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与控制措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与
控制措施
28
HeilongjiangAnimalScience
andV eterinaryMedicineNo122009
2.3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
些中药方剂在临床试验和生产实践中被证实
若与西药配合使用往往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聂庆轲等用”KL口服液”防治雏鸡白痢病.
结果发现:”KL口服液”对雏鸡白痢病的预防保护率
达92%;若结合乳酸诺氟沙星共同雏鸡白痢病,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治愈率达80%,有效率达88%.郭大伟等用青霉素
钾2000IU/羽饮水,连用2d;再用三黄血凝素
500羽/瓶饮水,连用5d;再配合海南霉素100L/袋
饮水,连用5d,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基本控制了病
情,减少了病鸡的死亡.刘雁军等研究发现:鸡白
痢沙门杆菌与双黄连作用后除诺氟沙星和头孢噻肟
无变化外,其余l4种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都有不
同程度的扩大,且部分原来耐药的药物敏感性发生了
变化,由耐药变为中敏,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变为高敏.
原来抑菌环直环为6.0mill的头孢曲松钠,泰乐菌
董其昌室外给排水
素,黏杆菌素都扩大到9.7—12.3mm;而原来敏感药
物的抑菌环直径都有了0.6~5.7mm的扩大;相比
之下,菌株与双黄连口服液作用48h后泰乐菌素的
抑菌环直径扩大了6.3mm.
3展望
中药方剂本身毒副作用小,符合目前药物无公
害,无残留的应用标准.在使用中药方剂鸡白痢
沙门杆菌病时,对于那些民间流传的偏方也可以选捅
性地使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中药
方剂本身除了抗菌作用外,还可以消除细菌耐药质
粒,增强抗菌药物作用.因此,在和预防鸡白痢
沙门杆菌病时也可以采用中西医联合应用的方式.
中药属于天然药材,来源广,价格相对低,在实际
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大多数中药方剂的机理还需
要进一步研究,确认.另外,在使用中药鸡白痢
沙门杆菌病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和
通风,做到预防为主,争取建立一个无鸡白痢沙门杆
菌病鸡.
参考文献:
[1]陈虹,刘磊,吴润,等.12种中草药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
外抑菌试验[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3):26—30.
[2]王向荣,方热军,李四元.四种中草药体外抑菌活性及最优组方
研究[J].中国饲料,2008(1):31—33.
[3]秦华,卢华伟,梅文华.不同中药制剂对鸡白痢沙门杆菌的抑菌
效果[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7(11):6—7.
[4]周淑芹,耿明杰,王晓楠.中草药制剂防治鸡白痢的研究进展
[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8):90—92.
[5]聂庆珂,程庆芳,王萍.中药制剂”KL口服液”防治雏鸡白痢病
的研究[J].河北畜牧兽医,2001,17(10):15—17.
[6]刘雁军,牛艺儒.双黄连对鸡白痢沙门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
影响[J].当代畜禽,2008(4):11—13.(0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
与控制措施
王圣思,郑世民,卢斯亮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431)
中图分类号:$859.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034(2009)12—0028—03
作为抗生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疗效显着和不易产
生耐药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到临床.随着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
上升,因此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机
制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近况,并着重对其作用机
制,耐药机制及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收稿日期:2009—09—15
阿塞拜疆总统作者简介:王圣思(1983一),女,助教,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郑世民(1958一),男,教授,博士.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初,Lilly公司成功地开发了红霉
素A并应用于临床.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发现,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不仅对某些日益流行的致病原有
效,而且对一些棘手的新致病原也有活性,但这些药
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点.
针对红霉素A酸性失活的化学修饰产生了第二
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
霉素,地红霉素和氟红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的抗菌谱有所扩大,抗菌活性增强,抗支原体等非
典型病原体的活性也明显增强,口服吸收好,体内分
布广,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因而临床
《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年12月(上)29
应用广泛.
近10年来又对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第三代对耐药菌有效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酮内酯类的泰利霉素等,具有突破性意义.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50s
核糖体亚单位23SRNA的V结构域结合,促进转录阶段肽的早熟性解离.2000年NissenP等证实,只
有23SRNA的V结构域存在肽转移酶结合位点,就可以认为A2451位点与催化有关.SchiinzenF等研
究发现,几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位于肽转移酶中心肽释放通道的人口处,并且与23SRNA的V结构域相连.Schiinzen与合作者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键合模型,在此模型中德糖胺2一羟基通过3个氢键与A2058,A2059位点结合,内酯环6一羟基或6一甲氧基,11一羟基和12一羟基各自键合A2062,U2609, U2609位点,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依赖此结合位点阻断肽释放通道,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肽酸基的转移反应.将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到核糖体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其结合位点位于23SrRNA的2058,2059,2062,2609位点,而不包
括任何蛋白质.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
14元环大环酯类抗生素的结合位点大致相同,为
23SrRNA的2057,2058,2059,2062,2611位点.
