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翻译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一些在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  一般风俗  翻译、影响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障。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
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面包”。汉语的“青衣”, “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ra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影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
如: 英文句子You can 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five times lighter than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东方鲎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
前说了) 。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 ”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
  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 three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
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eone’ 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另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 是春天的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看下面的例子: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 -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不同的文化氛围造成的
笨笨牛历险记
表达差异同样表现在: 在中国人心目中, 夏天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显得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象中国的春天一样,给人一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这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表现出来,他将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 。
  可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 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 不合习惯的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涡轮泵
  五、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 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 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大家知道, 英美人都喜欢养狗, 视狗为知己、伴侣; 立有狗户口, 供应狗粮食, 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 他们认为“狗”是man’ s best friend 。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另一方面, 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不过要注意到,西方人并非总是说狗的好话,如“That cur !”(那个狗东西)  , 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 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再是英语中的“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也颇具代表意义。在西方,dragon 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他们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应予消灭。
  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 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 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大胆爱小心偷  在中英文里, 比喻和联想意义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 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 比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 表示人滑头; 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 比喻一个
人强壮等等, 另外,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所以,翻译有关比喻词语时, 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 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套译、直译加解释或者是意译。
 、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彩。例如: Those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many an East End home. 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 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 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 ,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 ,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
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1.亲属称谓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而汉语中,对辈分的强调和重视很明显。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则要细分。
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只分男女不再细分,但是中文要细分。epo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性别。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8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差异   文化   翻译   语言   民族   比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