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缓解对策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缓解对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教师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多,例如生源问题、就业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学院生存与发展问题、个人规划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积压产生较高的工作压力,如果教师本人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缓解,就会对职业产生恐惧,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Bradley (1969年)的一篇论文,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杂志《职业心理学》上再次提出这个概念。此后引起学者们关注,“职业倦怠”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玛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情感上的枯竭,主要包含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低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 ment)三个方面。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首次提出并研究教育行业的职业倦怠。近几
年,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隐藏的教育心理问题。
allhd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一所或几所中专(中职)学校升格而成,高职院校教师与传统高校教师相比,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原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缺乏高校管理经验、专业水平较低。相对而言,新引进的年轻教师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对高校文化建设较熟悉,但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管理缺乏耐心。两类教师向高职院校教师角转变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困惑,原教师以中职(中专)时代的理念管理高职,长期以来效果不佳;而年轻教师则经常抱怨学生素质低、学校缺乏实现自己价值和理想的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长期以往,教师队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给学院管理、教学工作及教师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论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的策略,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也力求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一)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体制因素wto论文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直接关系教师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大因素。有研究表明,组织公平的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呈现一定的关系,即组织公平感越高,教师的情感枯竭、去人性化越低;分配公平、领导公平,教师个人的成就感就越高。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管理人员理念落后,一些领导奉行官僚主义,民主意识不强,普通一线专业教师甚至没有参与本专业建设的机会,其
配第克拉克定理>国民经济核算论文主人翁的地位与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组织没有归属感。而且在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进程中,一些领导奉行官本位,不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绩效奖励分配制度上倾向领导层,所谓的激励机制流于形式,教师的成就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回报、精神奖励。长期不受重视、缺乏归属感的教师情感逐渐枯竭,对组织不再信任,对教学不再重视,对学生不再关心并产生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配对比较法
(二)高职院校教师身兼多职,任务繁琐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失调,教学资源紧缺,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学任务负担过重。有资料表明,教师平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我国8小时工作制高1.67小时。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身兼多职现象严重,教师除了承担常
规课程教学外还得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些高职院校行政分工不合理,教师还得承担校企合作项目、学院招生任务。繁杂的工作项目使得教师每天疲惫不堪,工作质量下降,个人成就感并没有因为付出而增加,因而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个人成长的阻力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要
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扮演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角,又必须承担企业技能培训任务。这对高职院校和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一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专项资金短缺,无力承担教师学术交流、企业进修的费用;而对教师个人而言,长期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无暇顾及继续教育,“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教学质量下降,高职院校五年一次的人才水平评估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的需求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不得不面对职称评定。职称关系着教师的成就、地位、劳动付出的回报。高职院校科研氛围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理论研究水平比较薄弱,加上教学任务繁重、进修困难,高职院
校教师很难开展创新研究,完成高质量科研论文。职称评定从物质、精神双方面困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
(四)生源质量低,高付出低回报
Friedman的一项研究证实, 22%的教师倦怠与学生的不尊重、不参与行为方式相关。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动力薄弱,厌学情绪普遍严重。面对这类学生,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尝试变换多种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剖析重点、难点,力求每一个知识点形象化、简单化,遗憾的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甚至还有可能被学生利用学校赋予的评教权力
投诉。教师付出了努力却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厌教的心理。
(五)劳动价值与报酬不相匹配
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高职院校教师经济收入常年维持较低水平。一些落后高职院校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对教师失去吸引力,他们不得不到校外从事兼职甚至跳槽。此外,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层官本位思想严重,他们制定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厚官薄师,副科级干部的岗位津贴、课酬比教授还高一个等级,这种倾斜政策招致所有教师想方设法跻身干部行列,而不再专心教学、科研。在这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8:1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3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师   高职   院校   教学   学生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