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词汇互借看中西文化趋同_陈传礼

  收稿日期:2009-11-15
  作者简介:陈传礼,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研究。
从英汉词汇互借看中西文化趋同
陈传礼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用趋同论及文化趋同的理念看,英汉文化趋同的主要表象是英汉词汇互借数量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一些“中国英语”已经被广泛接受。具体而言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和影响,因此面对中西文化趋同的倾向,保护语言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英汉语比较;词汇互借;文化趋同;欧式句子;中国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10)02-0106-05
  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已成为全球英语(glo -bal English ),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1]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英语的强势影响之下,经历了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发展历程。从趋同论
及文化趋同的理念看,英汉文化趋同的主要表现现象是,英汉词汇互借数量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汉英夹杂”的现象呈现出上升趋势。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欧式句子”,有些“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已经进入标准英语。因此,从英汉词汇互借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趋同问题,对保护语言生态,尤其是汉语语言生态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趋同论阐释
1949年,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他所著的《俄国与美国》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到60年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更多的人接受了趋同论的观点,并使其系统化。代表人物主要有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美国社会学家贝金等。他们从论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关系并不相干,由科技革命而产生的工业社会;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走在同一条发展道路上,它们不但有相同点,而且各有自身的优缺点;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的、相近的结构成分不断增多和强化,各自的弱点将不断克服,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最终两种社会制度的
差异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发展为本质上同一类型的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阶级对抗消失,科技空前发展,经济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危机逐渐减少,社会日趋平等。
[2]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西文化趋同的影响
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趋同,同时文化趋同又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所谓文化趋同(Culture As -similation ),是指不同种族或民族间相互了解,理解并吸纳彼此的文化传统的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及交通手段的迅猛发展,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
流,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相互交融,舍异趋同的趋势越演越烈。
这里所说的舍异趋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吸收接纳其他民族某些文化传统的同时,逐渐舍弃本民族的某些不合时宜的、特别是那些不和时宜的文化习俗,如当代中国人早已舍弃了女子裹脚的陈规陋习,结婚时候的抬轿迎新娘的传统习俗也已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城市销声匿迹。二是指在吸纳其他民族某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习俗的同时,暂时忽略本民族的相应习俗,或者说在保存本民族相应的习俗、传统的同时去接纳其他民族的某些优良传统,丰富自身的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的传播、因特网的普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
第29卷 第2期2010年3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URNAL OF QUJING NOR MAL UNIVERSITY         
Vol .29 No .2
Mar .2010
式、生活方式等广泛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现象处处可见。如人们对于穿西装、系领带已习以为常;“炒股”、“证券”、“刷卡”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人穿T 恤衫、牛仔裤已随处可见;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已不新鲜。此外,有不少中国人也笃信基督教,虔诚地参与基督教会的各项活动;有相当比例的中国新郎新娘举行中西合璧式的婚礼,甚至举行纯粹的西式婚礼等等。同样,也有为数不少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或是在本国的中国城、唐人街亲身参与中国传统的春节或者举行中国式婚礼;喜欢吃中餐、看中医、学中文、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西方人越来越多;许多西方国家还积极派人、组队参与中国民间流传的各项传统赛事或者活动,如赛龙舟、武术比赛等;跨国婚姻的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大;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的中医药,尤其针灸疗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唱京剧、练气功、打太极拳;不少西方人士节假日到中国餐馆来学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国传统佳肴等等。这些都表明中西文化处于不断的相互影响、冲击、渗透、融合和趋同的过程中。[3]
三、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为
英汉词汇互借的数量日趋增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
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自“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译介和传播西方外来文化,大量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外来词语逐渐渗入中华文化之中。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赛因斯(science)※科学、英特那雄耐尔(法Inter-national※俄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国际、逻辑(logic)、德律风(telephone)※电话、幽默(humor)等,这些词汇已成为现代汉语词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全方位、多渠道的接触和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地涌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VCD、DNA、UFO、W TO、MBA、快餐(fast food)等等。