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剽窃的伦理研究

网络剽窃的伦理问题研究
一、网络剽窃的特征与分类 
剽窃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实录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别人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含义包括两个方面:1.抄袭;窃取他人的文字,或者文学艺术以及科研、设计等学术方面的成果。2.掠夺。网络剽窃,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剽窃使用他人未发表或者已经在网络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的文字、图片、影音、技术、科研成果等用于非公益目的,即大段抄袭或者剽窃著作权人的作品,在网络上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和传播。
网络剽窃的特征:
1.双子星传奇网络剽窃的泛滥。网络以其迅猛的速度发展,网民人数也急速增加,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料更为便捷,同时对他人的文章、作品、研究成果的“获取”也相当便捷。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一是学校,一项在23个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剽窃的风气正在学生当中蔓延38%的被调查大学生说在过去一年中已经一次或多次从互联网上通过“剪切和粘贴”的方法整句或者整段地复制上面的文章而没有说明出处。二是学术研究领域,
目前,最常用的学术论文写作办法就是先通过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其它相关数据库,查到与自己科研课题相符的科研成果后,再进行资料的整理、归纳。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人将其数据、图表等略作改动后直接写入自己的论文,更改作者信息,采用低级的复制加粘贴的手法,进行学术剽窃和抄袭,以达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科研计划的目的。三是著作领域,特别是网络作者,“复制粘贴” 更是司见贯。
2.网络剽窃的“合法性”。大部分人认为在网络上查资料,截取文章章节,段落,是合理的利用资料,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此行为不当,因此便得网络剽窃“合法化”。
3.网络剽窃的技术性。由于网络剽窃日益增多,不少技术人员开发了一些对付剽窃的一些软件,但目前对付反剽窃软件的攻略、秘笈在网络大行其道,反剽窃软件面临失效危险
网络剽窃的分类
1.网络学术论文剽窃
    由于学术的量化标准,肉肉更健康指用量化亦即数量统计的方法来衡量和评价某个对象的学术成就,进而影响甚至决定某个对象的学历、职称、科研项目、学术地位等诸多方面。如今,
中国各级各类学术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已普遍将其运用到广大科研工作者职称评审与科研考核等方面,加之学术论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剽窃的便利性,使得学术论文的剽窃占比较大。
2.网络科技成果剽窃
      部分科技成果也存在着复制和剽窃。一些科技成果出来之后推向社会时,一部分黑客或其它不道德行为剽窃其成果,并将其利用。
3.网络技术剽窃
    某些技术人员研发出一些新的技术,有些还没有实际运用,就已经被复制、剽窃、利用。
      延吉市七中
二、网络剽窃对现实社会的危害
1、道德沦丧,毒害社会风气。网络剽窃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网络剽窃者的行为影响社会道德行为的标准,毒化了文化风气,诱使更多的网络体的仿效,甚至形成了对诚信、原创等 价值理念的沦丧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2、导致诚信人格丧失。诚信,简单地说就是为人处事以诚为本,以信相待。诚信是人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品性,又是态度,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诚信既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又是内在价值的客观评价。网络剽窃让写作基本的诚信底线溃败失守。
3、学术侵权,网络剽窃者阻碍原创者的学术得分,剽窃者愚弄和误导读者。网络剽窃是一种反智和反效益的自损行为。学术活动本来在于开启智慧、增进知识,然而,剽窃是一种无谓的心智损耗——每个人的时间是一个定数,用于剽窃的时间多了,阅读、思考和写作时间就少了,因此,剽窃者本人总是自废功力。 剽窃和假冒商标都是说谎,但是谎言的导向截然不同:剽窃者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假冒商标者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剽窃者的目的是沽名钓誉——他通过占有别人的精神产品而骗取他本来不配拥有的社会评价;假冒商标者的目的是利润——他本来没有能力生产更好的产品,于是,就把自己的产品伪装成竞争对手的产品,从而占有本属竞争对手的市场——他是一个隐名的获利者,寄生在他人商誉的躯壳之内。
4、危害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文学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和标志,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迫切需要创新特别是文学创新的时代。文学是一个充满创新热情、创新冲动、和创新精神的事业。文学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观念与文化创新的启蒙者和开拓者时代变化是文学创新的动力,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时代建设需要文学创新,时代创新呼唤文学创新。网络剽窃一方面严重挫伤文学创新的动力和热情,也消解了广大读者对那文学的美好向往。个体的剽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版权和著作权,网络剽窃之风的蔓延则
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原创力构成危害。
5、网络学术剽窃的危害,产生学术泡沫,造成时间金钱的大量浪费 学术剽窃不可能产生新鲜的学术成果,其成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泡沫这种泡沫的不断复制与再生产的背后,造成的不仅仅是中国学术的虚假繁荣,更是时间成本 教课资金的浪费。网络学术剽窃产生极坏示范,影响学生心智成长;败坏整个学术界风气,扼杀学术创新动力;亵渎学术精神,使学术研究误入歧途
三.网络剽窃的防控对策
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优良学风 cnpda
  要根除学术失范现象,首先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重申学术价值和学术道德,是防止学术失范的根本措施。“先做人,后做学问”,德、才、学、识兼备,是学术人的基本要求。要在教育界、学术界和全社会养成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良好风气,让学术回归学术,这是从文化土壤、学术氛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计。高校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对一所大学
的学风形成有很大影响。教师如果治学认真、严谨,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优良学风。
 
  2 加强网络环境管理,遏制学术失范现象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术论文的数量也呈现几何型增长。据《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按《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排在世界第3位}2007年《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人员的国际会议论文排在世界第2位,因而有了中国科技大幅度提高之说。但其引用率远远落后于数量的排名。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指出:“在论文的效用和引用率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关。从来或几乎从来不被引用的出版物,似乎不可能有很大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大多数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非常少。最近的研究指出,在所有学科领域,75%以上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别人引用过,在某些领域,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虽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加剧了学术失范问题,抄袭、剽窃成为家常便饭。同时,网络环境的特性也制约了学术失范现象,信息的公开与检索的便捷使我们能更好地监督学术失范现象,使其无处藏身。由杨玉圣先生创办的学术批评网自创办
之始,就以网络为工具,高举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不端的旗帜,揭露了一系列学术失范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了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和重视。
  在加强网络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则是2008年底,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世界首个用全文文献作为比对资源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问世。该系统目前已有1000多家期刊社使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术失范现象的蔓延与泛滥。
 
  3 改革重量轻质的学术评价机制及教育管理、评估制度
分频器设计
  所谓学术的量化标准,是指用量化亦即数量统计的方法来衡量和评价某个对象的学术成就,进而影响甚至决定某个对象的学历、职称、科研项目、学术地位等诸多方面。如今,
中国各级各类学术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已普遍将其运用到广大科研工作者职称评审与科研考核等方面。如有些高校明文规定,文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如果不能公开发表两篇论文、理科硕士生如果没有一篇SCI论文发表,就不允许学位论文开题。许多省市的职称评审条例明确规定评职称要发表文章多少篇、出版著作多少本,科研奖励也以数量来衡量,并外延到高校中的岗位津贴制度。不可否认,量化有利于管理,但量化的数字无法体现科研的真实水平。据《光明日报》2004年7月9日报道,在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中,在国际科学引文检索排名中,各学科被引证最多的前20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在前100篇中,只有两篇;前1000篇中,只有四篇。所以,邹承鲁院士呼吁:“现在是从对量的重视转而对质的提高提出明确要求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大力刹住浮躁之风,彻底改变急功近利的观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术   剽窃   网络   创新   科研   影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