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相关
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需要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
1、产业结构效率
以工业结构为代表,其公式为:
工业结构效率=
式中,Li 为第i 个工业行业的产值,E为区域工业总产值,pii个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P为区域各工业行业的平均资金利税率。
此值小于0,表示结构恶化;
此值大于0,表示结构超优;
此值与前一时期的某一时点相比,此值上升,表示结构效益提高,反之降低。
2、结构影响指数
假定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基础指标,则结构影响指数为:
G=
式中,表示j区域各工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
      表示j区域各工业部门的资金占j区域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
表示对比区域(如全国)各相应工业部门的资金占占对比区域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
G>1,说明j区域工业结构素质较高,使其整体效益高于对比区域;
G<1,说明j区域工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到区域总体效益不如对比区域。
3、效益超越系数
用于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素质。
效益超越系数=
比值大于1,说明结构素质较好,结构性效益较大;小于1,则相反。
4、偏离——份额分析法
以一定时期内全国国民生存总值(评价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或工农业总产值(评价农、轻、重结构)、或工业总产值(评价工业结构)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区域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
分析区域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这种偏离,主要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形成的。
第一,区域份额因素,以全国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当假定区域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第三,区位偏离因素,反映了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用公式表示:
Gj=Nj+Pj+Dj
            N=()
                P=
            D=e
            (P+D) =P+D
式中,Gj 为j 区域计算期内总产值的增长总量,
Nj 为j 区域份额偏离分量,
Pj 为j 区域结构偏离分量,
Dj 为j 区域区位偏离分量,
(P+D)J 为j 区域总偏离量,
e为j 区域总产值,
E 为全国总产值,
i 为第 i个行业(I=1,2,···,n),
o为基期(年),t 为末期(年)。
火地人
Pi 值为正,表明结构素质较好,促进总量增长较快;相反,Pi 值为负,则说明结构素质差,影响总量增长慢。
结构合理化及其作用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质上就是正确地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速度;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协调运转的区域经济系统。
对外突出区域的优势,提高与外区的经济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形成良性的经济内循环。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容
包括两方面:
1、选准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就要在投入和政策上保证它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强化
其两大功能,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任务,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2、协调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
关联产业——在发展上应与主导产业尽可能成龙配套,在建设时间上要尽可能同主导产业相衔接,在建设规模上,要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适应,区域关联产业的类型应随主导产业的不同而不同。
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机方向上,主要是提高其产业素质,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档次,为稳定和扩展区域经济总量作出贡献。
基础性产业中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产业、及在空间上不能转移的产业这三部分产业,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区内达到平衡,其他基础性产业,有条件的就积极发展,不具备条件或自己生产经营效益太低的,就可以通过区际交换,区际协作,求得相对平衡。
在产业关系处理上,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各个产业全面推进,平衡发展,部门自成体系,自给自足;或者把主导产业的生产链条都摔在区外使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分离。
概括起来,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优先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关联产业,特别是前向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品链条;提高支柱产业素质,保持、巩固其已有的支柱作用;积极发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础性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瓶颈产业”,克服其对区域经济的制约作用;扶持潜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
1、自组织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其中又主要是价格机制的作用,这种机制能够使产业结构自行调整,由不协调趋于协调;
2、宏观调节机制。是指政府在宏观上为协调区域产业结构所作的间接干预,例如一切宏观经济杠杆、产业政策等,这种机制可以为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也可以对产业结构在宏观上直接调整。
两者的关系:
现代城市研究由于市场发育不可能尽善尽美,市场机制作用本身也有弊端,而政府的政策、手段又不能代替经济运行过程,所以,二者中任何单独一个都不可能有效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必须
使它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互扬长处,互补短处,共同完成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任务。
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主导产业的特点、功能,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或依据:
1、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反映产业市场潜力的“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
      市场占有率=
2、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对优势;
    反映产业相对优势度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用公式表示:
    比较劳动生产率二恶烷=
3、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
    反映产业规模的“专门化率” 用公式表示:
    专门化率=
4、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产业综合波及效果系数” 用投入——产出列逆矩阵系数表来计算: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系数=
其中:影响力系数=该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 全部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该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 全部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上述四个指标计算出来后,再用加权平均法汇总成一个综合指标,一般上述指标权重分别取0.2,0.25,0.35,0.2。最后,依据各行业的综合指标大小排序,其中居前列的几个产业,就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侯选者。最后的主导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
势度、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已有的产业结构的层次、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需求弹性、各侯选产业的类型来确定。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几种较有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
由威廉·韩闻放佩蒂(William Petty)与科林·克拉克葛菲(C.G.Clark)提出。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内容如下:
心跳设计师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低于1,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4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9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区域   产业   产业结构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