尤其是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就的词汇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黑客(hac ker)、“”(e-mail)、U盘、优盘(可移动硬盘)、USB (universal serial bus)插口、克隆技术(clone)、转基因技术(altering-genetic technology),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纳米科学(nana science)、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全球通(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等新词语,[4]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弱势文化慢慢地被强势文化所异化,最终被同化。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双语双文化中的各方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往往是不平稳的。从目前中西文化影响力的对比来看,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明显大于华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样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英语的词汇中。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磕头(kowtow)、庙会(temple fair)、纸老虎(paper tiger)、功夫(kungfu)、四化(Four Modernizations)、红学(《红楼梦》研
究)(red-ology)等已被英语词典收录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long time no see已经成为标准英语。[5]
四、中西文化趋同另一个表现是
“汉英夹杂”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汉英夹杂”这种语言现象的大量出现,客观上是由于英汉民族的频繁接触和文化交流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原因是汉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在新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所改变,趋新求异和洋化的心态得以释放所至。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使“英汉夹杂”的现象在中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和追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流行,这种现象呈现出上升趋势。例如人们常常会看到、听到诸如此类的话:加入WTO五周年论坛开始了。今年的GDP 保持在10%至12%的增长率。我收到了你的e -mail。你用的是windows98,我用的是win-dows2000。我刚才download一个office2000。你真酷(cool)。我小孩今晚要参加个脱口秀(talk show)等等。[6]
“英汉夹杂”的句子本不是纯粹的新生事物。
沙能奶山羊陈传礼:从英汉词汇互借看中西文化趋同
这种表述方式,早在建国前就已经出现在一些文人的作品中。如鲁迅《女吊》中:“前者是专门的戏子,后者则是临时集合的Amateur—农民和工人”;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 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他原来是Trinity College的fellow,这一来他的fellow-ship也给取消了。”闻一多在《美国化的清华》中说:“……肤浅清华学生真肤浅极了!哪里谈得上学问?哪里谈得上知识?一个个见了人,笑笑弥弥(现代汉语为笑眯眯,笔者注)的,真是A very good fellow,但是真有什么诚意待人吗?外观讲得真好,形势极其整齐,正同这几间大洋楼———礼堂、图书馆……———一种风味。随便在那,面子总是不能不顾。讲新也讲得不彻底;讲旧也旧得不透彻。浅啊!肤浅极了!真是些小孩子们啦。”
mm理论五、中西文化趋同的基础
(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深圳技术职业学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迈出了国门,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例如,许多老外在Chinatown使用过kuaizi (筷子),吃过mantou(馒头),jiaozi(饺子),spring roll(春卷),steamed roll(花卷),egg roll(蛋卷),tofu (豆腐),wonton(馄饨),于是他们品味到了具有浓郁中国特的食品,继而他们就体验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当魅力四射的中国女人身穿qipao (旗袍)猫步走在T型
台时,他们的曲线美并不亚于身穿迷你裙(moni skirt)的西方美女,此时的西方人欣赏到了中国服饰文化。当李小龙在美国把许多的老外打翻在地时,他们认识了高深莫测的、神威无比的中国kungfu(功夫)。上述这些词汇多数已经收录进英语字典,这些词对于外国人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7]
文化趋同反映在语言方面的变化也是双方的:一方面,受英语的影响,现代汉语中很容易到许多欧式句子,大量的以英语为词源的外来词已成为现代汉语词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据四川新闻网目前的报道:老外成了中国英语的粉丝,中国英语有狂热的追随者。
“”时期,著作翻译组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成“Good good study,day da y up”。在向世人展示这个句子时,这个看起来不符合规范英语的短语就带领着中式英语走出国门;当“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进入标准英语并被英语词典收录后,中国英语的前途显得日趋光明。目前,不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发起了“拯救中国英语”的活动。在这些拥护中国英语的外国人眼中,英语字典收录的这些中国英语,把中国英语看成一种英语变体,并认为“韵味十足”的中国英语丰富了英语表达。
谈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阐述。对中国英语的定义,笔者认为李文忠[8]的定义相对比较全面:“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意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对于中国式英语,李文忠的定义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
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因而没有交际功能。如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你的身体非常健康)等,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民族的文化习惯,因为body 一词在他们看来有遗体的之意。
acrobat5李文忠还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做了进一步区别:“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使用范围远比中国式英语丰富和广泛,而中国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9]
对中国英语的界定,就像对文化和语言的界定一样,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任何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而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显得不足。但是,正如对待语言、文化的方法一样,对中国英语我们虽然不能确切地下定义,但可以认识它的某些特征:(1)中国英语是英汉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2)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于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受中国文化影响,具有中国特;(3)中国英语具有交际功能,能为
第2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
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操规范英语者所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可采用描述性定义。中国英语的例子不甚枚举。这里略举一二,以飨读者。例如:(1)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2)morning three night four朝三暮四;
(3)There is a teacher among three.三人行,必有我师;(4)We are br others,who and who ah!咱们兄弟,谁跟谁啊!
