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术语ambiguity的翻译探究

戈学术语ambiguity的翻译探究
魏亮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北京100717 )
摘要:燕卜荪的ambiguity这一文学术语在中国曾有过十余种译法,至今仍是“复义”“含混”“朦胧”“歧义”等多种译法并 存。根据ambiguity在英语中本来的含义和在燕卜荪理论中的意涵,“朦胧”“含混”等译法涵盖是不全面的,也偏离了概念的 本质,“歧义”“多义”等译法也各有不妥之处。“复义”改自“复意”,两个词的差异在于“义”和“意”的区别。据此,ambiguity 应当译作“复意”。
关键词:ambiguity,燕卜荪,复义,复意
中图分类号:C04;H059 :I0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3969/j. issn. 1673-8578. 2017.04.006
数据波Exploration on Translation of the Literary Term Ambiguity//WEI Liang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te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literar^^ ter^n ambiguity put for^-ard by William Empson, and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translations simultaneously used at the present time.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in Empson’s theory, translations
of the kind of words such as “menglong” “hanhun” are incomplete in senses relative to ambiguity, and deviate from its essence. Translations of the other kind of words such as “ qiyi” “ duoyi” are not appropriate either. “fuyi(复义)”is adapt from “fuyi(复意)”,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ds lies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yi(义)”and“yi(意)”.In vie^w of the above, ambiguity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fuyi(复意)”.
Keywords: ambiguity, Empson, fuyi(复义),fuyi(复意)
一•am biguity的多种译法
新批评是20世纪曾经影响巨大的一个文学批 评流派,而英国的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 1906—1984)就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1930 年,燕卜荪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Seven Types of
Ambiguity,ambiguity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术语。
在中国,最早在著作中提及燕卜荪这一论著的 是朱自清(1898—1948),他在1935年6月号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诗多义举例》[1],文中写道:“去年暑假,读英国Empson的《多义七式》(Seven Types o/Ambiguity),觉着他的分析法很好,可以试 用于中国旧诗。”[2]“多义”可以说是作为文学术语的ambiguity—词在中国见之于公众的最早的译名。而朱自清对Seven Types o/Ambiguity这一•书名最早的翻译见于1934年6月6日的日记中:“拟
冗余性
谈:……七种歧义……”[3]2967月26日,朱自清又
记载:“今夏拟读之书:……《七种意义不明确的 话》……”[3]3097月30日则记道:“开始读《七种意 义不明确的话》,相当难懂。”[3]310而于1935年6月整理的在南开大学的演讲稿《语文杂谈》中,朱自 清又讲道:“文字又有多意(ambiguity),不可只执一 解。”[4-5]可见,朱自清一人对ambiguity—词就先后 给出了四种译法。
就在朱自清开始介绍其理论不久之后,燕卜荪
由其时在中国的导师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引荐,接受北京大学的聘请,
收稿日期:2017-03-07 修回日期:2017-05-24
作者简介:魏亮(1985—),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术语。通信方式:w,eil@ cnctst. cn。
于1937年8月来到中国,先后执教于长沙临时大
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两年之后回国休假[6]。1947
