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抗日时期投敌叛国原因分析

汪精卫在抗日时期投敌叛国原因分析
【摘要】汪精卫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为何会在抗日转折前夕投敌卖国,以致遗臭万年;本文将从汪的软弱的性格特点;短浅的战略眼光;孙中山去世后与蒋介石争权失利;汪妻陈璧君与友人周佛海等的劝说这几个方面来阐释汪精卫投敌的动因。
【关键词】汪精卫,投敌卖国,原因分析
作为为数不多的同盟会早期骨干,汪精卫为中国革命特别是国民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并且得到国父孙中山的器重与赏识,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为何会在抗战转折前夕公然卖国投日,最终遗臭万年,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完全否定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显然是十分复杂的,本文试图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汪本人的特点加以分析,并驳斥一些观点。
首先我想对某些为汪精卫的叛国行为进行辩驳的言论,如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中认为汪的叛国行为并非是个人利益驱动,而是对民族救亡的一种独特的思路,本文认为这是荒谬至极的。尽管汪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在孙先生遭受质疑,同盟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决定舍弃个人生命,刺杀载沣表明心志,帮助孙先生和同盟会渡过难关,以及他在党内的个人作风上的清廉刚正,但这只能说明在革命的早期汪是一心为国的,并不能以此来掩盖他在革命后期叛国的事实,而且本文认为汪的叛国是有多重原因的而并非简单的认识上的错误,为了使得汪的叛国行为原因更加明朗,本文将从个人原因
和周围环境原因两大方面加以分析。
一.汪精卫软弱的性格特点
汪精卫性格的软弱与他的家庭有极大的关系,汪精卫父亲汪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生活清苦,而他是汪省斋的填房吴氏所生,在他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幼年失恃,“长兄为父,嫂为母”的生活更增加了他心灵的忧伤。
一般来讲,孩童可以得到父母的容忍,而在兄嫂面前总是会显得拘束,兄嫂所能容忍的也只是恭顺的弟妹,大汪精卫二十二岁的长兄汪兆庸对汪精卫管教极严,不假辞,汪精卫自己也承认‘动辄有得咎之感’,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的人性格也容易被塑造地懦弱自卑,优柔寡断。
另外,汪精卫的父亲以及兄长都是进士,信仰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且汪父酷爱王阳明,汪精卫在父亲在世时受此影响较严重。在汪精卫兄长死之后,为维持生计在广东水师提督家中当私塾先生,这种环境与身份让他处处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既不能得罪学生又不能得罪父母,处处进退维谷。
可以看出,汪精卫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的特点,而性格又决定了他不具备革命人那种坚忍不拔,至死不渝的品质,通过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刺杀载沣失败后他的命是为肃亲王所救,死里逃生的他对清室产生了感恩心里,从其诗句“豆萁何苦更相煎”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这一点,之后他曾与杨度组织“国事共进会”,不和清室斗争,转向于求和,还有例如曾力劝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我国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以上这些事情都只是冰上一脚,叛国投敌则真正的曝露出他性格的软弱,犹豫不决的缺点,在投敌之前,周佛海做过大量的工作,汪精卫并没有答应,但也并没有极度反对,他内心一直是支持和接受孙中山的救国思想的,突然改变他
的初衷而投降敌国也非轻易能够办到的。但是周佛海恰恰是抓住了汪犹豫不决的这一特点,“断定虽有反复,结果比如原计划”,不等他做决定已经先行启程去日本,而日本政府的步步紧逼也使得软弱的汪精卫最终屈服于其淫威之下,成为日本政府的傀儡,身败名裂。
陈立夫曾对此评论说,汪精卫最缺少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韧劲,“书生难成大事”;而汪精卫的死忠派陈公博也有过评价,“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二.汪精卫短浅的战略目光
周恩来曾经说过蒋介石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战术家确是一个好的战略家。而汪精卫缺乏的恰恰是这种战略家的眼光。
蓓舒宁
汪精卫在抗日过程中曾多次对中国是否会胜利做出过怀疑,“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曾狂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汪精卫就曾发表《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的讲话,他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的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以抵偿”,“战呢,是会打败仗的”……
而汪精卫之羽翼周佛海对中日之战也有“妙论”:“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
而且在他投敌之后更是不遗余力,帮助日本政府大肆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对沦陷区的人民进行思想驯化,他还曾在《在东京对日本国民广播词》中大言不惭:“中国对于满洲,从前与日本抱着不同的见解,如今合中日满三国都向着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前途迈进,正所谓安则俱安,危则俱危,从前不同见解,一转瞬间便为一致了。”
可以看出,汪精卫如此‘与众不同’观点不仅仅是为了表面迎合日本侵略者,更多的是反映他短浅的战略目光。
首先,他极度缺乏民族自信心,汪精卫始终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没能很好的认识到中国人巨大的潜能,同时,他一心注重军队的力量,而忽视了中国广大的农民众,正如在《论持久战中所讲》的,农民永远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保障。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和得意门生,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只知盲目救国,甚至弄出个‘曲
