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

浅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
摘要“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丈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塞林格、凯香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时美国现存秋序发起了挑战。在丈学上,他们拼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  垮掉的一代  塞林格
“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一场病态的青年造反运动。当初,由于这个流派的轮廓不清、形象怪诞,吉尔吉斯斯坦电影曾激起众多的讥讽、不断的惊愕与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们却逐渐重视它对美国以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本文试从“垮掉的一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入手,探究这一复杂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垮掉的一代”这个特殊体的特质并以塞林格为代表来浅析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全部经验和历史发展的生动记载。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纵观文学史,不同文学流派都产生于其各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要研究“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统治集团对外实施冷战政策,对内实行法西斯式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政策。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思想统治下,人民民主权利遭到严重的威胁,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正常的思想交流、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成了人们相互监视、告密的对象。于是,许多青年便摆脱了崇高信仰,失去了生活目标,“只想勉勉强强混日子,追求麻醉、安慰和娱乐”“吃饭、喝酒、聊天、跳舞、打架、恋爱、睡觉”川,沉浸在“垮掉的一代”所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中。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风行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为“垮掉的一代”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对人们震动很大娘娘腔办公室车润滑剂,这颗薰衣草爱吃栗子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进而促成了社会上各种新思潮的诞生。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哲学正是“垮掉的一代”所需要的。另外,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特别是他的有关精神分裂的理论也在此时被人们广为接受。
gter
然后,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工业自动化、电脑化.使得社会变成了“非人化”。在支离破碎的科技世界里,人受科技的支配,渐渐失去了自我。物质上的相对富裕和舒适,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反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以及个人精神的苦闷和仿徨。这样的社会和政治形势必然对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对美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一点,就文学本身而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寂静的十年”反倒促成了“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和结束之后,美国曾产生一批优美的战争小说。但是,战后以麦卡锡主义为标志的右冀势力开始向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攻击和镇压,迫使许多作家有意无意地回避重大题材和社会问题,脱离政治。他们或者粉饰现实,盲目吹捧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者钻进艺术的象牙
之塔,沉酒于艺术的细枝末节,工于形式。于是,美国文学史中便有了萧条沉寂的50年代。年轻一代看不惯这种粉饰现实的假道学,就开始向旧传统进行反叛和挑战,于是便诞生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
“垮掉”分子其实与英国的“愤怒的青年十分相似。“垮掉”人生哲学的核心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生存问题。战后,生存危机空前突出地摆在美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面前。他们敏锐地意识到,面对严酷混乱的社会现实,个人是多么赤裸无遮、屏弱无能。凯鲁阿克说.Beat”这个词有种鬼鬼祟祟的意味,就象我们是一代小偷,·“…还有种对所有形式、世界一切常规习俗的厌倦”,直接吐露出他们的恐慌迷惘心绪。霍尔姆斯在《垮掉的一代的哲学》中说,所谓垮了,“不仅是厌倦,还感到精疲力竭,毫无保降……所有非必需之物都被剥得一干二净,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只剩下心灵去接受周围的一切。”显然巳经雷同于欧洲存在主义者对生存的感受了,“垮掉”运动,不仅猛烈冲击了处国的道德沦理观念,而且直接导致大批青年陷入精神沉沦。
“垮掉”分子除了以种种荒唐、的极端行为去追索“自我”,还用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的压迫。这方面,由于施奈德和雷克思罗斯把佛教禅宗和老庄哲学引入“垮掉,运动,他们信仰上的真空得以填补,他们“脱俗”的生活方式也多了一条“理论根据”。这批人之所以能“彻底垮掉而又充满信心”,是因为他们在窘困心境中看到,沉沦可以使人从精神禁锢中得到“解脱”,逃避现实的道路会导向“涅集”境界。《在路上》就描写了这类“垮掉”流浪汉,如何在浑浑噩噩中突然大彻大悟到这一层道理。所以凯鲁阿克向记者宣布:“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信仰宗教的一代”。
与生存问题、生活准则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他们对待社会和政治的态度。从广义上说,“垮掉的一代”代表了战后青年对资本主义没落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痛苦,这使得它在当时那种相对沉寂、别无其它革命运动的形势下成为举国瞩目的反叛潮流,一时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但归结到社会主张上,他们充其量只能扮演梅勒所说的“没有目标的叛逆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罢了。
“垮掉”分子认为,当代社会中对人的信仰已完全丧失,政治不过是谎言和欺诈,资本主义文明和共产党“集权主义”都会给他们带来奴役和毁灭。因此,他们一面咒骂象征着当代资本主义的“莫洛克”,希冀“重返大自然,倒退到原始荒蛮的史前社会,一面又将洛守中产阶级社会准则的长辈和共产党人统统称为“凡夫俗子”,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横加讥讽,妄图不通过政治革命、不让共产党插手,来实现他们造就“新人”、改变现状的目标。这目标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审度西方国家近来爆发的各种社会抗议运动,走“垮掉的一代”开创的所谓“第三条道路”者日渐增多,‘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垮掉”运动的重视了。
20世纪50年代的这个特殊时期以塞林格、凯香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时美国现存秋序发起了挑战。我们了解的最多的就是塞林格,塞林格于固晶机1951
