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类药物作用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嘌呤类药物作用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 06-09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嘌呤代谢药物——6-巯基嘌呤(6-MP)和6-巯代鸟嘌呤(6-TG)均是无内在生物活性的药物,必须通过体内一系列代谢后才能发挥抗白血病效应。而人体一种被称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代谢酶在此类药物代谢和抗白血病作用中起关键作用。此酶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和禽类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内酶,非金属依赖性,能利用S-腺苷-L-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的供体和底物结合,特异地催化杂环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苯环6-位硫原子的甲基化,其内在底物和主要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完全清楚[1,2],而其DNA编码顺序上某个核苷酸碱基点突变,是造成嘌呤类药物不同强度的细胞毒作用的基础[3]。所以,对于TPMT酶学特点、其遗传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6-MP、6-TG临床关系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药代动力学的热点之一。 北豆根提取物
  1 6-MP和6-TG的代谢[4,5] 6-MP的代谢途径:①由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催化先形成硫基次黄嘌呤单磷酸盐(TIMP),硫基黄嘌呤单磷酸盐(TXMP),硫基鸟嘌呤单磷酸盐(TGMP),后者经磷酸化后分别形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后三种物质统称为TGNs,它整合到肿瘤细胞中影响DNA的复制及RNA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②6-MP,TIMP,TGMP均可由TPMT催化生成甲基化的衍生物6-meMP,6-meTGMP,6-meTIMP,这些甲基化的化合物属于“无活性”的物质,它们能够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化氨基转移酶(PRPP-AT)的活性,后者是细胞重新合成嘌呤步骤中的关键酶,因此,抑制PRPP-AT的活性就阻断了肿瘤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从而达到抗白血病的作用。③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形成6-硫基藤井瑞希>基弗
黄嘌呤后再形成尿酸也可生成尿酸排出。
  6-TG的代谢途径:①由HPRT催化直接形成硫基鸟嘌呤磷酸化合物(TGNs)发挥抗白血病作用。②也可由TPMP催化生成甲基化的产物如6-meTG,或me-TGMP,达到抗肿瘤的作用。但组织中TPMP对6-TG的催化效力远比6-MP低(约为1/12)[4],故此过程并非6-TG的主要代谢途径。③6-TG由鸟嘌呤脱氢酶催化生成6-硫基黄嘌呤再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生成尿酸排出。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TPMT的酶学特点
  2.1 TPMT的组成结构:由两个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单体组成,说明TPMT的结构并非引起遗传多态性的原因。TPMT的分子量大约为30000。通过提取和分析人肾脏组织中的TPMT,发现它由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另有人还发现几乎每个依赖SAM的甲基转移酶均含有3个结构保守的序列(motifⅠ,Ⅱ,Ⅲ),分别含24-,12-,12-三个单体结构,估计这些序列为酶结合底物的结构域[6~8]。
  2.2 TPMT的组织分布
云计算导航
:人类TPMT首先在肝脏、肾脏中被发现,随后陆续地在胃肠道、肺、脑、血液、胎儿、胎盘等组织中发现。成年人肝细胞的TPMT浓度和血液组织中几乎呈直线相关。第3个月的胎儿即有TPMT的存在,其中第6个月的浓度及活性和新生儿类似,说明TPMT的浓度及活性在人体各组织内,甚至肿瘤组织中均存在密切相关性,测定红细胞中的TPMT浓度即可大致估计其它组织的酶活性[9,10]。 凯夫拉纤维
  2.3 TPMT的酶学动力学特征:酶活性随孵育时间、底物浓度、pH值和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红细胞浓度)的变化而变化[11]。TPMT最佳孵育时间为60分钟[10],其它参数符合Michaelis-menten曲线。同时,Krynetski等[11]发现在一般组织中(肝、肾等)酶作用最佳pH值为7.5,而血液中为6.7。
  2.4 TPMT的底物及抑制物:Krynetski等做了18种6-MP和6-TG衍生物的酶学实验,包括它们的核苷酸和核糖核酸,描述了它们的反应特性:大多数的衍生物均可作为TPMT的底物,它们的酶促动力学特性均符合Michaelis-menten曲线,发现6-MP比6-TG与酶结合的能力强。在所有前体药物(6-MP,6-TG)和衍生物中,8-羟基-6-MP和6-TG分别是两个药物家系中活性最大者,而它们的核苷酸盐类则是这些化合物中活性最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它们较易被水解。Mcleod等[10]发现当化合物中7,9位被烷基化后,其与酶结合的能力有所加强。同时发现前体药物的Km、Vm和Km/Vm值均比其衍生物低,说明6- MP和6-TG并非TPMT的自然底物。另外,6-硒基嘌呤(Selenopurine)及其衍生物也可以作为TPMT的底物,但是它们的Km和Vm值均显著比硫基嘌呤及其衍生物低。黄嘌呤8位上有-OH基者是底物,而2位上有-OH则为抑制物[12]。除2-OH-黄嘌呤外,S-腺苷-L-半胱氨酸、Sinefungin、6-甲基硫基嘌呤、3,4-双甲氧-5-对羟基苯甲酸为TPMT的抑制物[2]。
  3 TPMT的遗传多态性 从人类T84结肠癌患者细胞中提取分析DNA及cDNA寡核苷酸探针筛查文库,发现TPMT基因总长为3.4kb,编码序列总长2.7kb,开放阅读框架含735个碱基。国外多个文献调查显示,大约有89%的人TPMT酶活性>6U/ml pRBC,属于高活性,而11%的人酶活性为1~5U/ml p
RBC,属于中度活性。而大约1/300的人活性低于1U/ml pRBC或其活性无法测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编码TPMT的核苷酸碱基顺序发生点突变,而是否有染体易位或丢失尚无文献报道。美国和英国学者已在白种人中发现和克隆出两个点突变位点,分别命名为TPMT*2和TPMT*3。其中前者是核苷酸序列中第238位的鸟嘌呤(G)→胞嘧啶(C),使得氨基酸序列第80位的Ala(丙氨酸)→Pro(脯氨酸),后者是第460位的鸟嘌呤(G)→腺嘌呤(A),第719位的腺嘌呤(A)→鸟嘌呤(G),结果是氨基酸序列第154位的Ala→Thr(苏氨酸),第240位的Tyr(酪氨酸)→C
ys(半胱氨酸),这样就造成了酶活性的减低或丧失,从而导致在使用6-MP时形成高浓度的TGNs,引起明显的造血组织细胞毒性,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两种突变类型中,TPMT*3出现的频率占两种类型的70%,而TPMT*2占30%[13,14]。
  4 影响TPMT活性的因素
  4.1 种族特异性:美国弗罗里达州黑种人平均TPMT酶活性为8.64±3.47U/ml pRBC,未发现缺陷患者。而白种人平均为12.3±3.88U/ml pRBC,酶活性的分布比例与前述类似[15]。Mcleod等[16]发现白种人的酶活性平均值为16.8U/ml pRBC,黑种人则为14.4U/ml pRBC(P<0.001)。法国人平均15.4±7.0U/ml pRBC,其TPMT遗传多态性的分布和美国人相同[1]。新加坡的调查显示,健康华人中TPMT的多态性结论和美国人相似,而实际的数值却大大超过了国外报道的结果[17]。挪威Saam
i人的平均值为17.0±3.3U/ml pRBC,白种人为13.1±2.9U/ml pRBC(P<0.001),而酶活性的分布比例与前面结果相似[18]。同时,他们与韩国合作检测韩国人的酶活性,其结果也类似[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2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活性   发现   浓度   催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