小文件存储线救国’,完全地忽视和脱离了众,被日本稍显先进的武器所震慑,最终做出错误的判断。
黑龙江计划生育条例>睡眠日记
其次,他没有认识清楚日本的侵华本质,这也是十分令人遗憾和费解的一点,日本的狼子野心举国皆知,而汪精卫确‘众人皆醒我独醉’,对日本的所谓共同繁荣抱有幻想,没能认清其称霸世界的本质,妄图通过依附日本实现曲线救国,这一点,在他逃往河内之后所发的艳电中可以看出,汪精卫在艳电中认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汪绝不会仅仅因为认识错误而做出叛国行为,他还不至于昏聩到连日本的吞并野心都看不到的地步,对于他这种跟随中山先生多年的革命人,竟然会认识如此‘浅薄’让人难以相信。
抗战八年考验一个民族的韧性,也在挑战着这个民族的信心,汪精卫没能很好的认识到民族的潜力,最终做出了人生中最为失败的判断,走上了“汉奸”之
路。
三.汪精卫与蒋争权失利
汪精卫作为颇受孙中山重视的学生,负责起草了孙中山的遗嘱,并且他也是同盟会中资格最老的一辈,有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光荣史,有革命成功后不谋求当官的君子风度,更有鲜有人比的文才和口才,这在国民党中都是无人可比的。加之汪精卫的个人生活作风也非常为人称道,汪精卫不抽烟、不喝酒、赌博、不近女,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
老奴丸
然而由于其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尽管被选为国民党领导人,却逐渐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掌握了党内的主动权,后来蒋通过制造中山舰事件彻底的将汪精卫挤出权力中心,而蒋介石一人独揽大权,之后,迫于党内压力,蒋介石又迎回汪精卫,但此时的汪精卫已经完全没有与蒋介石竞争的筹码,而性格软弱犹豫的汪精卫在此恰进被蒋氏集团成功地劝说反共,最终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汪精卫发动了,这也导致了他和共产党关系的彻底决裂,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汪精卫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在国民党方面争权失败,在共产党方面又成为残害共产党的主要人物,这也最终导致了他在党内党外都郁郁不得志。
这种情况下,汪精卫便不由自主地开始选择自己的靠山,作为正处于壮年时期的又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下,最起码不愿意在自己曾经的下属面前低头,急于到自己的位置的汪精卫在周佛海之流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中华名族的敌人-日本作为自己的靠山,这也可以看做是他垂死挣扎的一次赌博,然而中国人民最终保卫了祖国,汪精卫也走错了自己最后的一步棋。汪精卫不能算得上是权欲熏心,最起码在国民党内的时候没有拉帮结派,叶某有独揽大权,但是在与蒋争权失利之后,没能清醒地认识大的形势,转而向敌人投降献媚,搞什么‘曲线救国’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也可以看出汪对待与蒋争权失利后的极度不冷静。
其实,就历史的眼光来看,汪精卫无法同蒋介石争斗也是必然的,汪精卫作为党内的道德模范,不会形成自己的党派,没有一定的政治势力,而仅仅依靠威望是无法在形势复杂的国民党内长期掌权的。
另外,蒋介石在战略眼光方面是远远高于汪精卫的,,当日本发出旨在灭亡中国的第三次“近卫声明”,蒋介石对此怒斥,“骨子里实在是暗藏着机械利刃”,“这是敌人整个的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
汪精卫却在电文中对此辩护:“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汪精卫最后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如此说辞实在为人不齿,又如何可以领导一党呢?
四.汪妻陈璧君和友人周佛海等影响
作为汪精卫而言,若果仅仅是犹豫不决断然是不会让他犯下如此弥天大错的,但是他的身边却又两个人对他的投降行为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一个就是他的夫人陈璧君,陈璧君在这件事上显现出了她的鼠目寸光,她一直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作为党内元老却一直屈于蒋之下,对汪的行为可谓推波助澜,为了取媚与日本,甚至认为“东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国的地方”,“奉天本来是满清带来的嫁妆,他
们现在不过是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就是了”。让汪放弃东北的主权。
而另一位则是权欲熏心的周佛海,有政治野心,不满足于国民党宣传部长及侍从室副主任之职,老想
有朝一日“中央政府即于十分钟内在余笔下产生”,因此积极策划降日,开创“自家新天地”。他多次对汪精卫做思想工作,利用汪精卫的人望来扩大影响,并且如前文所讲,他很好的摸透了汪精卫的性格特点,并利用这一点让自己的计划最终得逞。
陈璧君作为富商之女,尽管受过新思想的影响,但是她的见识是十分短浅的,他煽动却对汪精卫产生极大地效果,并且陈氏至死都始终坚持汪先生没有叛国而是在救国,这不得不让人为汪精卫惋惜,而认识周佛海则只能说汪精卫‘遇人不淑’,在他的煽动下走错了那一步,让人颇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感慨。
不论怎样,汪的投敌叛国历史早已有定论,但是我们应当公正的评判而不能只有负面的宣传而歪曲事实,汪的叛国行为当然不可饶恕,但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很多的原因都不是汪本人可以左右的,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非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而完全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只有全方面的,客观的了解历史才能正确的作出结论。
参考文献
《汪伪等十汉奸》黄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
《汪精卫传》闻少华北京团结出版社
《真实的汪精卫》林思云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5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30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中国   叛国   革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