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撞月【《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伤寒论: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
[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起,指体位变化时。[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洞察号登陆火星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脾主升,
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金匮痰饮: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矿业研究与开发
注释:
[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症见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撑胀满,目眩。痰饮停留心下
胃脘,·波及胸胁,气机升降受阻,胃失和降,饮邪上逆,则见胸胁支撑胀满;脾虚饮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目眩晕。治宜温阳健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
腓骨小头【原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1]亦主之。(金匮痰饮:17)
注释:
[1]肾气丸:见经方补益剂。
苓桂术甘汤治微饮,脾虚停饮证。症见短气有微饮。
微饮,即饮邪轻微者,或指水饮潜伏而平时症状不显现。短气有微饮,短气是微饮之症,微饮是短气之因,饮虽轻微,但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呼吸之气出入不利,故短气。治应从小便祛除水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饮;若肾气虚者,方用肾气丸温肾阳,利水饮。
【用方思路】
nap积分
风切变
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温阳化饮的代表方。本方药物看似平淡无奇,但功效不凡,此乃集温化、发散、健脾、利饮于一方,不用刚燥,不用柔补,和解之意尽显其中。临证治上焦胸中痰浊壅塞者,可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化裁;治中焦阳虚饮盛者,可合人参汤或二陈汤化裁。临床用本方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包积液、慢性心功能不全、内耳性眩晕、慢性胃肠炎、急性羊水过多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
(1)陈修园医案:
诊得虚脉细无力,气促而喘,呼气短不能接济,是为虚候,师长沙法,拟用苓桂术甘汤治之。白茯苓四钱,白术二钱,川桂枝二钱,炙甘草一钱一分。
[陈修园.南雅堂医案·喘哮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9.]
(2)谢映庐医案:
王毅垣先生,平日操劳(劳倦思虑,俱伤脾气),素有痰饮,稍饮食未节,或风寒偶感,必气喘痰鸣。十余年来,临病投药,无非括痰降气之品。迩来年益就衰,病亦渐进。值今秋尽,天气暴寒,饮邪大发,喘息不休,日进陈、半、香、砂之属,渐至气往上奔,咽中窒塞,喉如曳锯,密室中重裘拥炉,尚觉凛凛,痰如浮沫,二便艰涩。余见其面赤,足胫冷,阳被阴逼外出。两人靠起扶坐,气逼咽嗌,不能发声,脉得左手沉涩,右手缓大。因思喘急沉涩,已属败症,且四肢虽未厥逆,而足胫已冷,实未易治。继思胸中乃大空阳位,今被饮邪阴类僭踞,阴乘于阳,有地气加天之象,急以仲景苓桂术甘汤加附子一两,连进二剂,病全不减。再诊,左涩之脉,已转滑象,而右大之形,仍然如昨。乃知中土大虚,不能制水,饮即水也。嘉言喻氏曰:地气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中州土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遂将原方加重白术,减附子,大剂再进,而阴浊始消,胸次稍展,溺长口渴。毅翁恐药过燥。余曰,非也,此症仲景所谓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况渴者,饮邪去也,何惧其燥耶?仍将前药迭进,乃得阳光复照,阴浊下行。其善后之计,仍仿嘉言崇土填臼之法。缘饮水窃踞,必有窠囊故耳。
[谢映庐.谢映庐医案·痰饮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7.]
(3)张建荣医案:
严某,女,31岁,干部。1990年6月1日初诊。头昏眩3年,近两天昏眩加重,阵发,发作时视物旋转,起立后头昏眩更甚,伴恶心,乏力。劳累后下肢有轻度浮肿。检查:精神一般,舌淡苔薄滑,脉沉细略数,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血压110/70mmHg。证属脾虚饮邪上犯之眩晕,治宜健脾利饮。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1g,桂枝10g,白术15g,泽泻12g,半夏10g,党参12g,车前子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眩晕未发,舌淡苔薄而水滑象减,脉沉细而数象去。惟下肢浮肿偶发。原方有效,将党参量增至15g,以加强健脾利饮功效。3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张建荣.金匮证治精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1.]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胃阳虚水饮内停(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陈某,女,32岁,住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于1961年8月5日来院就诊。自诉既往身体强健,除肩关节因生产而引起的疼痛以外,没什么病。近年来经常心慌,动则气喘、出汗,
不能行走。现又咳嗽吐血,吐血之后觉症状缓解。一直在县人民医院和工人门诊室检查,但效果不甚好。今经人介绍来请中医诊治,并附有病情介绍:“……经我科(县人民医院内科)初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已趋心力衰竭象……”患者咳嗽气喘,不能平卧,稀白痰很多,时带血液,自觉心慌,呈神情不安状态。饮食稍减,二便正常。望诊:面呈赤褐,两颧及唇发绀,舌质暗有紫斑,舌上无苔(患者每晨起刮舌)。脉诊:脉象细数(脉搏每分钟100次左右)。触诊:虚里(即心尖搏动的部位)跳动应衣。心脏听诊:二尖瓣有5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当时考虑用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似乎不很合适,因为“炙甘草汤”和“加减复脉汤”两方,一主伤寒病后,一主温热病后所致的心力衰竭,从而想到《伤寒论》用“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等方心下悸,而联想到用“日本原南阳方”能治心脏瓣膜病,其方剂组成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强心阳,化水饮,其饮在心下者,则筑筑然跳动,心阳不足者,则心悸气喘,或恐符合。方中有人参,大补元气,以救欲脱之虚冒;牡蛎镇潜,能收敛元阳之气;铁落是氧化铁物,既能镇逆,又能入血。但是心主血,心脏有病,瓣膜开阖失司,循环必然阻滞,不用化瘀,似乎不合理想,当即加化瘀药,来改善血液循环。其制方如下:桂枝6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生牡蛎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桃仁9克,丹参18克,生铁落30克。前方服后症减,
随症加减,共服70余剂,复经检查,症状消失,但心脏仍有3级以上杂音,余无所苦,恢复工作。追访四年,未见复发。(《哈尔滨中医》1965年1期42~43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1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白术   健脾   甘草   不能   桂术   茯苓   痰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