学之有六例:“读人头愈白,见士眼终青” 、 “江山千里俱白头 ,骨肉十年终眼青” 、“身更万事已白头 ,相对百年终眼青” 、“今日相看青眼旧 ,他年肯作白头新” 、“看镜白头知我老, 平生青眼为君明” 、“青眼向来同醉星 , 白头相望不缁磷” , 前三例尚稍重复 , 而后 三例变化较大并非简单因袭 黄诗的好事用典 , 雕琢堆砌之迹 , 而是整语碎用 , 欲以剪裁出奇而点化 无痕保心包,能用花体功夫造老杜深成之境, 自然更高一筹”。
黄诗讲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无一字无来 ” ,都是讲用典的法度,但黄诗的不仅仅指成语 典故 , 而且扩及到前人的诗意 构思 辞句 钝化剂、修辞技巧 等方面 , 成为全方面继承前人遗产 反俗创新的法度
诗意上 , 黄诗在基本因袭原作原意的前提下 , 自作语出之 ,所谓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 意虽袭 ,但语 益工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之二:“扶风乔 木夏阴合 , 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 , 不关 情处总伤心。”宋人曾季艇斋诗话中指出其诗 : “全用乐天诗意” ,因为白居易和思归乐有云 :“峡猿 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诗的意思与白居易的诗确有异曲同工 , 黄庭坚很可能 受到白的启发 , 但他在辞句上全不相袭 , 而且比白诗 有提高 , 诗中情理也与之所咏之事密切相合 , 毫无生 搬硬套之病
写古人诗意往往是黄诗早年的特点 , 而到了晚年 的黄诗则是从构思方式上借鉴前人 宋人陈长方云 : “古人作诗 , 断句辄旁入他意, 最为警策如老杜云 `鸡虫得失无了时 , 注目零江倚山阁' 是也 黄鲁直作 水仙花亦用此体 , `坐对真成被花恼 , 出门一笑大 江横 。' ”(《步里客谈》)黄庭坚这种借鉴他人之体的手 ,更好地体现学古而能变化的精神,无损诗之自然平淡质朴他坚持以故为新却能利用和改造,1998年国土资源部部长 夺胎换骨有出新意 他的夺胎之作 ,不少是汲取 原作的某些构思的精辟 , 引为解媒 , 尽情生发 , 脱去对 前人的依傍 , 可以从借境而创境 , 特别还有一种反其 意而用之的手法 , 表现出石破惊天的创造性 答孙不愚见赠末联小臣才力堪为掾, 敢学前人便挂 事出南史》 ,原意说陶弘景挂冠神武门,表示坚决 不做官 黄则反用其意 , 说自己这样的小臣才力本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05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用典   诗人   典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