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阅读理解

风筝
一、
1、全文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悲哀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二、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弟:最喜欢                                    我:向来不爱
                                    对              嫌恶
张着小嘴            天                               
呆看出神            真                              没出息
至于小半日                          比              笑柄
惊呼                活                                可鄙
高兴得跳跃          泼
三、1、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2、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愤怒         
很惊惶地站                              即刻伸手抓断          专制
失了瑟缩        弟                  掷、踏扁              盛怒      我
绝望地站                                傲然走出   
                                                 
认为管是应当,自认该罚。                认为管得对,受封建家长制
麻木                                        传统的影响     
                            同情
四、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电化学极化      我                                    弟
不幸偶尔看到                              惊讶
心变铅块堕下去
想补过、讨宽恕                          什么也不记得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              A.、毫不抗争,麻木
抛弃旧我、追求新我                    B、幼稚纯真,健忘
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五、问题探讨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此段有何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2)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2、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永远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谈心疗法
5、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桂蚕2号6、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
管。
7、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数字人8、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奇瑞农机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9、“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10、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1)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2)不好,被虐杀者的麻木,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3)文章没有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深层含义: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要用科学思想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悖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李佳霏
11、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2)“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12、主旨:文章不仅表现了我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表示了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1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筝   补过   弟弟   虐杀   儿童   思想   行为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