年,燕卜荪出版了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修订 版,并于同年返回中国,直到1952年离开北京大 学。然而,尽管燕卜荪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但是
据说并不懂中文[7],我们也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将 ambiguity翻译成汉语会做什么样的表达。
至于燕卜荪的学生当时是如何用中文来表述 ambiguity—词的,难以查考,而在他们多年之后的 回忆文章中提及时,各有不同的译法。如王佐良将
燕卜荪的这一专著称作“《晦涩的七种类型》”[8];幸福契约
赵瑞蕻谓之“《七种朦胧论》”或“《晦涩七种类
型》”,并提到“朱自清先生译为《多义七式》”[9];张
金言则译作“《七种歧义类型》”[10]。由此看来,当年在中国的学生中间,对ambiguity似乎并未形成 一致的中文译名。
1962年,袁可嘉(1921—2008)在《“新批评派”
述评》一文中以批驳的姿态将该书译作“《七种含 混形态》”[11]。尽管1941年人读西南联合大学时 燕
卜荪已经离开[1],袁可嘉还是在诗歌创作和理论 两方面均深受其影响。然而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关系,包括燕卜荪的理论在内的西方现代文艺思 想和作品在中国长期遭受排斥,少数时候被提及, 也是作为批判的对象的。袁可嘉对新批评派的这 篇述评就出自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过,尽管时过 境迁,此文的论调已经不再可取,但其中提出的“含 混”这个译名却一直很流行,近年出版的如《新批 评》[12]《文学理论》[13]《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 现在》[⑷等译自国外的和《西方文论关键词》[|5]《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6]等国内编撰的一些重要 的西方文论著作,均将ambiguity译作“含混”。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学术和文化被普遍引人
中国,燕卜荪也由此开始广受关注。较早对新批评 做过专门研究的赵毅衡于1981年提出了 ambiguity 的新的译法一“复义”[17]。而今在中国知网“文 献”范畴选择“主题”,搜索“燕卜荪”+“含混”和 “燕卜荪”+“复义”,分别有18条和15条结果(搜 索时间为2017年3月2日)。据此而言,“复义”的接受程度已同“含混”相近。
到 1996 年,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书终于有了中译本,由周邦宪、王作虹、邓鹏三人合译,书
名为《朦胧的七种类型》。“朦胧”作为ambiguity的译名被应用得也比较多,而这与大家在谈论燕卜荪
的理论时往往要引用这部译著有比较大的关系。
在中国知网以上述同样的方式搜索“燕卜荪”+“朦 胧”,和“复义”一样有15条结果(搜索时间为2017 年3月2日)。
此外,ambiguity的译名还有“暧昧”[18] “模糊 性”[19]等。
综上所述,ambiguity历来出现过的译法达十余种之多,至今仍是多种译法并存,莫衷一是。
二 ambiguity 的含义
ambiguity究竟怎样翻译最为合适?要回答好 这个问题,当然需要准确理解ambiguity是什么含 义:一是在英语中本来的含义,一是在燕卜荪的理 论中的含义。
在《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中,ambiguity的释义为:“If you say that there is ambiguity in something,you mean that it is unclear or confusing,or it can be understood in more than one way. ”[20]即不明确的或令人疑惑的,或者可以有不 止一种理解的事物。
而韦氏在线词典的释义为“1a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ambiguous especially in meaning •The ambiguity of the poem allows several interpretations.b :a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can be understood in two or more possible ways: 摇an ambiguous word or expression  2 :uncertainty”[21]。
ambiguous是ambiguity的形容词形式,释义为
“1a: 摇doubtful or uncertain especially from obscurity or indistinctness•eyes of an ambiguous color摇b: 摇inexplicable摇2: 摇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in two or more possible senses or ways•an ambiguous smile•an ambiguous term•a deliberately ambiguous reply”[22](1a:尤指因为难以 理解而疑惑、不确疋,b:费解的;2 :能够用两种及更 多的意思或方式来理解的)。
