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毒性试剂

实验室试剂毒性
神经毒性。
以脂肪烃(正己烷、戊烷、汽油)、芳香烃(苯、苯乙烯、丁基甲苯、乙烯基甲苯)、氯化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以及二硫化碳、磷酸三邻甲酚等脂溶性较强的溶剂为多见。
血液毒性。以芳香烃,特别是苯最常见。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血小板减少,最后红细胞减少,成为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接触苯的敏感者,可发生白血病。
肝肾毒性。
多见于氯代烃类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 丙烷、二氯乙烷等中毒。
皮肤粘膜刺激。
多数有机溶剂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粘膜刺激作用,但以酮类和酯类为主。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支气管哮喘、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湿疹、结膜炎等。
防治: 1) 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时,要加强密闭通风,减少有机溶剂的逸散和蒸发。2) 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口罩或防护手套。3) 皮肤粘膜受污染时,应及时冲洗干净。勿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4) 勤洗手、洗澡与更衣。5)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中毒征象时,进行相应的和严密的动态观察。
试剂
毒性/沸点
主要毒性作用
甲醇
较强毒性
64.5
1)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
2)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2)甲醇中毒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害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较强毒性
80.1
神州天戈
1)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 2)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 3)苯可以损害骨髓,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使染体畸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4)苯可以导致大量出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用,使疾病有机可乘。
乙腈
(甲基腈)
中等毒性
81.1
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二氯甲烷
中等毒性
39.8
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 二氯甲烷是甲烷氯化物中毒性最小的,其毒性仅为四氯化碳毒性的 0.11%
氯仿 哥罗芳 ()
中等毒性 61.7
在光照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氯化氢和有剧毒的光气 1)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机体。 2)其主要急性毒性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眼及皮肤有刺激作用,并能损害心脏、肝脏、肾脏,另外可脱脂。氯仿有高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性 3)长期接氯仿有高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性触氯仿者,主要出现肝脏损害,并伴有消化不良、抑郁、失眠、共济失调等。少数人可引起嗜氯仿癖,饮酒还可增加氯仿的肝脏毒性。 4)根据氯仿的毒性数据测算,一个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人,即使他终身从事这种工作,只要空气中的哥罗芳含量在49毫克/立方米以下,就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 5)在处理过程中不要用铁器(如铁勺、铁容器、铁铲等),应改用其它工具,因为铁有助于分解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 安全防护措施:有害液体,能被皮肤吸收,吸入其蒸气也是有害的,需在通风处使用。
四氯化碳
76.8 典型的肝脏毒物
1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 2)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 3)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 4)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5)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6CCl4在高温下与水反应会有有毒物质光气产生。
乙醇
微毒类 78.4
1)乙醇蒸气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2)皮肤长期接触可出现干燥、皲裂现象。 3)长期吸人高浓度乙醇蒸气,可引起头昏乏力。情绪不稳定、肝功能损伤等。
甲酸
微毒类 100.8
1)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刺激症状。 2)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3)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缺8数 4)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丙酮
微毒性 56.2
1)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并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2)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 3)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只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可能失去意识。 4)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
乙醚
低毒性 34.6
1)主要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此外,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2)长期接触低浓度乙醚蒸气的人员可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或淡漠、 嗜睡、忧郁、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石油醚
低毒性 30~60 60~90
1)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2)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正己烷
中等 毒性 68.74 易挥发
1)过去正已烷曾被归为是低毒类化学物,但后来因其挥发性和脂溶性高,在人体内可蓄积,特别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故有人认为应考虑将其列为高毒类化合物。
环己烷
低毒性 68.9
2)对眼和上呼吸道有轻度刺激作用。 3)持续吸入可引起头晕、恶心、倦睡和其它一些麻醉症状。 液体污染皮肤可引起痒感。
正丁醇
低毒类
红细胞数减少,偶见眼刺激症状是不挥发的液体,只要不喝就可以了
液体氨水
低毒类
1)有挥发性,刺激性,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 2)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 3)而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 4)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痒、发红,建议对孕妇来说,少点或不接触氨水。
乙酸乙酯
低毒类 77.1