2009年,互联网上曾展开了一项“票选十大中式英语”调查,结果显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以3417票高居榜首。面对这样的调查,有人称被中国英语雷得“里嫩外焦”,一些英语教师更是表示被雷得很无语。
(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强大,也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人和外国投资走进中国,开始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和资本投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的商品差不多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外国人在跨入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文化,中国的文化也同时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识。今日中国生产的产品,包括一些小厂生产的产品都有外语文字的商标,多种语言的产品介绍和说明书以及华丽的外包装。中国人已改变了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有肉埋着吃”,“有财不外露”的观念。
在通过政治、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外国人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也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引进更多的西方文化。许多外语名称被中外人士所共知,这些名称表现在
政治、经济、科技、金融、贸易、工业、农业、商业、医药、卫生、教育、文化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及各行各业,例如: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中国共产党、中共),NPC(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些名称被东西方记者所熟知。同时美国的RP(Republi-can Party共和党),DP(the Democratic Party民主党),也为多数中国人所知晓:中国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这些数据也被西方统计界所了解。GDP,GNP等词被多数中国人英汉夹杂使用。在国际政治会议、奥林匹克运动会、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交易会上,以及商品标识中:USA(美国),JAPAN(日本),CAN(加拿大)等为中西方人士所熟悉。一句话,今天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如此高的现代人,脚穿Nike (耐克)鞋,身穿Adidas(阿迪达斯)或T恤,系着金利来(Doldline)领带,有幽默(humor)的性格。驾驶着Audi(奥迪)车,听着MP3(MPEG-1Audio Layer3,一种经过数字压缩的音乐储存形式,由网络传播),走进KTV包房,欣赏着MTV(音乐电视),唱着karaoke(卡拉OK),跳着(迪斯科dis-co)、waltzes(华尔兹)。拿着白领(white-collar)的工资,打着保龄球(bo wling)、高尔夫球(golf),洗着sauna(桑拿浴),弹着guitar(吉他),看着model (模特),打着poker(扑克),喝着Maotai(茅台)、Coca-Cola(可口可乐)、矿泉水(minaral water)、咖啡(c offee),刷着卡(cr edid card)消费。用Safe-guard(舒肤佳)洗着淋浴,用Clean&Clare(可伶可俐)清除青春痘,吞服着Amwa y(安利)的保健品。不少的人服了(伟哥)viagra,患上AIDS(艾滋病)。泡在net bar(网吧),上着Yahoo(雅虎),Si-na(新浪),Sohu(搜狐),盯着monitor(显示器),敲着key board(键盘),击着mouse(鼠标),发着e-mail(),视频聊着天(vedio chat),玩着3G手机,睡在Simons(席梦思)上,如此酷
(cool)的高消费者(high consumer),后面跟着一粉丝(fans)走进了modern(摩登)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e时代[10][11][12][13][14][15][16][17]时代的变化发展实在是太迅速了。Nihao (你好),Xiexie(谢谢),Zaijian(再见),都已成为西方人与中国人见面寒暄的日常用语。同样bye-bye已成了中国小孩呀呀学语时告别亲朋好友的语汇。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当今世界日渐趋同,各种语言与文化呈现出一种融合之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使人们的日常用词逐渐统一起来。这起码是对今天世界的描述。上述这些“英中有汉”,“汉中有英”,“汉英夹杂”的语言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织融合同时共存的现象,种种此类诸多例子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全球正走向一体化,文化、语言的接触向着更深层次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不同文化之间已不再只是排斥和认同,而是彼此以一种渴求的心理去挖掘新的文化来充实自身的文化。相信,
陈传礼:从英汉词汇互借看中西文化趋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文化趋同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最终走向共同繁荣,走向大同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地球村,大家和睦相处,以礼相待,和谐发展,共同生存的必经之路。全球化促进了文化趋同,文化趋同推动了全球化。虽然文化趋同是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影响,然而文化趋同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是多元的,也是多彩的。语言也是多种的,也应该是多彩的。在面对中西文化趋同的同时,牢记保护语言生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 guage[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2]李水山.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M].北京:人民日报出
版社,2009:77.
[3]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7~378.
[4]Chan,Mimi and Helen Kwok.A study of Lexical Borrowing
from English into Hong Kong Chinese[M].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
y,1990:26.
[5]Chan,Mimi and Helen Kwok.A study of Lexical Borrowing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ng Kong[M].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y,1985:31.
[6]苏金智.英语对香港语言使用的影响[J].中国语文,
1997,(3):56~57.
[7][8]李文中.中国英语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各体英
语:一部社会语言学史》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19~20.
[9]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47~48.
[10]Garland,Cannon.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A]
American Speech.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8: 3~5.
[11]汪榕培,常竣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
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18~19.
[12]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公司,
2007:66~69.
[1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9:57~60.
[1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辞书出
版社,2004:8~16.
[15]古川.外来词[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36~
37.
[16]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7~88.
[17]刘正,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77~89.
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Chinese Loan Words from English20082009nba总决赛
and English Loan Words from Chinese
Chen Chuan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 ujing,Yunnan655011,China)
A bstract:Now the global cultures have been gradually developing forward to the dominant culture(English culture).With the ideas of the convergence theory,the paper reveals that the convergence developed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reflect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loan words from each other is increasing greatly and more Chinese sentences with Europea n styles are entering modern Chinese while a few Chinglish phrases a re be-coming sta ndard English.The phenomenon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Chinese mixed with a little English is a ris-ing trend.The domin
ant culture influences the underprivileged culture strongly.Faced with this culture assimi-lation,protecting language ecology is important as well.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 se comparison;loan words;cultural assimilation;Chinese sentences with Euro-pean styles;Chinglish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李国发]第2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8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文化   趋同   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