据此,ambiguity在英语中可以理解为指向两方 面的含义,一是模棱两可、不确定,一是可有多种 理解。
燕卜荪选择ambiguity作为其文学理论的核心 概念,既是基于该词的原有含义,也做了自己的阐 发。在该书的修订版中,燕卜荪开宗明义地讲道:“An ambiguity,in ordinary speech,means something
very pronounced,and as a rule witty or deceitful.I propose to use the word in an extended sense,and shall think relevant to my subject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冶[23]1 (ambiguity在平常的口语中是相当明显的,通常是 风趣的或骗人的。我打算在引申的意义上来使用 这个词,并会认为语言上的任何细微差别,不论多 么微小,只要是同一段文字在理解上有选择的可 能,就都与我的主题相关。)其中有相对应的一对关 键词:alternative和same,可以解释为多与一",而燕 卜荪的ambiguity理论可以说就是基于一种表达和
多种理解之间的张力的。
燕卜荪将ambiguity分作七种类型,在目录中 所做的概括分别是:第一种细节同时以几种方式 产生效果”;第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意义 溶为一种意义”;第三种,“同时出现两种表面上完 全无意义的联系”;第四种,“各种选择意义结合在 一起,表明作者的一种复杂的思想状态”;第五种,“一种侥幸的混乱”“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 己要表达的思想”“或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怀有该种 思想”;第六种,“所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互不 相干的,读者必须自己解释这些东西”;第七种,“表现的是一种完全的矛盾,表明了作者思想中的 分歧,训目录。
显然,分类标准是并不一致的,这些类别是燕 卜荪出于描述ambiguity的各种不同的成因和效果 的需要而划分的,但在次序上是有所考虑的:“My seven types,so far as they are not merely a convenient framework,are intended as stages of advancing logical disorder.冶[23]48(我的七种类型,不仅是方便的判断 标准,而且意指逻辑混乱的升级。)也就是说,同样是可产生多种理解,但靠前的类型是较容易理清 的,而越往后则理解难度越大。燕卜荪在此书中做 了大量的语例分析,不妨就第一种和第七种各引一 例来说明。
前一•个例子来自纳什(Thomas Nashe,1567— 1601)的诗剧《夏日的遗嘱》(Summer’s Last Will and Testament),书中引用了七行,在此只转引前两行:
‘‘Beauty is but a flower/Which wrinkles will devour.冶燕卜荪分析说,devour在这里应是“移除”或“取 代”的意思,但它又有“吞噬”的暗喻如果你领会了这一暗喻,它就可能使时间成为贪婪的野兽,使 皱纹成为时间的齿痕”[24]32。此处的暗喻是很容易 领会的,恰如燕卜荪所言,第一种ambiguity是最简 单的、最明晰的[24]3。
后一个例子来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的名剧《麦克白》(Macbeth) “Come what come may,/Time,and the Houre,runs through the roughest Day.冶[23]201(“要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今天每分每秒都是不祥的 时辰。”[24]313——朱生豪译为:‘事情要来尽管来 吧,到头来最难堪的日子也会对付得过去的。冶[25])这展现的是麦克白在听到女巫的预言之后而图谋 刺杀国王之际的内心矛盾:‘这要么是他希望那件 事(弑君)发生:犯罪的机会或干净利落的罪行,行 动或决定行动的关键时刻,无论如何是要到来的;对那件事的想象使他陷人恐怖,他感到永远也拿不 定主意。‘所以,此时我不必操心此事爷;或者,他 不希望那件事发生:‘这种恐怖只延续了几分钟;钟 摆照样滴答响着;我还没有杀死他;没有什么值得 我去忧虑的。’这些对立概念可与前世注定和自己决定配成一•对...”“我们可把‘time and the hour’一起当成单数,但可以把两词看成两个对立面,如 把‘hour’看成行动的时候,这样它们就成了对立 物。这些对立概念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冲动,一是想 控制,无论是通过谋杀控制局面还是通过不杀而控 制联想;二是想屈服,屈服于恐怖从而不投人杀人 行动,或屈服于联想从而投人行动……与两者相对 应的是‘runs through’的及物和不及物含义,‘time and the hour’把那一天逼向预定的结局,象用匕首
刺穿一个人,或者,这个短语中的两个词平静无事 地贯通一整天。”[24]313-314可见,简单的句子,表现了 复杂的内涵。并且燕卜荪表明,判断这最后一类 ambiguity的标准不是逻辑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上 下文以及个人对上下文的态度至关重要[23]192。
