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仲景心法探源》——《伤寒杂病论》脉学

原创连载:《仲景心法探源》——《伤寒杂病论》脉学
dm500s接收机展开全文
文/姜廷洲编辑/李子瑜
主编推荐:姜廷洲中医师,五味堂坐诊专家,亦是五味古法中医专家组成员。几十年来勤于探索古法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挖掘伤寒经方临床应用。十年磨一剑而著《仲景心法探源》一书,本书是姜老师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理论总结,从理论上对《伤寒论》探求和发掘,显明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现姜老师发慈悲大愿,愿将本书在本平台独家连载刊登,与众中医同道分享,以提高诸位道友临床疗效。
三、《伤寒杂病论》脉学
理解《伤寒论》必须以其脉学为基础,故此,我们不得不预先花一些篇幅就《伤寒杂病论》
中的脉学做专门的探讨。
脉学自古以来被世人视为高深莫测的医学。有人说,不懂脉学,未入医门。其说虽不尽然,但也体现了脉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中医脉学,仅凭寸、关、尺三寸脉络而断其五脏六腑,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疾病,实为神奇之至。西医科学不能解,称其为巫术,可悲可叹。殊不知这是中医学的特,是古圣人的创造,是科学无法绝对证实,却是永不改变的真理。
mbo案例中医脉学的优点在于能预测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对提高身体健康,减少经济损失有重大意义。现在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医所查处的癌症,不是中期,即为晚期。因为仪器只能检查有形的疮结脓肿,而对于气血虚损,气结气郁之症,无法验证。所以只有待到中晚期才能见于仪器之上。一个真正懂得脉学的医生,可以通过脉象所显示的气血运行的虚实判定脏腑的早期疾病。
中医脉学专著很多。医书中也都有脉学的运用,但令学者难以得其要领。脉学的精确运用与病症的准确结合首推《伤寒论》中的脉法。我们只要掌握《伤寒论》中的脉法,就能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脉象虽然复杂,总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中。
首先我们将脉学分为两大类,一是浮脉,二是沉脉。在我们理解浮沉二脉后,就知道了脉法的纲领,我们可以将各种脉象与浮脉与沉脉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论治。在脉象中,脉分阴阳,阳脉为浮、大、数、动、滑。阴脉为沉、涩、弱、弦、微。(这是阴阳的典型代表脉象,具体远不止这几种)不论是阳脉还是阴脉都可以与浮沉二脉相结合而为法,这是其一。
其二,是以《伤寒论》中的脉法为主,并运用论中的病脉证治相结合的方法,将脉学展现出来。如此一来,我们学会了脉法,也就学会了辨证论治。
脉法部位,在手腕处,以中指定高骨,食指与无名指自然落下,此为寸、关、尺三部,左右一样。左手寸关尺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主肺脾肾。寸关尺三部脉又分主三焦。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左主左,右主右,左右相同主中焦。
脉有三部九侯。三部乃寸关尺。三部每一部脉又分为浮、中、沉三候,一部三候,三部九侯。
金水翠峰浮脉信手可得,即为浮(用力为两粒黄豆重);稍稍用力,即为中(用力为六粒黄豆重);按之伏骨,即为沉(用力为十二粒黄豆重)。
脉取过之与不及。阳脉为有余,为过之;阴脉为不足,为不及。也就是说,正常人六脉相同,若六脉中有一脉不同,则为病脉。例如,左寸脉浮,为心脉过之,右寸脉浮,为肺脉过之。在上是左寸脉浮,表之而愈;右寸脉浮,下之而痊。若双寸脉微,为不及,为阳气虚,为大气下陷。必用升陷汤,升发大气。(此升陷汤不是《伤寒论》中的经方,乃是张锡纯在医学领域的一项发明创造。其意是讲,凡见双寸脉微,双寸脉无,则为大气下陷,就要用升陷汤升补大气。此发明在临床上有根本上的指导意义。)双关脉浮,大黄黄连泻心汤。脉双弦为寒,偏弦为饮。
脉象有神、无神。这也是我们应当首先了解的。脉以胃气为本。胃气统帅六脉。六脉有濡缓之象谓之有神;若缺气少血,脉象坚硬,按之不易(不改变),为真脏脉现。以肝脏为例,肝脉主弦,肝脉弦而濡,为无病;肝脉弦浮,为肝受风寒;肝脉弦细如丝,如刀锋,按之不易,为肝胆真脉,为重病,为死症。脉有根、无根断生死。根者,肾气为脉之根本。有肾脉则为有根,无肾脉则为无根。脉无根,病为难治。
以上是脉学需要掌握的几个主要问题。概言之,一是脉法的定位;二是三部九侯;三是脉取过之与不及;四是脉有神有根。这是学脉学之前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国家自然科学奖
下面我们以《伤寒杂病论》脉学为准,以病脉证治为基础来阐明脉法的诊断运用。
1、《伤寒论》脉学
