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规划院-三坊七巷价值认识

(二)、“三坊七巷”价值认识
1、物态价值
1)完整的而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唐末五代形成的鱼骨状的里坊街区格局,被形容为研究我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
2)集中保存了大量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159处),面积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约20幢,风貌极为完整。“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3)富有福州地方特的古建筑。
4)亲近山水、风雅情趣的古园林。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彰显地”。
2、非物态价值
1)城市精神集结地——是福州历史文化的浓缩,集中代表了福州福州爱国与忠义,开放与兼容,开创与进取、崇文与重教的城市人文精神。
2)名贤英杰纪念地——唐宋以来,“三坊七巷”曾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特别是在晚清,涌现出一批以林则徐、严复、林觉民为代表的名人,从政治、文化、军政、实业等各个领域对推动中国近代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3)传统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在宗教、民俗、艺术、手工业和商业上亦有十分鲜明的特,是福州地方文化的聚合体。
4)历史名城标志地静电测量——“三坊七巷”从唐代以来就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坊七巷为主要载体,加上朱紫坊和于山、乌山及沿线地区历史遗存和信息,即“两山、两区、两塔”的区域共同构成福州现有历史信息保存最为丰富区域,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

详细:
国家社科基金2017公示
4.1   物质形态价值和特
4.1.1 国发3号文件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坊七巷”的地理位置北邻晋子城的护城河,南邻唐罗城的护城河,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心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文化轴线的重要组成。它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时至今日“三坊七巷”仍位于福州的商业中心东街口地区。同时据文献记载自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士大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聚集了众多有影响的名人。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人留下的遗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历史。可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城市文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三坊七巷”的本身风貌完整,更为难得的是,以三坊七巷为主要载体,加上地理十分接近的朱紫坊和于山、乌山及沿线地区,即“两山、两街区、两塔”的区域共同构成福州现有历史信息保存最为丰富、文物古迹分布最为集中和传统格局保护最为完好的区域。(下文将这一区域简称为“两山两区”)。从历史上该区域也展现出与其北面的鼓楼前长期作为行政管理中心的功能不同的特征,该区域综合了生活、商业、书院行政、文教等多种功能,是
福州人文景观和市民生活场景浓缩,构成福州城区最为重要的部分。该区历史文物古迹丰富,集中了“三坊七巷”、朱紫坊、福州文庙、乌塔、白塔、林则徐祠堂、于山大士殿等几十余处国家、省市区级文保单位、名人故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及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特别是该区域保有构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特征的“三山两塔一条街”的两塔(于山、乌山),两塔(乌塔、白塔)及一街(南街),以及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这在国内极为罕见,对福州历史名城的意义不言而喻。
4.1.2   完整而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我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以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为主要构架;东侧以杨桥巷(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路)“七巷”为主要构架;另有许多交错屈曲的小巷散布其中共同组构出鱼骨状的街巷格局(也称棋盘状)。
在这里,坊巷纵横,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畅,门框条石方正,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白墙青瓦,巷道石板铺就,结点还盖有过街亭。虽历经千年之变迁与发展,至今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传统格局,加之,金属的介电常数
原有街巷名称沿用至今,形成了这片“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市中心区的大面积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实例与现实依据。
