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阅读课堂教学实 ...

2014-01案例展示
重庆华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作为学生获得发展的目标,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倡导“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必修一新闻单元的教学中,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将《短新闻两篇》中的两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以下简称《别》)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以下简称《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8人为一个小组),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上汇报交流,以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学习成果的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A组甲:我们组经过讨论学习,认为两篇新闻的标题都是非常规的,都包含了特别的意义。不同点是两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别》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感,告诉人们要铭记历史,知耻而进,《奥》表达的是痛恨之情,引起读者的反思,表达人们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
硬件加密
刺儿(喜欢挑刺的学生)甲:我想请问它们的标题是如何非常规的?都包含的特别意义是什么?
过氧碳酸钠
A组乙: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作为新闻的标题,大体包涵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必须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其次是新闻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可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说。标题往往都文字简洁,极具个性,可以使受众通过它对新闻事实有所了解,具有新闻信息的导读作用。而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却不完全如此,如果硬要说它有新闻标题的特征,最多只能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说,但新闻内容却又是对事实的
叙述,又与评说的内容不相符,尤其是《奥》,既然“没有什么新闻”,还成什么新闻?也就是说,两个标题的形式与我们常见的标题不一样。
刺儿甲沉默。
师:刺儿甲似乎对你们的回答不太满意呢!你们有谁要补充?
A组丙:我来吧!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就说明新闻应该不掺杂作者的个人情感。而这两篇新闻的标题中都掺杂了作者的情感,《别》里既包含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包含了对历史的沉重思考;《奥》这个题目很怪,作为一个历史上二战时期的集中营,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还写成了新闻,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吸引人去读它,让人去了解作者那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不知乙对我的回答是否满意?
(刺儿甲与其他同学一起鼓掌。)
B组甲:我们认为这两篇新闻的相同点在于:作者都深入现场,用电影镜头的方式来叙写了新闻事实,也就是说将一个个的新闻现场展现在读者眼前,不像现在有的道听途说的假新闻;都对新闻现场进行特写,也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两篇都用到了环境描写,以衬托情感。(侧首看刺儿甲,大有“我把该说的说了,看你怎么挑”之意。)
C组甲:我就不重复说他们两组已说过的了。我们认为这两篇新闻写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这是相同点。(接着说,不给刺儿们挑的机会)而不同点在于:《别》的导语少,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自己的所见所感,由坏及好,预示着事态由坏及好的发展趋势;《奥》在导语里用大量笔墨把感情定调,用否定的形式和审视的眼光来写,以表现对历史的热议和反思。汇报完毕。
湖北经视故事会师:请问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A组乙:别慌,我更正一个问题(看着C组里的刺儿甲),不能称“都是重大历史事件”,香港回归是重大历史事件,而奥斯维辛不能称为“事件”,只有当年在集中营里发生的才是历史事件。C组乙:补充一点,《别》主要写彭定康一个人以表对英国香港殖民统治的“日落”,表达内心的喜悦,而《奥》中则写三种人物对向往和平,以表作者的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首尾呼应,使人感觉在读历史,读法西斯的残酷,读文学作品,而不是读新闻。
D组甲:内容上,两篇都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尤其以《别》最为典型。写作技巧上,《别》用烘托的手法,以天气变化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事态的发展;《奥》用反衬的手法,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E组甲:我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停顿,环顾全班后感慨):最先说的总有说不尽的内容,而越到后边,理屈又词穷啊!(很绅士地对F组说)你们请吧!
F组甲:好在江郎才未尽!《别》的图片壮观喜庆,《奥》的图片阴森恐怖。(全班哄堂大笑,F组甲一本正经地)两种不同彩基调的图片正是反映了作者的不同感情,《别》壮观喜庆的图片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也预示香港明天会更好,而《奥》阴森恐怖的图片恰恰能表达作者内心对死难者的悼念和对纳粹的愤恨。结构上,《别》有结语,《奥》没结语,却用前后呼应的结构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家真诚的鼓掌)kc2005下载
G组甲:两篇新闻都从侧面叙写,既没正面写香港回归的盛况和喜悦,也没有写纳粹如何的残忍和内心的愤恨。不同的是《别》鲜艳明丽,暖调,《奥》阴森恐怖,冷调。
师:还有哪位同学需要补充?(无人应答)请允许我总结几句。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给加一句: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只要我们从中挖掘,总能到其可比之处。比较两篇或两篇以上的作品,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对比点,一是从内容上,二是从语言上,三是从人物形象上,四是从写作技法上(板书这四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比较,比出属于你们的天空,比出你们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编辑鲁翠红贸易伙伴网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比较阅读课堂教学实录与思考
文/谌泽文
145--.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5:2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3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学习   作者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