浮脉,浮脉主病在表,浮脉,轻按即得,主阳气浮于外,各种病脉都是正邪相搏的结果。
太阳病脉学
1、浮缓脉,浮为病在表,缓为虚,缓脉慢于平脉,脉浮缓名为中风。风为虚邪,即浮主虚。风也为阳邪,浮为阳脉,阴主闭,阳主开。风邪伤表,正邪相搏,卫气虚,营气弱。卫阳外浮,而毛孔大开,外卫不固,则阴弱自汗,所以脉浮而缓,属桂枝汤证。
2、脉浮紧,浮主表,紧主寒。紧脉至数难分,犹如转索,快到数不清的地步,“阴阳脉俱紧者,名曰伤寒”脉紧,病情也紧急。浑身疼痛,恶寒而喘,无汗是麻黄汤证,此为疫寒之毒邪伤人,正邪相搏,脉现紧急。在没有疫气传播的平常日,是没有这种紧急之象的。一般的风寒感冒,虽也有头痛、恶风、恶寒、有汗、无汗之证,都比较轻微,脉也不会有弦急之状。一般六天七天可以自愈。轻微感冒,一般也不发热,若有发热者,其病必重。愈期也为六天七天,重则半月。
伤寒脉紧,紧为寒,寒为实邪,为阴邪。阴邪主闭塞,寒邪中人,闭塞毛孔,直逼阳热之正气,向内收缩,寒邪所到之处,则疼痛难忍;大气不能运转宣发于外,所以无汗;阳热被逼于内郁而为喘。必用大力之麻黄汤发其汗,开其表,宣其气,而驱其邪。
脉数急若烦躁,其病为进,一息七至(80-100/分)。
脉微缓安静,为欲愈,正常60-80/次分,120次以上为急脉。
脉数而急,表示邪气盛,正气虚,其人烦躁。脉缓,人安静,表示邪气已退,为欲愈。一息9-10次为急脉。
脉促。促脉主虚,促为急促,急促中有缓,促多缓少,为促脉,为心律不齐,时快时慢,也为心力不济而产生的脉象。产生促脉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伤寒论》第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此乃因下之后,胃虚,表邪结于胸胁,心无所养,心气虚,心中危急,心跳加速,所以脉象急促,时有缓者,心急速跳动后,气衰,则脉缓,缓过气来,脉又急促。
二是人在剧烈运动后也会产生促脉,但这种促脉缓下来以后就不再急促。
hypermesh三是久病体虚之人也会产生促脉。时急时缓,身体虚极,心烦不安,气出不匀,为重病虚脱,心力不及之促脉。
纯阴为水,纯阳为火,如火在水中,脉现紧急急促,桂枝去芍药汤为纯阳之方,治三焦纯阴结。
脉浮而大,主气血双虚,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浮大之脉按之无力。太阳病有此脉,风湿关节炎也有此脉。脉浮而大,浮则为风,风伤血脉而化热,发热自汗,小便数,三焦津液被劫。阴不济阳,心中烦躁,而微恶寒,津不养血,血干枯而不养筋,气血双虚,两胫拘急,不可发汗,重用芍药六十克、甘草三十克,以缓其胫拘急。
脉洪大,洪大之脉,有虚有实。脉洪大无热证者,为虚证,是桂枝证;脉洪大有烦热,口渴证者,为实证,为白虎汤证。桂枝汤、白虎汤为阴阳寒热对偶之方。
洪为热,大为虚。为实中有虚,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寸脉浮数,尺中脉微,此为里虚,不可发汗,须待表里实,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寸脉浮紧,尺中迟,为营气不足,血少,不可发汗。
脉浮而数,无心烦口渴证,可用麻黄汤发汗。
脉微细而振寒,此内外俱虚,微为阳虚,细为血虚,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
脉沉微,身无大热有小热,此为阳气虚,干姜附子汤。
脉沉迟,身疼痛,沉为在里,迟为寒,桂枝加人参汤主之。
脉沉紧为寒邪入里,心下逆满水气停,起则头眩,卧则安,苓桂术甘汤。犬儒派
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四逆汤。
脉阴阳俱停,细细寻按,阳脉先出,汗之而解,阴脉先出,下之而痊。汗出必振栗,战汗而解。阳脉先出为内外俱虚,阴脉先出内有食积,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阳脉涩,阴脉弦,此为肝木克土之象。阳脉涩为气血虚少,邪结在胸,阴脉弦,为邪气已入脏腑,法当腹中急痛,此种脉象一般属于肝病。有阳脉微,阴脉弦,阳脉沉,阴脉弦,这都是肝木克土之象,为阳气虚不能治水,寒气盛水气凝结。
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为肝气盛,刺期门。
形作伤寒,脉浮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发热,不能辛温解表,宜用小剂白虎人参汤加玄参、麦冬。
脉微而数,里有热,脉浮而弱,脉微而数,这两条脉法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实为寒热难辨之脉象,要牢记此二脉法。
脉数,数主热,其吃的多,饿的快,为消谷引食,为实热,若消化不良,胃中虚冷而呕吐,为虚热,以证断数脉之虚实。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1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脉学   脉象   脉法   阳脉   病脉   产生   大气   浮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