同时,“三坊七巷”西、南两边界正好是福州在唐代罗城西、南城墙界址,其外环是当时福州货运之重要航道的护城河。目前,城墙虽已无存,但护城河遗迹依然可见。并保留有多座古桥,如西边河渠上保留的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南边河道上保留的老佛殿桥、澳门桥、安泰桥。其中,澳门桥是罗城南边三座城门之一——清远门外的重要桥梁;安泰桥是罗城正门——利涉门外的重要桥梁。这些尚存的河、桥是福州城市建设历史的实证,从而大大提升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也是研究我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
4.1.3   幽深宁静且丰富多变的街巷空间
三坊七巷的巷道空间是该传统街区最重要的空间特之一。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的宽度一般为两侧墙体高度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因此,虽身处城市中心商业区,却形成了别具特点的“进一步都市喧嚣,退一步小巷深深”的
view sonic深街幽巷特,显得宁静、安详、生活气息浓厚。在福州炎热的夏天,巷道没有阳光直射,比较阴凉。部分街巷路面仍由青石板铺砌,特别显得雅致。
磨损率由于巷道的深窄曲折,饰以两侧建筑大小繁简不同的门面,连续律动的曲线封火山墙和高大曲折的白墙青瓦,形成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轮廓线和有节奏及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叹。
背河式水巷空间也是“三坊七巷”重要的空间特,安泰河本身并不宽,沿河多植榕树,历史上沿河建筑一般紧贴着河道驳岸布置,亲水性极好,所谓“人家尽枕河”“古榕、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临河住宅多设观景的美人靠,河道驳岸一般均用条石砌成,间隔一定距离便设有水上踏步码头。给沿河景观增加了一道风景线。而沿河部分建筑亦不尽然临水而建,这些建筑一般后退驳岸1.5米左右,形成一条小弄蜿蜒深入内部的住宅。
除了南后街、三坊和七巷外,三坊和七巷分别有联系坊巷的明巷和暗弄的辅助交通系统,由此形成街――巷――弄的三级路网结构。明巷多出现在三坊,如闽山巷、大光里等,用于坊间及河道的联系;七巷之间间距较小,历史上巷间的院落大多南北贯通,通过院落纵
向内部空间则可进行巷与巷之间的联系,因此称为暗弄。同时三坊七巷内还较多出现如麒麟弄,喉科弄、连江弄等尽端式小弄。由于街巷相对开敞,暗巷小弄相对封闭,由此形成街、巷、弄三级尺度逐步减小和私密性逐渐增加的变化有序的传统空间序列。
4.1.4   集中大量、保存完好并极具地方特的明、清古建筑:
“三坊七巷”现保存有159座的明清历史建筑,面积比例占到整个“三坊七巷”保护区面积的64.7%。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约有20幢,并多为名门贤仕故居,如:沈葆桢故居、文儒坊尤氏故居、光禄坊刘氏名居、宫巷林聪彝故居、衣锦坊欧阳名居等,大大提升了“三坊七巷”的人文价值。
此外,“三坊七巷”目前保存完好的建筑不乏极尽工巧的精品,大至院落规模、总体形制、建筑结构、整体风格,小至墙面铺砌、门窗样式、材质调,无不体现着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无不传承与记述着福州别具一格的建筑语汇。其建筑质量之高,是福州人历来重视建筑的优良传统所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于其散文名篇《道山亭记》中所描述的宋代福州建筑水平的高超及其原因:“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钷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
居。而佛老之徒,其宫又特盛”。具体而言,其建筑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福州潮湿温热气候特点的建筑结构。
从建筑的结构布局上讲,坊巷内民居在左右山墙上开凿的小门,便于主、附厝之间的空气流通;高出一般民居的屋顶,在隔热采光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吸纳东南方吹来的凉爽气流;各厢房、披榭的雕花门户,夏可透气,冬可贴纸或镶玻璃,使建筑成为适合人居的环境。这些做法,都是适应福州潮湿温热气候特点的优良举措。
从建筑的结构用材上讲,就地挖出的泥土夯筑起高高的马鞍墙,既防火又防盗;掘地后形成的地穴可作为花厅中的鱼池和厢房地板下的防潮沟;构屋材料选用福建北部林木、东南沿海的花岗岩,使建筑具有极强的防潮隔热功效。
2、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建筑布局。
坊巷内住宅在平面布局上大致分为大门、院落、庭园及其附属建筑三个部分。一般是将大门、院落安排在一个轴线上,庭园及其附属建筑物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形成既对称又变化的平面格局。这种布局符合封建家庭长幼、内外、男女分别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极好
的私密性。
3、蕴含深厚艺术底蕴的建筑细部。
马鞍形墙脊和鹊尾翘角,曲线鲜明而流畅。居高俯视,重重叠叠的封火墙犹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
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彩斑斓,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或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木梁柱和大石条块粗犷、厚硕,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觉与印象。宅院内的诸多木雕、石刻,亦尽显其精美雅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4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8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福州   历史   建筑   文化   三坊七巷   城市   形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