最近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比较可信的假说,即所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L27及L22蛋白质结合,在肽链延长阶段能促使肽酰基一rRNA从核糖体解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1靶位的改变
这是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位于质粒或染体上的甲基化酶结构基因在药物诱导下被活化合成甲基化酶,使细菌核糖体50s亚单
位的23S核糖体RNA的2058位腺嘌呤甲基化为
N6,N6一二甲基氨基嘌呤,这样可使5OS亚单位与药物的亲和力下降,产生耐药.因为大环内酯类,林
可酰胺类及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耐药菌对这3类抗生素常可同时发生耐药,称为MLS(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耐药. 这类耐药菌对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中的奎奴普丁耐药,但对达福普汀仍敏感.由靶位改变所致的MLS
冰川运动
耐药又分为原发性(cMLS)耐药及诱导性(iMLS)耐药,原发性耐药或诱导性耐药是由甲基化酶结构基因
上游的调节区序列所决定的.
3.2细菌产生各种灭活酶
这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和糖苷酶.质粒介导
的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2一磷酰转移酶(MPH2) 对l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嘌呤核苷酸可能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失活过程的有效辅基.肠杆菌科
细胞如大肠埃希菌可产生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
2一磷酰转移酶,这2种酶能破坏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内酯环,但不能破坏l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WondrackL等首次发现了2株能分解,灭活l4,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金黄葡葡球菌,此金黄葡萄球菌能产生酯酶,这种酯酶可分解14,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葡萄球菌属(金黄
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达福普汀乙酰转移酶,奎奴普丁水解酶或林可酰胺核苷酸转移酶, 进而破坏链阳性菌素类或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
3.3主动外排系统
在20世纪8O年代末一90年代初,有研究发现
含耐药质粒pNE24的MS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与能量依赖的外排系统有关.还有研究发现含
耐药基因的表皮葡萄球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明显低于敏感菌细胞内的浓度,加入能量抑制剂碳酰氯间氯苯腙(CCCP)后,耐药菌细胞内药物浓度上升至与敏感菌相当的水平.Matsuoka等在质粒介导的MS耐
药金黄葡萄球菌的细胞膜上发现了1个63ku的蛋白质,疑为与主动外排系统相关的膜蛋白.
RossJI等从MS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克隆并测
序了耐药基因msrA(macrolidestreptograminsresist. anceA),分析发现耐药基因msrA编码的含48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能量依赖的转运蛋白同源.
主动外排系统在酿脓性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对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由于耐药基因编码了具有能量依赖性主动外排功能的蛋白质,将大环内酯外排,使耐药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明显低于敏感菌细胞内的浓度.另外还有研
究发现,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也与主动外排系统参与有关.
4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4.1临床控制
4.1.1对症,适当用药,保证疗程要求临床工
作者仔细诊断,准病因,筛选最适宜的药物,适当增减剂量,切忌过早停药,同时认真观察病畜的反应,及时修改方案.
4.1.2联合用药多种药物合用可以获得协同的抗
菌性,但要注意药物间的颉颃作用与配伍禁忌.联合
用药特殊的耐药菌株还可以防止由于其他细菌单点系泊系统
产生的酶而使抗生素失活.
4.1.3正确使用以前从未用过的药物选择从未用
过的药物或新一代药品是临床必不可少的选药
方式之一,由于畜对以前从未用过的药物产生耐药
性的可能性极小,使用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
4.1.4正确的用药途径适宜的给药途径可以保证
30
HeilongjiangAnimalScience
andV eterinaryMedicineNo122009
药物及时在感染部位达到适当的浓度,并维持足
够长的时间,以减少或抑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4.1.5加强辅助和饲养管理为取得更好的治
疗效果,要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要加强饲养管
理,注意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摄人,尤其是对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还要采取适
当的对症手段,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
药物在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
4.2根本对策
4.2.1寻和研制高效的新抗菌药物面对细菌耐
药性的挑战,采用纳米技术等新技术提高药物的靶向
作用及缓释性等特性,来加强新型抗生素及其复合制
剂的研究.抗菌肽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抗细菌,抗病
毒,抗癌的药物,而且如能将其基因转入动植物体内
则可提高动植物的抗病能力.
4.2.2加强中药抗炎药物的研发随着抗生素
所带来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毒副作用日益彰显,抗炎
药物的巨大市场需求给毒副作用均较小的中药抗炎
药物——天然抗生素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进一
步阐明中药抗炎机理,加强中药抗炎药物的研发以替
代抗生素将成为研究的热点.(011)
中药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刘文丽,张馨心,陈维多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85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34(2009)12—0030—02 中药具有安全,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
优点,并且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近年来关于中
药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多,文章从中药对鸡
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细胞
因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中药对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胸腺,法氏囊和脾脏是禽类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1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治疗   类抗生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