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1.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2.直接经验:作为创作的准备,作家要具备广泛的人世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是行万里路,故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
3.间接经验:作家受各种条件(时间、空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和经历。因而,他还需要有间接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创作想像提供空间。这是读万卷书。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作家从过去的著作中、从他人的生活经历中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这是文学的
4.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把心灵的酝酿转变为物质实在的时间历程,是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再认识,是对作家自身的情感态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进行反思自省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开掘和表现的过程。
5.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1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真理。如康德哲学。
2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即鲍姆加登《理论美学》谈及的诗意的思维方式越明年
3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如佛教。
4实践精神方式route命令”是凭借道德理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
6.从人类思维的角度看,一般认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1)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其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理,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方式是语言,特点是客观、中立、没有倾向性,目的是为了认识真理。这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形象思维即所谓用形象来思考 作家在创作构思中运用的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图画。它始终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形象,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想像和联想,具有自由性,还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7.灵感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他提出的“迷狂”状态;到后来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和理论家用它来说明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某一事物的激发,突然得到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创作即刻出现新的突破的思维现象和状态。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把灵感南传理解为作家的艺术思维在某个阶段或时刻变得特别活跃而敏锐,想象力蓬勃腾飞,在一刹那间捕捉到了平时艰苦构思不能获得的形象和妙句,编织出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情节和画面。它是在作家长期积累和经过构思等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亢奋型和创造性。
8.文学风格: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不可重复性。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风格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指文学流派的风格、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基础和核心,是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中国古代也有“文气”、“体性”等类似的词。
9.创作方法: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描绘生活时所遵循的艺术原则和方法,它是作家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艺术原则、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不同的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的概念
席勒1795年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最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指古典主义。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由19世纪50年代法国画家柯尔培和文艺理论家夏夫列利提出来的。后来它被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美学体系。所谓现实主义,就是正视现实,忠于现实,按照生活实际存在的样子,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塑造艺术形象的创作手法。它按照生活实际的样子和固有的逻辑,真实而逼真地描绘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生活的真相与真义,追求真实性。
并且主要采用客观写实的叙述形式。主要形态包括启蒙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
A.启蒙现实主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政治倾向性与平民意识,注重社会环境描写,多用日常语言。代表有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理查逊、菲尔丁(《汤姆琼斯》)、狄德罗、莱辛等作家的作品。
B.批判现实主义
它奠基于19世纪3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在英国、法国、俄国成绩最突出。它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强调冷静而客观地多层面地反映现实生活,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前期注重人的外在世界的叙写,后期注重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作品表现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特,表现出宏大叙事的特征。代表作家有司汤达(《红与黑》)、狄更斯(《艰难时世》、《雾都孤儿》)、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复活》)等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它在1934年的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它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与社会主义的倾向性,要求用革命发展的观点真实而具体地描写
现实,注重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注重表现革命的崇高。代表作家有高尔基(《母亲》)、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后发展到中国,如赵树理的《小儿黑结婚》、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柳青的《创业史》。
D.新写实主义
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形态,以作者感情的“零度介入”为特点,开始有“反英雄”、“视点下沉”的世俗倾向,追求“实”即质朴、本真、原形、原汁的特。
2直流断路器)浪漫主义
从古代神话传说就开始得到表现,在欧洲18世纪开始形成一种文学思潮运动。这种运动首先在德国形成,然后波及到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之后一直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所谓浪漫主义,就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感情,追求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不同,它是对现实的否定,是心灵的表现,这反映了文学本质的认识的区别。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受启蒙主义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它表现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追求强烈的情感表现,着力对
大自然的描写与歌颂,还多使用大胆的想象与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倾向。
A.积极浪漫主义,肯定人生和未来的理想,热烈地追求自由和光明,其艺术风格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思想激越,情绪高昂。如拜伦(《她走在美的光彩中》)、雪莱、郭沫若等的诗歌。
街边小摊B.消极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彩,表达悲观颓唐、消极阴暗的情绪,否定人生与现实,其风格低沉、感伤、柔靡。如夏多布里昂、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等的作品
3)现代主义
是在资本主义弊端暴露无疑,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和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19世纪后期兴起在20世纪占据文学艺术主流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方法,而是包括诸多流派的主张。它追求对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颠覆,力求标新立异。它在美学追求上激进的反传统,不断追求先锋与新颖,不断进行新的实验,故
有先锋派之称。这是审美自律性的追求。在价值观上,现代主义表现出对个体人的价值的关注,深入地表达个体在资本主义现实异化的生存境况,充满对人生哲学的反思,带有悲观情调,如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在创作观念上,现代主义追求瞬间性的审美表现。在人物表现上,现代主义力求探寻真实而深邃的心灵世界,善于展示无意识的心灵状态,常叙写人物的直觉、自由联想、幻觉、梦等,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现代主义力求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追求文本的陌生化的效果。主要流派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荒诞派文学还有黑幽默。
tdc
A.象征主义
前期以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兰波诗)、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为代表。强调展示隐匿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运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等手法,通过丰富和扑朔迷离的意象来暗示隐藏在日常经验深处的心灵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以瓦莱里(《海滨墓园》)、叶芝(《白鸟》)等为代表,除了暗示、对应之外,他们更强调语言的音乐性、象征的隐喻性、感性中的抽象理性思考。
B.表现主义
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代表有卡夫卡、斯特林堡、奥尼尔(《琼斯皇》)等。它深受康德先验主义、伯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注重超越外在表象和人物的言行,揭示内在心灵与自我,表现永恒性观念。善于通过离奇的情节塑造抽象人物,使用内心独白、梦境等。
C.超现实主义
它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后影响欧美各国艺术,主张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认为创作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主张随意自由地思考与创作,把不相关的东西置于一块儿,善于表现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等。
D.意识流文学
它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然后盛行于欧美。其理论基础是詹姆斯的心理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特点是善于表现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注重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重视梦的价值,如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E.荒诞派文学
它兴起于20世纪的法国。英国埃斯林1961年在正式把它命名为荒诞派戏剧。它主要代表有爱尔兰的贝克特(《等待戈多》)、法国的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等。它的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主题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性和异化、孤独、绝望。艺术上,他们任意打破和肢解传统的戏剧结构,语言支离破碎,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难以琢磨。
F.黑幽默
4)后现代主义
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用后现代主义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到50年代,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出现的频率增多。后现代精神的主旨是削平历史深度感,解构整体性、同一性,瓦解中心,追求差异性、不确定性、平面感、碎片、游戏、欲望等。主要形态包括建筑和绘画。
在价值观念上,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深思熟虑地破坏着诸如价值、秩序、意义、同一性、线性关系等传统人道主义赖以依存的基本原则;在创作观念上,崇尚游戏
心态,追求不确定性、平面性、开放性;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主要采用杂糅、反讽、戏仿、互文、嵌拼、元叙述、元小说等。
A.戏仿是游戏性的模仿,滑稽模仿,如叶·波波夫《爱国者的心灵,或致费尔菲奇金的信》.
B.文本间性最早提出的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朱里亚·克利斯蒂娃,是指一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互文性)。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5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活   表现   艺术   创作   作家   追求   世界   文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