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爱伦坡研究现状

文学评论 4 2 0 0 8 年第10 期安徽文学
爱伦坡国内研究现状
龚玥竹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来爱伦坡的译介情况及对其诗歌和小说研究侧重的介绍,结合近几年来爱伦坡国内研究的趋势,勾画出了国内爱伦坡研究的现状,以期对国内爱伦坡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 爱伦坡 国内研究
数码电视机
在梳理研究现状之前,先对国内对爱伦坡的译介作点介绍。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爱伦坡研究并没有经历从肯定坡诗歌价值再到小说价值的转变过程。国内最早出版的坡的文学作品集是1982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良廷、徐汝椿和马爱农三人翻译的《爱伦坡短篇小说集》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90 年代中期开始,才陆续由多个译者,不同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坡的选集嗜血dna。且
这些选集多为坡的短篇小说集,这也反映出国内一直对坡的小说的重视要甚于诗歌。不仅如此,目前也没有出版过坡的全集。再者,对比国外坡研究的特点,国内在译介上就比较滞后了显得,对坡生平的介绍仅是在各选集前会有简单的介绍,目前为止,没有翻译坡的传记的翻译作品出现。也没有评论坡的书籍的译本,及坡的评论集的译介。
接下来,再看国内坡的研究情况。目前研究坡的专著很少。2003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木英编著的《埃德加•爱伦•坡研究》,2006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任翔的
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2008 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朱振武主编的《爱伦•坡小说全解》。这同样反映出国内研究重小说轻诗歌,且深入细致的
研究不多。
而另一方面,研究坡的学术论文较多,涉及坡的诗歌,小说和文学批评。诗歌方面,主要是就坡的几首很有名的诗作,如《乌鸦》等作出赏析或从精神分析传统,死亡主题等剖析。
什么叫市场营销
小说方面,研究的文章较多。有对坡短篇小说主题意义的探询,也有从单一批评方法切入展开批评。也有将对坡小说的研究放置在一个传统下或一个背景下考察,如研究坡与哥特
式小说传统或将坡放置在美国短篇小说的流变与发展下考察。当然,也有比较性的研究。文学批评方面,对坡研究得不深入且成果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很多是研究坡的
硕士毕业论文。
总的来说,因为对坡的译介比较晚,国内对坡的研究没有跟上坡传记研究的传统,也没有时间重视到坡诗歌的价值,就直接跟上了坡国外研究的第二阶段。就象国外坡研究第二阶
段,重视坡的小说,开始有以精神分析研究坡的传统,所以国内刚开始研究坡的学术文章多用精神分析来分析坡的小说,到国外批评理论涌现,传播到国内,对坡的研究也出现了相应
的多种解读方式,而后,国内又相应有了以女性主义等来解读坡小说的学术文章。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当国外坡研究已经趋向做一些跨领域的文化关联研究(如研究坡与音乐,坡
与出
版业等),及出现研究坡与流行文化关系的趋势时,国内的坡研究还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客观的说,近30 年以来,国内的坡研究经历了刚开始时停留在对坡简单介绍的阶段后,就一
直处在相当于国外坡研究的第二阶段,而且学术文章不少,专著不多。
注释:
1979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由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已经收录了坡的文学评论《诗的原理》的节选。
1995 年03 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爱伦•坡集》(上下卷),曹明伦翻译,同年,曹明伦译《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也问世,1998年04 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也是曹明伦翻译的《爱伦•坡幽默小说集》,1999 年04 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曹译《爱伦•坡精品集》(上下卷)(在这个精品集中收录了曹明伦分别于1998 年和1999 年发表在《中外诗歌研究》上的两篇坡的最重要的文论《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1999 年,沈阳出
版社出版坡短篇小说选集《莫格街谋杀案》,2000 年1 月选集《爱伦坡的诡异王国》,朱璞瑄译,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0 年09 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怪异故事集》,200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选集《摩格街谋杀案》,2004 年09 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选集《金甲虫》,2005 年10 月台湾商周文化公司出版选集《黑猫:爱伦坡惊悚故事集》,2006 年1 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陈良廷等翻译的《爱伦•坡小说精选》,同月,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这本《爱伦•坡小说精选》,归入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2006 年6 月北京燕山出版社重新再版了《怪异故事集》。
此书从19 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角度来审视爱伦•坡的生命和艺术,并且把侦探小说视为在文化危机之中人类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种反应。作者觉得侦探小说看似以消遣为目的,却是文化的一种差异书写方式,是文化精神的曲折呈现。但是可能作者忽略了坡写所谓侦探小说并不是以消遣为目的。
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甚至可以更准确的称之为心理式哥特小说,因为他通常都把他的人物放到他所创造的环境中,着重心理描写,并且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准确、真实。再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把人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届来,以便台州商业银行
能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类最隐秘的内心活动,展现人最原始的本能及需求,或者暴露平常连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他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
坡说过:“一个美丽的女人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而恐惧,则是人类心灵深处最永恒的主题。
 爱伦·坡通过侦探小说虚拟了一个诡异的世界。《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一书的作者认为,侦探小说看似以消遣为目的,却是文化的一种差异书写方式,是文化精神的曲折呈现。
