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州驻防的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融合

现金支付比率清代青州驻防的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融合
作者:黄渊红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2期
        【摘要】清代青州驻防从设立到衰落,经历了最初设法避免旗人“沾染汉俗”而实行“旗民隔离”政策,到后期逐渐打破人为的隔绝局面,最终走向民族融合的历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八旗生计问题是导致驻防解体的重要因素,同时,驻防解体极大地促进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
熊事件
        【关键词】清代青州驻防;历史变迁;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变化
预期结果
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02-03
        【本文著录格式】黄渊红.清代青州驻防的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02-104.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清代山东驻防八旗历史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201906438)。
        一、青州八旗驻防的设立
        青州自古为“九州”之一,“东方之重镇”,是胶东半岛与济南府之间的连接要道,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北临渤海,南接运河区域,对山东甚至华东地区的海防都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世宗原拟于山东登、莱两府的沿海仿照天津设立满洲水师营,而时任河东总督的田文镜经查勘登莱胶州一带后奏其不便。雍正七年(1729),议政大臣等议复,田文镜上奏:“山东青州府,为适中要地,内陆与陆路各营声势联络,外与沿海营汛呼吸相通,设立满洲兵驻防,可以资弹压而重保障。”于是,清廷决定设青州驻防。为了避免旗人“沾染汉俗”,失去监视绿营之功效,同时方便驻防旗人日常操练和生活,将青州驻防地选定在青州府北5里的平坦之地,地势高,便于防守。随后,清廷派湖南进士田敬山监督,令青州知府广寿指挥建造青州旗城。
大窑中学
        历时三载,一座规模恢宏、布局严整的旗城竣工。“雍正十年,设驻防于县境,楼橹壮丽,士马饱腾,遂屹然为东方巨镇焉。”[1]青州驻防是雍正朝设置的规模最大的永久性驻防之一。据《饮定八旗通志》记载:“设满城一座,四门城楼,四座大城,月城共门八座,出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水闸三座,周围长一千零四十九丈,四门外防河石桥四座”,其中设有公衙门和将军、副都统等各类衙署,以及兵丁、将役的营房,共计4000多个房间;离城三里设有教场一座,计一百六十丈;在城外建有普恵寺、福应庙。因地理位置与青州府南北遥相呼应,故称之为“北城”,青州府为“南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1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驻防   青州   文化   民族   山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