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金山打字通2002
《黄帝内经》“酒风”病因病机探析
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摘 要】酒风即漏风,是因为过度饮酒引发中风的一类疾病,最早见于《素问·病能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风的发病几率也与日俱增.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如若过饮则伤脾胃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且酒性辛热发散,过饮则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故通过对酒风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阳气以及湿热之邪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说明“酒风”病的治则治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天蛾科
【年(卷),期】2017(023)002
【总页数】3页(P149-150,155)
【关键词】酒风;《黄帝内经》;病因病机;温热;阳气
【作 者】颜培正;孟庆岩;常兴;赵晓旻;张庆祥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22.19
酒是中国医药的一部分,《说文解字》在解释“医”字时就强调了酒的重要性:“医,治病工也……从酉……酒所以治病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也论述道:“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醪醴即为酒类,古人用之以防病治病。但若过度饮用便会导致多种疾病,酒风即是其一。《素问·病能论》云:“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病名曰酒风。”
酒风即漏风。曰酒者,原其本之由于酒也。曰其漏者,明其症之汗如浴也。《素问·风论》中指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酒是用熟谷制作的液体,其性剽悍滑利。
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适量的饮酒可以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充盈血脉;而过量饮酒则会伤及脾胃,蕴结湿热,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疾病。正如《灵枢·论勇》指出:“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说明酒性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满,气上逆聚满于胸中,致气机失常,肝浮胆横,肝胆之火上逆窜胸,引人发怒或丧失决断力。酒性温散,善解腠理,卫虚则外邪易入,酒气湿热能酿痰涎。若恣饮不节则会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湿热生病,殆不堪言。
醉酒后腠理开泄,风邪乘虚侵犯则化为酒风,主要表现为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畏寒、倦怠无力、口干善渴、不耐劳累等症[1]。《素问·病能论》中也提到关于酒风的论述:“帝曰:善。有病身热解,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清·张璐指出:“漏风一名酒风……此醉后当风所致。”
2.1 酒性剽悍,助热化湿
酒性剽悍峻烈,能酿痰涎,易于助热化湿,多饮而伤脾胃。脾胃元气不足,健运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气,酒气停聚于中焦形成湿热毒邪,从而进一步损伤脾胃,形成恶性循环[1
],导致湿热蕴蒸于中焦。另外长期嗜酒者酒量大,食入的菜肴也盛,且常荤多素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高梁厚味美食久服极易湿热内蕴,痰湿瘀阻[2]。湿热内郁则气机不畅,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导致气不能煦之,血不能濡之,而使筋失于温养与濡养。筋失其养[3],纵而不收持,故解惰。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强调湿热是筋痿懈惰的原因。
非诚勿扰2主题曲
湿热蕴结于中焦,脾不得上输水谷精微来充养肺气,则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对汗液的调节作用。汗为人体津液在阳气蒸化作用下由腠理外泄于肌表的部分,汗的排泄依赖于腠理的开合,腠理开合依赖卫气调节,而卫气的敷布则有赖于肺的宣发。是故若肺气亏虚,玄府开阖失司,则卫外不固,腠理不闭,阳气外泄[4]。另《素问·阴阳别论》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汗液为体内阳热之气蒸腾气化,阴液自肌腠外达体表而成。而过于饮酒湿得热而蒸,加之肺卫不固则症见汗出如浴、恶风等。在生理情况下,火不停地温化产生正气。而当湿热蕴结成为病理之火时,则会耗损元气,食气于里[5]。同时津液是气的载体,当发生过汗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况时,气也随之而流失故而少气。
mird 1242.2 酒性辛散,蚀耗阳气
阳能化气、生津、行血、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对于人体来说就像自然界的太阳。自然界万物运行不息要靠太阳的光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要依赖阳气的温煦濡养与护表御邪,如此才能健康长寿、生命力旺盛。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若阳气虚损或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就会体力衰败,抵抗力下降,外感内伤发生疾病,甚至缩短寿命。因此阳气的充沛及正常运行,对于气化温养全身、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6]。筋得其养则能维络全身骨节,关节屈伸自如,形得其养则肢体温暖[7]。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阳气的升发须和缓而不能太过刚烈。酒性辛热发散,适量饮用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过饮则会使阳气发散太过而耗伤阳气。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阳气主升主动具有轻清上浮、司开合、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内经》中有云:“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都是从生理上说明阳气的卫外御邪功能。由于阳气固守,腠理闭密,拒邪于外,使病邪无侵犯于人体而发病。如果阳气耗伤,失去司开合、卫外抗邪的作用,邪气就会侵袭人体为病。
湿邪重浊而为阴邪,其为病则遏气伤阳。气机郁滞,郁而化热,湿热相合,久而不去,筋脉失养而弛纵,发为痿症。《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阳气者……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即从病理角度反证了阳气“柔则养筋”的温养功能。
asp服务
酒性辛散剽悍,外则温散,易伤阳气,善开腠理,易感风邪;内则蕴湿生热,伤于脾胃,病久则外卫不能固护,内体湿热壅盛,因此时既要清泻中焦湿热,又要益气固表止汗,同时兼散外感风邪。故治宜燥湿醒脾、疏风祛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论述,便是对于“酒风”病中湿热内扰之病机的总纲,提出了淡渗利湿、苦温燥湿等方法。
《素问·病能论》有明确指出:“以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其中泽泻味甘、寒、平,能渗利湿热,主治风湿、益气;术即白术,味甘苦、气温,能补中、燥湿、止汗;糜衔即薇衔,味苦、平、微寒,能驱风湿,主治风湿筋痿。《金匮要略方义》认为,泽泻、白术两药相配伍,一是重在祛湿,使已停之饮从小便而去;二是重在健脾,使水
湿既化而不复聚。“酒风”之病,盖因湿热蕴结,中土内虚,故以泽泻、白术为君,助其脾土化其湿热;糜衔为臣,散其风邪,补中土而散邪风,以益其胃气。
京广铁路患者,男,38岁,2000年11月7日初诊:主诉经常汗出不止2年余,不分昼夜,无论冬夏,尤以头面为甚,餐后及饮酒后病情加重。曾做各项检查均无异常,B超示轻度脂肪肝,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多种维生素、谷维素等效果不显,遂求治中医。详询其病因经常外出吃饭、饮酒,不时有醉,又遇气候寒冷受风遂发此病。患者除汗出外,伴肢体倦怠乏力,手足心烦热,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略红,苔薄黄腻,脉滑细稍数,辨证属阳盛阴虚、湿热内蕴、卫外不固、营阴失守、虚实错杂,治以清热滋阴、益气固表、收敛止汗、补泻兼施。方用玉屏风散合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15 g,白术10 g,防风6 g,生地10 g,当归6 g,大黄6 g,黄芩10 g,连翘10 g,泽泻6 g,茯苓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二诊:大小便通利,汗出减少,上方将大黄易为芒硝更进3剂,口干渴、烦热减,上方加沙参、五味子各10 g继用,前后共进12剂则汗出止,精神爽,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8]。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212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阳气   素问   酒风   腠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