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语文(安徽卷)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精神医学杂志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
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体所接受,成为凝聚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
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项是“原本”内涵
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体所接受,成为凝聚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
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
  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云南猪人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
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chá):人名。④(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试题答案】
  B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北京中加工商学院  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
  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出概括不
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试题答案】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
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就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沉没之鱼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贾成炳
  【试题解析】
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
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
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沉!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战争,战雪岭,鼓角江城动了颈联战争的血腥发出:“朝廷谁请缨?”面强敌,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真正国的人,“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无施展,有报国之心,只能独自寂寞?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苟子·劝学))
  (2)乌鸟私情,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    (李白《蜀遭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试题答案】
  (1)而神明自得 (2)愿乞终养 (3)征蓬出汗塞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此时无声胜有声 (6)羡长江之无穷 (7)楚天千里清秋 (8)衣冠简朴古风才存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试题解析】
  本试题沿用08、09年“8选5“的形式,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今年的默写内容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2篇,均是诗;高中6篇,3篇诗,3篇文。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1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9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本   传统   参照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