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课程建设

OBL 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
课程建设
宋斌,林世荣1,强华2,钱欣1,郭玮,林庆明1,赵小贞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122)
【摘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BL )模式”下的《常见急诊临床操作与解剖》课程,采用基础医学专业小班试点,从整合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促进基础临床相融合、推动早期接触临床、提高整合课程实践效果和扩大科普社会效应等建设成效,为促进医学生四“早”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广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课程整合;急诊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7031);福建省2018年第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KC18014)
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内科/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
2.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福州350122通信作者:赵小贞,E⁃mail :***************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逐渐形成网络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医学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广泛。
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9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医
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指出:“医
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 ,OBL )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
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
。整合已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1课程整合思路
整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 ),也称综合课程或课
程综合化,把原来具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将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3]。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开始了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OBL 模式,随后的50多年间,世界上很多纪录片面条之路
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4⁃6]。
自2014年起,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已与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急救中心合作,将急诊医学常见操作与解剖学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开设《常见急诊临床操作与解剖》选修课,由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授课。并将该课程列为基础医学本科生的指定选修课,以此为试点,成立基础与临床教师集体备课暨课程整改小组、重新编写该门整合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探讨多种基础临床融合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机会,从而为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改革的推广提供实践经验。广东省电力第一工程局
2
课程实施方案
2.1
组建教学团队
传统课程模式下学生知识片面、狭窄、封闭、零碎的缺
点,并不是课程模式本身造成的,而是不同学科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的结果。所以,课程整合不是要马上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教研室建制,而是应消除不同学科教师间的隔膜和壁垒,为其学术交流、合作提供便利平台、提供保障制度。
我们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包括备课的教师,还有分管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教务人员。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组织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制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2.2
选取常见临床操作
借鉴国外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围绕循环和呼吸系统解剖学基础,设立心肺复苏术(CPR )、自动体外电除颤术(AED )、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四大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主题,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并引导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将以上操作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手术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
·教学经验·
表2课程前后学生CPR及AED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表台州市实验中学
课前课后
回答正确数(例)
15(25%)
0(0%)
分频器设计
1
石灰石粉8(13.3%)
2(3.3%)
2
25(41.7%)
6(10%)
3
4(6.7%)
8(13.3%)
4
8(13.3%)
44(73.4%)
表1课程前后学生对CPR及AED知识熟悉程度比较
课前课后
熟悉程度自评(例)
不熟悉
38(63.3%)
3(5%)
一般熟悉
13(21.7%)
25(41.7%)
熟悉
9(15%)
32(53.3%)
手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2.3整合教学大纲和内容
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的整合课程教学资料,在淡化单一学科界限的前提下,促进学科间的知识优化融合,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程改革,编写相关的教材,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
2.4综合多元教学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师资组成的教学团队,不仅在课堂教学上采用PBL、CBL案例教学,还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解剖学动画、临床操作视频开展双语教学,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也丰富了临床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以及科研应用间的联系。此外,通过课上提供人体模型、课后到教学医院观摩临床操作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以加深其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5导入课程思政环节
从解剖学和急诊医学的角度出发,将具体的大体老师事迹和临床案例导入课程思政内容。此外,本课程两位临床主讲教师结合担任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和福建省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经历、讲述危重症新冠患者施行气管插管术指征及特殊环境下如何迎难而上,积极创造条件减少感染风险[7],以立德树人、使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实践成效
3.1促进基础临床相融合
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本整合课程邀请优秀临床教师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
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也增强了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间交流,增加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
3.2推动早期接触临床
在整合课程教学中,通过临床教师参与,使医学生得到早期接触临床机会。早临床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早临床学习使学生探索知识的动机与翔实的临床病例诊治资料相结合,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提高整合课程实践效果