  爱伦·坡确实是谜一样的作家,当属美国甚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最难解的作家之一。正因为他像谜一样难解,因而充满了魅力。研究者面临难解之谜时,有时其研究工作不免无奈地变成了猜想。在这种情形下,文学研究角度的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
  任翔的新著《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表明了一种尝试——将一个作家以及同这个作家相联系的文学类
型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哲学上来加以探索。我们不妨把这种视角称之为“文学研究的文化论”视角,这一视角多少受到了詹明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文化论转向”的影响。一般说来,“文学研究的文化论视角”具有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超越孤立研究作家、文本和文类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坚持内部研究的同时又展开历史文化的宏观注视;二是超越文学审美体验的层面,寻求文学与哲学的对话。
  《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的作者长期从事侦探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研究,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作为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学位论文,其显著特是从19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角度来审视爱伦·坡的生命和艺术,并且把侦探小说视为在文化危机之中人类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种反应。文学,即使是表面上看来以消遣为目的的侦探小说,也是文化的一种差异书写方式,是文化精神的曲折呈现。有人预言人类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末日,因为人类在积累罪孽。如果这种预言所言非虚,那么,19世纪确实成为文化的一个紧迫时代,紧迫的现代性要求精神自我调校,重新确立价值重心,建构终极信念。在这个意义上,爱伦·坡个人的生命苦恼和心灵忧郁同整个欧洲的危机和美国的焦虑相融合。在这一个体与文化的遭遇中,作家通过诗歌建构了一个唯美的世界,通过侦探小说虚拟了一个诡异的世界,前者淡泊忧伤,后者惊心战栗。无论是美,还是诡异,其中都蕴含着一种精神
的祈求,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执著。从这个角度看来,爱伦·坡的悲情、诡异以及魅力,都是以内在直观来再现一种形而上的真理,渴求引领生命臻于完美的升华。
  文学的文化视野与文化的文学见证,这种研究途径势必引出文学与哲学的对话,而这构成了本书的第二个特征。从文化的视野中看文学,文学与哲学花开并蒂,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才各表一枝。文学拓展了哲学的生命维度,哲学深化了文学的意蕴,以至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不仅成为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焦点,而且为人文学科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生长点。在文学与哲学之间寻求对话,就是希望能在文学审美境界中领悟哲学的精神,在哲学视野中烛照文学审美的韵味。本书在哲学与文学的对话方面作了相当可贵的探索。这表现在三点上:第一,从爱伦·坡的人生体验之中挖掘爱与死亡的辩证法,将生命哲学的主题贯穿在整个论述过程之中。就侦探小说这一文类来说,作者发挥的观点是:它展示了人类生命对死亡霸权的悲剧抗争。第二,从爱伦·坡的书写个性之中开拓出语言论哲学,特别是把爱伦·坡与卡夫卡、德里达以及拉康的语言哲学传统加以联系,展开了一种文化危机之中的价值寻求。第三,从爱伦·坡精神的总体矛盾之中窥见了“灵知主义”的影子,并试图在考察文化危机之中复活在爱伦·坡身上的基督教异教精神及其渊源。从作家的生命体验、书写个性和总体精神矛盾着手,该书展开了文学与哲学的对话,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文学研究颇具启示
意义。
  从哲学、文化角度看文学,过头了也可能会导致一种巨大的偏差,那就是完全脱离文本推演哲学,完全放弃内在研究而转向外部考察,从而断送了文学之中所蕴含的审美神韵。该书作者没有过分屈服于哲学的诱惑,没有沉陷于思辨概念的网络之中不能自拔。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研讨了爱伦·坡的书写、侦探小说的智性结构、侦探形象,而这一切都是在文本分析之中完成的。文化视野没有成为一种外在的构架,哲学观念也没有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文本分析赋予了文化、哲学一种直观性。直观越多,睿见越深,睿见与直观的合一则是文学和哲学对话、文本与文化交融的一种理想境界。
  如果说,侦探小说在19世纪的崛起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异数,那么侦探小说在20世纪与大众文化的汇流则使这个异数成为常数了。如何看待侦探小说?如何审视大众文化?侦探小说作为世俗神话的功能究竟在何处?该书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文类历史的考察作了一次研究范式的诉求。从侦探小说到谋杀艺术,从谋杀艺术到犯罪小说,最后到后现代反侦探小说。在作者看来,这表明侦探小说从“生命的隐喻”向“社会的镜像”转换,其中还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回归。所以,作者将文化视野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将哲学沉思和生
命体验结合起来,将神圣精神与世俗文学结合起来,暗示某种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这就是结语中所提出的问题之意义所在,从而使本书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author's work by examining the events of the writer's life. By becoming familiar with the life of a writer, the reader ascertains how the text may reflec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at which
 the author endured.
紫菀散Learning about Poe's life and studying his works, Polonsky admits that "the word 'aesthetic' does not occur in Poe's literary, critical or theoretical writings." She further acknowledges that Poe achieves an aesthetic, or artistic, impression in his writings. Poe manages this by creating what he terms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7: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3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文化   文学   哲学   出版   没有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