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植物与动物的尊敬

看不见的指向标林兆华
对实验植物动物的敬畏
寻访山野,昔日先人遍尝百草,我们没有感到一丝对于植物的敬畏;动物实验,如今肢体一再移植,我们不禁暗自神伤道德的底线受到挑战。在拷问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哲学的理性思维将我们指向医学发展的前进方向。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1875-1965)在《敬畏生命》中指出: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然不会由于疏忽而伤害和毁灭生命。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思考,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肯定世界和人生、伦理。为了生存而牺牲其他物种由此而展开画幕。
1 植物的千年沉默弹幕先审后播
瑞典自然学者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在《植物种子》一书中创新思索,
采用双名法为7300种左右的植物进行命名,获得了植物学界的认可。在我国古代也有过著名
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植物进行了形态学上结构的描述和精确的分类。相对于动物,植物是弱势的,又是幸运的。植物是幸运的,是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植物似乎无法感觉到痛苦,这也仅仅是从我们无法感受到痛苦才会这样表示,人类已经习惯了植物的不存在意识感,就如同我们内心对待社会学死亡的“植物人”一样。植物是弱势的:一方面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各类生物依据大自然最原始的法则进行优胜劣汰的角逐。而人类文明诞生之后,在现今无数猜测下,各个圣人充当着开发不同文明的“植物粮食”的先驱。从而成为人类粮食的植物彻底从人们心目中脱离出来,成为人类的口食。另一方面,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得天独厚,因为没有它们的强大传代能力,大自然难以维持固有的生态平衡,但是植物在人类的历史中却只有显得过于单调的地位。狄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公元前373-288)首创“植物(botanic)”,并对500多种植物进行了描述。16世纪意大利植物学家安德列亚·切萨尔皮诺(Andrea Cesalpino1519-1603)对植物进行了结构特征的分类……人们对于植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植物的结构与作用,丝毫未谈到植物作为大自然生物的同等生存权利。近代基督教认为人和动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有权利使他创造的每一种生物受到同等的尊重,不公正的对待动物就是不公正的对待上帝。难道可以说植物不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植物是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雅利安人婆罗
教以人体部位划分社会等级这种错误的认识来给植物定性为不值得受到关注的最底层的生存物种。当我们再次踏足尘土,闻花香,抚枝干,才会发现植物的生活也是多彩多姿,引人注目。这时候我们也就会对植物的神奇抱有敬畏感。
2 动物的百年呻吟
人类利用动物进行生命科学的观察与研究有近千年的历史,然而实验动物学科的起步
与建设却是近半个世纪前的才发展起来的。对于动物实验的争论,人们主要是倾向于动物实验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是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反对动物实验者如Peter Singer认为绝大多数动物实验是不能获取有用的知识,而且在绝大多数动物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完全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我们尊重同为人类的所有人的权益,却忽视了其他同等或者具有更强能力的生物的利益。而支持动物实验的人以Carl Cohen为代表则是依据动物没有道德地位来判定动物的痛苦刑罚。在偏向于人类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论”的促进下,我们毫不犹豫的将动物送上试验台,麻木地听着动物的嚎叫或呻吟、看着并触摸冰冷的尸体。 
无论是从伦理还是情感上我们都没有上帝的权利来支配动物的生存与否。在道德伦理上,
现今在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时,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大五理论: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然而在动物的调查研究中,格林斯和约翰(Gosling & John1999松木桩)考察了大五的跨物种证据。黑猩猩、其他灵长类动物甚至孔雀鱼和章鱼等众多物种在外倾型和神经质上存在个体差异,很多物种(不包括孔雀鱼和章鱼)在宜人性上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是只有黑猩猩在责任心上显示出个体差异。人拥有道德地位是由于具有道德意识才会获得的,难道动物在道德意识上与人的相似处就可以被忽略从而认为它们的道德地位没有存在感?在情感上,且不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些其他灵长类动物中也有发生。库克和米内卡(Cook & Mineka1989)从猕猴身上获得了观察学习的证据。猕猴在对客体建立的恐惧反应与欢快倾向表明观察学习取决于物种的进化史。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动物生存的目的也是和人一样,它们也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在大自然的共同相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因为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的天性生存需求时同其他动物一起维持大自然的法则,才符合合理性。
过氧化物酶
对于动物实验,即使拥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在实验的期间内,我们不得不谈到的话题是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就国内医学院校而言,老师一般会让同学们亲手杀死小老鼠、蟾蜍等实验动物,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尽管这种处理方法有些程度上符合物理处的处理原则,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到减少死亡数量,降低死亡痛苦这方面被我们广大的医学生忽略了。只有我们自己,实验动物的操作者内心保持敬畏生命的观念,我们才能够对生命和医学保持敬畏的心。
3 人类的自我优越
千百万年的物种演变,自然赋予了生物进化的权利。一切的发展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然而新生代的早期猿人通过自己也不清楚的方式努力“思考”着,在进化的步伐上不断地向前迈进一小步,超越了其他物种。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初期没有能力去驱使自然地力量,只能依靠自然,傍山吃山,傍水吃水。一步步,从钻木取火,到训练牲畜,再到改造自然,我们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人定胜天”,并且毫不避讳地将“天”寓意为大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换做是任何一种会思考的物种都会在行动上赞同人类。我的叔叔于勒续写
20世纪40年代晚期,伯特仑·弗瑞尔教授完成了一项全球闻名的心理学测验。在心理学课堂上让所有人对自己手中的一份性格描述进行打分,“0”表示非常不准,“5”表示非常准确,之
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程度。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选择了4或者5。我们作为自然界最聪明的物种却无法避免我们承认一个事实:人们很容易过于相信含糊其辞的描述。正是由于骨子里面不可免除的天性,我们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动物与植物,或者是低于人类的物种都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而不去理会我们心中对于物种地位的精确描述(我们没有权利去进行地位的界定,只能是含糊其辞的将这项权利当做我们的)。是的,为了生存,我们有理由通过各种手段来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仰望明月,伴随着 1969721日, 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1930-)走出“11号”,踏足月球,并说出了史诗般的语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遥看太空,我们有什么理由阻止人们心中的呐喊,这是人类在一个星球上立足之后又一个生存的希望。拥有超越山海一般的豪情,人类已经将自己的内心高度一再提升,一个自认为其他物种就算是再经历千百年也无法企及的高度。至此,尚且还认为人类为实验而牺牲的动植物是可悲的,也只有内心仍旧敬畏生命的一些人。也只有在心中认识到正确前进方向的时候,人与自然方能和谐相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敬畏生命在于肯定生命的存在。植物是生命的载体,尽管我们无法感受它的生命脉搏;动物是生命的载体,尽管我们无法感受它的思维节律;人类是
生命的载体,因为我们是人类,可以感受生命脉搏,可以感受思维节律,所以更应该追随心中敬畏生命的指向标,对被我们用以实验的植物与动物致以真挚的敬畏。继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与贯彻对人类自身(尤其是患者)的敬畏。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5:1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1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物   植物   人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