年出版的“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成为二战后界于神秘主义和奇想之间的小说代表。小说刻画的一位出身于富足的中产阶级的中学生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小说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对现状不满的中产阶级少年的情绪:既不能与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与社会隔绝。当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种种欺骗之后,决意与它分裂。霍尔顿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闷和仿徨,在他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小说取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寓意是深刻而富含讽喻的。霍尔顿自己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却想望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己正在向悬崖跑去,还想拯救千千万万向悬崖跑去的孩子。
作家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首先对美国教育进行了鞭挞。霍尔顿认为美国学校要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不少学生都是家里极有钱的,可在学校里照样全是贼。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他也痛恨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美国家庭和学校使霍尔顿几乎生活在一种窒息的环境中。一方面固然是社会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稚嫩的灵魂对美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力的反抗。
美国文学在塞林格之前每每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被描述成比成年时代远为快乐和优越,
一直含有一种美国式的乐观主义。然而,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学中,在塞林格描写“成长的烦恼”的小说中,它却含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意味,对成年时代种种可能的遭遇有一种惧怕感。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将罪恶与成年时代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在霍尔顿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陷阱。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反映年轻人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相对而言,霍尔顿是成长小说中一个不同寻常的主人公,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抗拒走向成熟。他对历史自然博物馆的评论表明他害怕变化和复杂。他希望所有的事物都简单易懂,永远地一成不变,就像陈列在博物馆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木乃伊那样。他害怕是因为他对批评过别人的那些罪恶感到不安,同时也因为他对周围事物不理解。然而,他拒绝承认这种害怕,在小说中也只是三言两语提到过。霍尔顿不仅不承认成年人世界使他感到害怕和神秘,还自认为成年人社会是一个肤浅、虚伪
的世界,而儿童则是天真的、好奇的和诚实的。在他关于这两个世界的幻想中,最能体现他思想的莫过于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对儿童和成年人世界的认识使得他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自我保护的盔甲与世界隔绝开来。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意识到了自己认识的浅薄。
塞林格笔下的理想人物是儿童和少年,他们崇尚的是纯真和稚嫩。从作者的描写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儿童世界”的赞美和对“成人世界”的否定。的确,塞林格通过他的“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描述,给人们展示的看上去是一幅充满叛逆的年轻一代颠覆“成人世界”的现代社会画卷,而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价值判断则通过他的褒贬之辞毫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他的社会批判指向也明确无疑地得以展现。当他小说中的人物长大时,没有一个不被社会腐蚀的。实际上,他们不是在长大,而是在腐蚀下去。塞林格创造了一个现代美国社会的模式:傲慢、求全、自我陶醉。
当然,考虑到塞林格年轻时所处的时代,长期的战争导致世界的动荡不安,而多次参与战役的塞林格已对战争感到了厌倦,这一点他已通过《献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明显表现出来,因此他产生出对恬静优雅的传统文明的理想追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青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塞林格也正是如此,就是在战争结束后的生活中,他仍然固守着年青时在战争期间所形成的理想追求。然而不能改变的现实时时都冲击着他的理想追求,于是他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居的生活方式。从他的人生经历来考量,这也就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事了。
人的成长过程总是如此,年少时总是保持着更多的人类最原始的纯朴和善良这些现代人认为在“传统文明”中所富有的人性,因而用“儿童世界”来承载传统文明的美德是很恰当且易于令人接受的,这也正是塞林格的成功之处。经过人世坎坷的磨难,“成人世界”中的人们往往失去了那些人类初期所富有的纯朴和善良,变得世故、变得冷漠甚至虚伪。如果成人后仍然保持着年少时的心境,对成人世界的冷漠虚伪定然是视若寇仇,誓不两立。这正是塞林格从他的作品中一再表现出来的思想,他多么希望保持孩子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所以他通过霍尔顿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愿。
“垮掉”文学虽然兴盛一时,但其并没有持久下去。“垮掉”文学为何如此短命?主要因为它致命伤过多:信仰和理想上无所依托,宣扬极端的唯我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必然难以持久;创作上打着同传统观念决裂的旗号,也不免严重破坏文艺的客观规律;生活上纵欲,致使身心交瘁,未老先衰;加上他们聚合的一致前提是反对严峻原则、硬性形式和保守文化统治,作为作家和诗人,他们又各自强调自身特点,更造成了内部思想混乱,因而一旦完成了冲决罗网的历史使命,不久也便烟消云散了。
这场文学运动虽然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是它的影响不容人们小觑。“垮掉的一代”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毁誉最多难以定论的一个体。他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嬉皮士运动的鼻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撼动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观,为青年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选择,从而继承了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波希米亚精神,唤醒了美国民众公然不服,公开表达全部观点的民主意识,这在20世纪60年代年代民权与反战运动中充分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7:2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6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国   社会   世界   垮掉   文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