简而言之,在燕卜荪的理论中,ambiguity指的 就是一种表述而有多种理解的语言现象,其原因多 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既是文学创作的策略,也 是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特质。
三am biguity的译法辨析
ambiguity的译法大致可分作两类:“朦胧”“含 混,’“暧昧,’[26]5“晦涩,’[26]591等是一类,“复义,’“歧 义”“多义”等是一类。
太原空气源热泵设计
“朦胧冶,意为“月光不明”或“形容景象模糊不 清,’[29]9°2-9°3。“含混,’,意为“模糊;不清晰”[26]513。这一类其他的词,意思当然各有差别,但具有基本 的共同之处,就是均指不清楚、不明朗。ambiguity,当然也有不清楚、不明朗的含义,但并非全都如此。仅看一个例子就可以明了。
燕卜荪所引用的绝大多数是英国的作品,仅有 一例来自中国,那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365—427)的《时运》其一的前两句:“迈迈时运,穆穆良朝。”燕卜荪米用了阿瑟.韦利(Arthur Waley,1888— 1966)的英译:“Swiftly the years,beyond recall./ Solemn the stillness of this spring morning. ’依燕卜
荪的分析,这两行诗中蕴含着“两种时间尺度以及 它们之间的对比’:“时”为长的时间跨度,“朝”为 短的时间过程;“迈”意为迅速(swift),“穆”意为静 穆(still)。“人生的‘年’甚至在小尺度上也似乎是 ‘迈爷,就象山中的雾‘忽而聚拢忽飘散爷;而‘朝’甚 至在大尺度上也是‘穆’,这样,这一时刻就富于启 示,潜藏着天机。’[24]29-31也就是说,陶渊明的这两 句诗,不仅仅是在分别说“时运”怎样,“良朝”怎 样,而且合在一起又蕴含着对时光相对性的思索与 感慨,会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观照。但是这两句 诗实在可以说是写得明明白白的,既不朦胧,又不 含混,也不暧昧,更不晦涩。当然,时代距离或文化 程度所导致的对字词的生疏,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
“朦胧”这一类的词用来翻译ambiguity,不仅 涵盖不全面,而且偏离了本质。ambiguity的本质特 征是理解的多元化,而不是不清晰、不明白。显然,
“复义”这一类的词与ambiguity的意涵更为接近。
“歧义”是一个常用词,意为“对同一语言形式
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26]_。这与ambiguity释义 中的 “can be understood in more than one way’是正 相对应的。ambiguity也常常被翻译为“歧义”,有 的英汉词典中就将“歧义”列人ambiguity的汉语释 义之中[27]。而有的汉英词典也将“歧义”译作am­biguity™。但是对于燕 卜荪理论中的 ambiguity,“歧义”这个译法却并未被广泛接受,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歧义”通常指语病的一种,学语文做病句
题,会跟“歧义”常常见面,也就是说用“歧义”来翻
译文学批评中的ambiguity容易引起误解和混淆。
“多义”是很早就出现的一种译法,而在汉语
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常见的是“多义词”。那么 “多义词”的“多义”与ambiguity的“多义”是否相 同呢?应当说,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等同。赵毅衡 指出,“多义”一词“没有点出这些意义的复合性”[29]。按字面来讲,的确如此。就此而言,“复 义”更为准确。“多”只体现出数量,而“复”则又体 现出复杂的意味。但是,用“复义”来翻译ambiguity,也不尽合理。
四“复义”与“复意”
赵毅衡于1981年在论文《说复义一一中西诗
学比较举隅》中“建议改用《文心雕龙》中的术语 ‘复义’一词,来称呼诗歌语言的这种现象”[17],亦 即主张用“复义”来翻译ambiguity。而后,在1986 年出版的专著《新批评一一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 论》中,赵毅衡表述得较为详细:“建议用《文心雕 龙•隐秀篇》中的现成术语‘复意’ •……略改一字,
建议把pluri-signation译为‘复义’,这也符合燕卜 荪‘联合含混’(unitary ambiguity)的意思。’[29] pluri-signation是美国的文学理论家惠尔赖特(Philip Ellis Wheelwright,1901 —1970)在 20 世纪 50年代所提出来的用以代替很多人对之不满的
ambiguity的一个词语[29],实际上赵毅衡在这里说 的就是把ambiguity译作“复义”。
赵毅衡在该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多义 与复义并不相同,并且认为燕卜荪“没有把多义与 复义区别清楚”[29]。他认为多义”仅指意义是多 元的,而“复义”还要求多种意义之间是有关联的。这种区分是有道理的,但也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既然是基于同一段语言而做出的理解,就几乎必然 是有所关联的。这类似于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往往 有着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层次之分,彼此间可以 说一般都是有联系的。因此,刻意去区分有无关联 也就存在着不必要之嫌。
