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筷”意生活阅读答案

古人的“筷”意生活阅读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古人的“筷”意生活
①如果从餐具使用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类。其中手食是人类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用餐形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无需学习即可掌握。时至今日,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仍保留着手食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象征着人间烟火,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上方下圆,与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价值观相吻合;用筷子时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这又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与刀叉相比,筷子要简约得多,一只手一双筷子即可完成夹、拽、撕、叉、断、绞等动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复使用,可谓简单又高效。     
②在汉语中,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这件事让重臣箕子感到忧心和不安。从
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间。从字意上看,“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箸,饭攲也”。对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说“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也就是说,箸是人们吃饭时用来夹菜的用具,因为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来说明。     
华硕z99s③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且不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没有使用过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还是以手就食,没有用上筷子。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礼记•曲礼篇》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用手吃饭时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卫生。唐代孔颖达还就此注疏说:“古礼,饭不用箸,但用手。”事实上,中国人至今都称第二个手指为“食指”,其实就蕴含着过往人们手食的信息。     
④尽管如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雷伊•坦纳希尔认为,10世纪以后,刀叉才作为餐具进入拜占庭帝国的厨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长,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器械。到了14世纪,作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现在欧洲人的厨房之中。但那时人们还是更倾向手食,如法
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饭的历史画面。直到17世纪晚期,标准化生产的刀叉才被摆上普通人的餐桌。     
⑤中国人之所以用箸,与早期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的蔬菜摄入量要远远高于肉类,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诸多表述,也提醒人们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外,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熟食,热的食物当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观上也需要筷子这样的媒介。     
⑥“箸”什么时候被叫作“筷子”?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苏太仓州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中不仅对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家乡太仓、吴中等地的民俗多有着墨,其中就有关于筷子名称由来的记述:“民间俗讳注,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另有明代江苏松江府人李豫亨在《推篷寤语•订疑篇》中记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⑦事实上,“箸”作为筷子的雅称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小说《红楼梦》中多有吃饭场景的
描述,其中箸和筷子都是交替出现。单从发音看,“箸”为闭口音,低沉有力,“筷子”则为开口音,响亮轻盈,一个日常使用的器物,还是用开口音更便捷一些。     
科学与人类行为
⑧人人需要吃饭,吃饭就需要餐具。从手食到筷子、刀叉,人类的餐具总体沿着文明、卫生的方向发展。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一双筷子的旅行总能引发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因为无论是商纣王的“象箸”还是我们手中的“筷子”,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悸动。
(节选自《百科知识》2020 年第 9B 期)
注:[讳]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1)阅读文章,梳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筷子eis
五网作用
得名原因
历史
中国人用箸的原因
日常使用的餐具,简单又高效;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
“箸”改叫“筷子”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
②③
材质为成本低廉的竹;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
(2)运用说明文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这个句子中加点的“普遍”一词可以删去。
②第④段画横线的部分可以删去。
氨基丙酸(3)第⑧段写道:“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一双筷子的旅行总能引发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筷子引发了作者哪些吃饭之外的文化联想?
杨虎城的最后岁月
【答案】(1)①讳恶字而呼为美字。②食物结构少肉多菜,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③习惯吃热食、熟食,热食不方便直接手食。
(2)①不正确。“普遍”一词说明中国人广泛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如果删去就成了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不那么久远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普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不正确。这里引用《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关于西方人使用刀叉历史的内容,是为了与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形成比较,突出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之悠久。
(3)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联想到了“食指”名称的由来;联想到了民间的避讳;联想到了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联想到了西方人的饮食文化;联想到了儒家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1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8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筷子   中国   使用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