为了解该整合课程实践效果,我们设计了“CPR及AED熟悉程度及相关知识”调查表,对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和2018年选修本课程学生在课程前后进行包括满意度在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后学生对心肺复苏及电除颤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同时也有效掌握了心肺复苏及电
除颤相关知识(表1、2)。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课程基础和临床整合效果满意度高:满意39人(65%)、一般17人(28.3%)、不满意4人(6.7%)。
3.4扩大科普社会效应
目前,气管异物导致窒息、心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突发急症发生率高,而社会大众对常用急救知识的知晓率低,通常无法在第一时间予以施救。本课程涵盖CPR、AED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见急诊医学操作,并详细讲解相应操作的解剖学知识,内容通俗易懂。为帮助学生更
好掌握相关操作,并通过他们扩大科普效应,课程提供模型随堂学习,课后安排学生赴福建省急救中心进行实践操作,并设计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向身边接触的各类体传播相应急救知识。目前该课程已建设6年,在学生及相关人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4总结展望
因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牵涉面广,以基础医学专业《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指定选修课程为试点,既不影响专业主体教学计划的实施,又有利于后期将教改经验推广辐射至其他课程。此外,基础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小,每届30人,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与基础医学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在该专业开展课程整合改革,利于课程管理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加以改进。
目前本课程选课学生也已从基础医学专业推广覆盖至本校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公共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英语方向)等本科专业,完成课程学习学生500人,课程访问
数4903次,课程讨论区主题数439个,学生对该门课程均给出了较高评价。本教学团队拟在前期基础上,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积极筹备省级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建设工作,以期服务更多的人。同时也以该课程为基础,推广普及常用急诊操作技术,以挽救更多猝死、气管异物等急症患者,从而践行我校在医学科普方面的社会责任,贯彻传播“健康中国”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
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9,(21):25⁃29.
[2]Russell JE ,D′Costa AR ,Runck C ,et al.Bridging the un⁃
dergraduate curriculum using an integrated course ⁃embed⁃d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ICURE )[J ].CBE
Life Sci Educ ,2015,14(1):ar4.[3]Fan D.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 :toward a new era of
medical advancement [J ].Front Med ,2017,11(1):152⁃
159.
[4]Moore GT ,Block SD ,Style CB ,et al.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athway curriculum on Harvard medical students [J ].
Acad Med ,1994,69(12):983⁃989.
[5]Goldberg HR ,Dintzis R.The positive impact of team ⁃
based virtual microscopy on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ology and histology [J ].Adv Physiol Educ ,2007,31(3):261⁃
265.
[6]卿平,姚巡,万学红.以整合的理念引领医学课程改革
[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4):67⁃69.
[7]王雨竹,陈辉,张进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
方案的更新与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3):307⁃310.
(收稿日期:2020⁃07⁃18)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敬畏生命理论的渗透和强化
秦燕霞,焦贺,兰朋,王雅茜,徐旭东(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67)
【摘要】敬畏生命是人类形成生命价值观的前提,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意识的重责。将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敬畏生命理论有机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培养合格的未来医务工作者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敬畏生命;医学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济宁医学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33),济宁医学院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资助(1,6)
通信作者:徐旭东,E⁃mail:*******************
在当前医学事业中,由于部分医生敬畏生命观念的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暴露出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因此,当前医学高校应重点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让医学生在基础教学中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挽救生命的医学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提高医学生对敬畏生命的理性认识,对尊重生命和推动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具有积极价值。敬畏生命理论展示了深刻的医学伦理情怀和高尚的医学伦理人格,值得当前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们学习和敬仰[2]。
1敬畏生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敬畏生命理论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是由德国思
2013上海高考物理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的。“敬畏”就是既尊敬(或崇敬)又畏惧(或害怕);“生命”,当然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
生命现象[3]。施韦泽指出:“有思想的人能够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这是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4]。
敬畏生命不仅敬畏人的生命,还要敬畏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甚至包括自然界中
的微生物。在关系复杂的自然界中,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能不依赖其他生命而存在,在社会生活实践上也不可能不伤害或杀害其他生物的生命。敬畏生命理论中的道德情怀就要求我们要负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5]。随着生命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观的认识逐渐完善。敬畏生命是医生一生的准则,是医生关爱、尊重生命的最好体现[6]。人类生命观的形成由“天择时代”到“人择时代”再到“道择时代”,形成了以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现代敬畏生命观。
敬畏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重视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医学方面上强调尊重和维护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生命   临床   基础   医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