1)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2)高浓度吸入可进行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 3)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4)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5)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毒性强于丙酮
Western-blot涉及的危险试剂
Acr-bis、过硫酸铵、TEMED日本雅乐、甲醇
Acr-bis
acrylamide-bisacrylamide 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晶体化学物质,在常温下会分解为二甲基胺,或是受热分解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NOx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危害,且可能致癌,对眼睛和皮肤亦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
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
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经毒性;此外,为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主要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
遗传毒性
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妹染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并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变活性物质。
致癌性
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1994年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甲叉双丙烯酰胺,别名MBA,又叫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次甲基双丙烯酰胺,N,N'-甲撑双丙烯酰胺。是一种白晶体粉末,无味,吸湿性极小。遇高温或强光则自交联,微溶于水、乙醇。本品因有取代基丙烯酰胺,因此具有一定的毒性。能轻微刺激眼睛、皮肤和粘膜。应避免与人体长时间直接接触。误触应用清水洗净。
过硫酸铵
Ammonium persulfate (NH4)2S2O8。白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干燥纯品能稳定数月,受潮时逐渐分解放出含臭氧的氧,加热则分解出氧气而成为焦硫酸铵。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并在室温中逐渐分解,在较高温度时很快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硫酸氢铵。具有
强氧化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在温水中溶解度增大,在水溶液中能水解成硫酸氢铵和过氧化氢。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后引起鼻炎、喉炎、气短和咳嗽等。眼、皮肤接触可引起强烈刺激、疼痛甚至灼伤。口服引起腹痛、恶心和呕吐。长期皮肤接触可引起变应性皮炎。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危险特性:无机氧化剂。受高热或撞击时即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氧化硫。灭火方法:采用雾状水、泡沫、砂土灭火。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TEMED
四甲基乙二胺(TMEDATEMED),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 (CH3)2NCH2CH2N(CH3)2。性质:无有难闻腥味的液体。与过硫酸铵连用催化丙烯酰胺的聚合,制取在凝胶电泳用于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健康危害:本品蒸气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性。液体可致严重眼损害;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灼伤。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定期体检。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灭火方
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甲醇
methyl alcohol 化学式CH3OH。又称木醇中公教育黑龙江分校木精。是无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有毒,致失明。正常人一次饮用4-10g纯甲醇可产生严重中毒。饮用7-8g可导致失明,饮用30-100g就会死亡。
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
TWEEN-20、甘氨酸、TrisHCl相对安全。
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或月桂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NaC12H25SO4。是洗洁精的主要成分。常用于DNA提取过程中,使蛋白质变性后与DNA分开。通常被误读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性能:白或淡黄粉状,溶于水,对碱和硬水不敏感。具有去污、乳化和优异的发泡力。是一种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生物降解度>90%。
用途:用作乳化剂、灭火剂、发泡剂及纺织助剂。作为发泡剂被广泛应用于牙膏、肥皂、浴液、洗发香波、洗衣粉,以及化妆品中。95%的个人护肤用品和家居清洁用品中都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
RNA涉及的危险试剂
TRIzolDEPC、氯仿、异丙醇
TRIzol
TRIzol的主要成分是苯酚。苯酚的主要作用是裂解细胞,使细胞中的蛋白,核酸物质解聚得到释放。苯酚虽可有效地变性蛋白质,但不能完全抑制RNA酶活性,因此卫星应急通信系统TRIzol中还加入了8-羟基喹啉、异硫氰酸胍、β-巯基乙醇等来抑制内源和外源RNaseRNA酶)。
苯酚(C6H6OPhOH),又名石炭酸、羟基苯,一种弱酸。常温下为一种无晶体,有特殊气味。有毒,有腐蚀性。健康危害:苯酚对欧洲或爆发最严重难民危机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误服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烧灼痛,呼出气带酚味,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液,有胃肠穿孔的可能,可出现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眼接触可致灼伤。可经灼伤皮肤吸收经一定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中毒:可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可致皮炎。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该品可燃,高毒,具强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
8-羟基喹啉,白或淡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用作医药中间体,是合成克泻痢宁、氯碘喹啉、扑喘息敏的原料,也是染料、农药中间体。该品是卤化喹啉类抗阿米巴药物的中间
体,包括喹碘仿、氯碘喹啉、双碘喹啉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肠内共生菌而发挥抗阿米巴作用,对阿米巴痢疾有效,对肠道外阿米巴原虫无影响。近年来国外报道本类药物能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故该药在日本和美国已禁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4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引起   接触   毒性   皮肤   作用   可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