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新闻两篇之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阅读新闻,能准确、快速地捕捉这两篇新闻的基本信息,能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2.  学习和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  引导学生去感受历史,培养珍视现在、珍视和平的信念,培养关注社会、洞察世相、了解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重点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
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短新闻两篇》,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一方面要兼顾到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第一次接触新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初中所学知识的衔接;另一方面,教学时应以指导阅读为主,通过指导阅读、质疑解难,筛选信息,使学生把握每篇新闻的主要写作特及其特有的新闻价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共同提高阅读新闻报道的能力。
辐照度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步骤与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建议由最近某则大家都在关注的新闻切入。作为一个现代人,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许许多多的新闻。我们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具备较强的新闻阅读和新闻采写能力。尤其当遇到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时,采写报道的内容、场面往往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多层次的。这就要求记者能穿越时空隧道,在新闻发生现场能独具慧眼捕捉到精彩的细节画面,并能用朴实无华的动态语言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新闻两篇》的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看看作者在哪些地方独具慧眼,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感受。
二、复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唐骏日记
  (一)新闻信息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为:真、新、有价值。
  1、新闻的“真”指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准确。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事实。“准确”,就是要把“六要素”(5W1H)――何时(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故(why)和如何(how),具体地交待清楚。
2. 新闻的“新”指新闻必须新鲜,报道及时。
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要尽可能报道“第一次”发生的事情,“第一个”出现的事物。新闻讲求时效性,要迅速及时,力求迅速,保证信息灵通。
3. “有价值”就是有意义。
新闻不是“每事录”,它所反映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实、重要的事实,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
(二)新闻的主要种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一般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狭义的新闻便是指消息,又称“电讯”、“本报讯”、“本台消息”等。
(三)新闻的常见结构
聚丙烯酰胺凝胶
新闻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富于特征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1.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一种按新闻事实重要性程度来确定先后顺序的结构形式。首先是把最重要的事实(常常是结果)放在导语里叙述,然后是重要的、次重要的事实材料。wits
2.编年体结构  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事情的开头就是新闻的开头,事情的结局放在最后。
3.混合式结构
混合式指把倒金字塔式和编年体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它用最重要最新的事实作为导语,这一部分类似倒金字塔式结构;以后主体部分则按照时间顺序叙事,这又类似编年体结构。
三、快速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积累较生疏的词语,并概述主要内容。
接载: 接待、装载。
凝重: 庄重。
掩映: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 注目 , 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 变换旗帜, 在本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起中国国旗。
退役: 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 , 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陈迹: 过去的事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外联部主任周树春和记者杨国强等4人采写的一篇新闻特写。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四、再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的句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从这则标题中你感觉
出什么特殊意味吗?
〔解说〕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时,主席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与英国原名大不列颠同音),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别了以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个崭新的开始。旧题新用,这个标题,揭示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新颖别致,意味深长。
  明确:标题采用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强调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突出了香港从此以后脱离异国统治回归祖国的主题。
2.看导语部分,它简明概括地报道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明确:这篇特写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新闻特写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3.新闻主体部分是将导语的内容具体化。作品是按什么顺序将英方撤离,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记录下来的,试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时间:630日下午430分到440分。
    第二层(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630日晚上615分到745分。
第三层(第7-8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6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白开水的味道1日的第一分钟。
第四层(9):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时间:71日零点40分。
4.仔细阅读课文,你或许会发现,在记述事件的详细过程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文学手法
叙述描写,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增强可读性。作者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呢?
明确:这篇新闻特写主体部分在按时间顺序把事情的始末说清楚的基础上,还注意使用多种文学手法来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文学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最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用真实的场景和可靠的历史背景表达着丰富的情感。不仅画面感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
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如对港督府进行了描写;对港督的“劳斯莱斯”进行了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建筑”“广场上的灯光渐暗”“不列殿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内容生动、形象、可感。
    3)气氛烘托
天气状况的实写,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对盐盆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这两处的用笔,烘托了整个仪式过程的气氛;面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描写,则点染了告别仪式的气氛;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一日落仪式的背景,将旧——新,撤离——交接,终结——新生这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乐曲的选择煞费苦心;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任务的末代使命后也将退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5.结语部分仍以时间为线索,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作了小结。1565个月零4天,确凿的数字记录着这段屈辱的历史。今天,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文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文字显露了厚重的历史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呼应题目,暗含嘲讽。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一切侵犯主权的行为都将是如此结局。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的结局。
明确:此结尾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与自豪。
五、艺术特的鉴赏
1.善于再现新闻现场。
高明的记者,不是给读者叙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再现的“诀窍”之一,就是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香港199771日电)中,“430分,面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40分……”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36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历史   港督   英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