其实若对“多义”和“复义”做区分,关键并不 在于意义之间是否有关联,而在于意义的显隐之 别。“复”的繁体字是“複冶,本义为“重衣皃,’[3。]171,“有裏曰複”[31],即有里子的衣服。追溯 其本义,“复”字体现出层次性,“复义冶,可意味着 多种意义之中,有的是显明的,有的则是隐约的,这 是“多义”所不具备的蕴含。
而“复义”一词,改自《文心雕龙》中的“复意”。《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隐也者,文外之重旨 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 绝为巧……”[35]赵毅衡改“复义”为“复意”,并未 说明
理由,大约和因于“多义”有关,同时也避免了 与原词相混淆。
《文心雕龙》中的“复意”,上面引用中的两句 话已经体现得很明确了。刘咸圻阐说:“‘复意’即重旨,或旨外有旨,或该数义,皆为复隐。”[32]这看 起来与燕卜荪的ambiguity很相似,但是也存在着 重要的不同之处。简单来讲,刘勰的“复意”,着重 的是表达的含蓄性与感发的深厚性,而燕卜荪的 ambiguity,强调的是理解的多元性和意义的复杂性。事实上,刘勰与燕卜荪在提出各自的理论时, 分别基于迥异的文学和文化背景,在一些重要的理 念上是不大可能完全重合的。
那么,“复义”与“复意”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将“复意”改作“复义”,仅仅是写法不同吗?并非 如此。“意”与“义”原本是并不相关的两个字。在 《说文解字》中,“意”释为:“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_7。“义(義)”释为:“己之威儀也”[3。]267。这里不必考察两个字的含义是怎样演变的,而就现 代汉语中“意”和“义”相关联的义项来讲,两者也 仍然是存在差异的。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意”髵:“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26]1565,“义”©:“意思;意义”[26]156°,并且在 “义”字条的释义中有这样的说明:“‘义’ ©跟
‘意’©不同。‘义’髶表示的多是相对固定的义 项,概括性较强;‘意’©表示的是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意思、情感等。”[26]1560这从“意”的例词“言不尽 意”“意义,’“示意”“同意”[29]1565与“义,’的例词“词 义”“同义词,’“歧义”“定义”[26]1560之间的区别也可 显然地看出来,而且不难发现,“义”具有客观 彩,指涉的是语词的含义,而“意”具有主观彩, 与人的思想活动相关。
石岛实验小学
有了这样的辨析,再来对照ambiguity—词,就 会看到,ambiguity指向的正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思、情感”,而不是“相对固定的义项”,也就是 说,与ambiguity这一概念相贴合的并非“义”,而是‘‘音”
燕卜荪在讲述第二类ambiguity时说道:‘One may say,then,that in ordinary careful reading this poem is of the third type,but when you know it sufficiently well,and have accepted it,it becomes an ambiguity of the first or(since it is verbally ingenious)of the second type.”[23]121(有人会说,那么,对一首诗做一般的细读,它属于第三类,但是当 你对它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接纳了它之后,它就变 成了第一类,或者[因为语言的独出心裁]变成了 第二类。)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一首诗,到底属于 哪种类型的ambiguity,是因读者的感受不同而异 的,其理解的主观性是相当突出的。
再如在阐述第四类ambiguity时又讲道:“different readers apply their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ways,and a line which taken alone would be of the third type may become of the fourth type in its setting”[23]133。(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感知,一行诗单独看可能属于第三类,而放在上下文中或 许就变成了第四类。)
2020班公湖互殴八小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2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8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理解   复义   意义   多义   语言   译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