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来源:渔业经济研究
庄杉,靳乐山灵官楼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传统的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生计为主的民族,如今赫哲族的渔猎经济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赫哲文化随着其生计的转型而逐渐消失。文章通过对四排村赫哲族的渔猎生计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来分析其传统的渔猎文化与生计转型的关系。
  关键词:渔猎文化;生计转型;萨满教;赫哲族
  一、引言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现在约有5 000 多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并称“四小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内[1]。打渔和狩
猎是赫哲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渔猎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渔猎文化在赫哲族中也逐渐消失,二者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了解赫哲这一古老渔猎民族的生计变迁历程有重要的意义。但学术界对于赫哲族生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着眼于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变迁进程,研究其生计与文化的共变关系。
  二、社区背景
  四排村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17.5 公里的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赫哲族长久以来的居住地。四排村位于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个自然村,距县城约20 公里。该村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长达6 个月之久,无霜期110140 天,年均降雨量600 毫米。全村幅员面积3 204 公顷,总耕地面积1 036 公顷,有数10 公里的乌苏里江水面作为天然渔场。2006 年全村有184 户,共562 人,其中赫哲户66 户,占35.9%;赫哲户人口总数为176 人,约占31.3%。饶河县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 米。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 ℃。
  早年,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的主要生计方式。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和狩猎知识。其族人的饮食起居都与这种渔猎经济息息相关。赫哲人以鱼皮和兽皮为
衣,食物除了鱼类就是兽类,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张晋彦在《宁古塔山水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三、赫哲族的生计方式及其转变
  对一个民族来说,其生计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千百年来,赫哲人逐江河而生,所以渔猎生产是其主要经济形式,因此有“夏捕鱼做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之说[3]
  赫哲族的传统渔业生产以自然捕捞为主,季节性很强。赫哲族常用的捕鱼工具主要有:网、钩、叉、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4 种工具在形状和制作的原料上均有变化。清代以前,赫哲人主要使用比较原始的钩、鱼叉和小型鱼网等捕鱼工具,渔业生产力较低,并且能捕到的鱼类也只有鳇鱼、鲤鱼等寥寥几种。从清代开始,铁制及其复合渔具等渔业生产工具逐步开始使用,到了明末清初,用线网捕鱼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赫哲人所接受,三页板船和花鞋船等船具开始出现,加快了渔业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他们所捕鱼类达34 种之多[4]。新中国成立后,捕鱼工具进一步革新,逐渐进入以机械为主的时代,以网捕鱼也最终替代了叉鱼、钩鱼,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捕鱼船只急剧
增加,并且全部为机动船。随着捕鱼工具的日益先进和人们对鱼需求量的增多以及各类鱼价格的上升,造成人们对四排村的鱼类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同时,化肥农药的污染使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其繁殖,导致可用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5]
  猎业在鱼产品商品化之前,是赫哲族唯一的商品经济形式。猎产品大部分用来交易,换回必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赫哲族的狩猎工具,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棍棒、石器、弓箭、铁器、火器的发展过程。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耗尽,狩猎已经不是赫哲人主要的生计方式[6]
  渔猎生计方式的困境越来越突出。从1968 年开始,打鱼大概可以分成4 个阶段:①19681983年,鱼的种类、数量都差不多,全村的渔业生产队只有8 条船,人口也少,捕鱼每天都在50 千克以上;②19831991 年,整个村有大概20 条船,每天可以打15 千克鱼;③19912000 年,整个村有35 条船,每天可以打5 千克鱼;④20002006年,全村的渔船也是30 多条,但全部都是机动船,每天只能打15 千克鱼)。
  从鱼价可以看出,各种鱼的价格已经涨了数十至百倍以上,而且有些鱼已经绝迹。四排村赫哲族共有4 个网滩,分别为冰站、小清河、马长岛、家门前。其中冰站滩因为距离太远
35 __里),已经没有人去打鱼。由此可见,渔猎经济的困境使得赫哲人的生计转型成为必然。1986 年,“万亩灌区”开发项目吸引大批的汉族人到四排村种田,赫哲人也渐渐在汉族人的影响下,掌握农耕技术,学会种地,单一的渔猎生计状况得到改变。四排村现共有耕地面积约1 033 公顷,而且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7]
  案例:何玉海:男,56 英格兰申办世界杯岁,赫哲族。1983 年集体分给口粮田1.33 公顷,1994 年重新调整时又分给了2 公顷,在2000 年前后又跟地块临近的几家以5 400 /公顷的价格买了3.33 公顷,全部属于旱地,家里主要以种植业为生,但是每年还花两个月时间打鱼。2005 年种植黄豆6.67 公顷, 纯收入10 000 元;2006 汉日互译年种植黄豆4 公顷,由于收成不好,亏本540 元;种玉米2 公顷,纯收入6 670 元;种白瓜子0.67 公顷,被水淹了,赔本1 000 元,2006 年的全部纯收入是5 130 元。
  除去种植外还兼打鱼,但是打鱼并不赚钱,每年仅能获得3 000 元左右的毛收入,主要原因是打鱼成本太高,另外现在乌苏里江的鱼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捕到。
  捕鱼成本如下:捕捞许可证:801 元,在饶河县水产局办理;看船费:160 元,交派出所;
船证:50 元,验证时交费100 后退哥元;渔网:1 500 元,每年换两趟网,每趟750 元;检修挂机:400 元;柴油:400 元;总计:3 311 元。从上面的成本投入可以看出,捕鱼并不赚钱,但是作为赫哲族的一个老人,捕鱼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即使不赚钱也要去捕,主要获得捕鱼中的乐趣,有时自己家也可以吃上一些,另外有的时候作为走亲戚送的礼品。
  四、渔猎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变化
  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赫哲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生产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商品交换的外部条件,因而生产的规模是以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为限度,这也是赫哲族渔猎生计方式能够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总和生育率[8]。笔者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简单叙述赫哲族的物质文化。
  衣:赫哲族早年的被褥和衣服多用兽皮和鱼皮缝制。据《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人“衣服多鱼皮而缘以布……”兽皮服装男人穿着者居多,妇女主要穿鱼皮缝制的,有长衣、短
衣,妇女穿长袍者居多。男士服装多为上、下身服装。赫哲人早年脚上穿的为“鞘兀鞘拉”(赫哲语:温它),短腰的鞋为“温它”,高腰的为“温得”。鞘兀鞘拉绝大部分是用熟好了的怀头、折罗、狗鱼等鱼皮制成。建国后,布衣取代了鱼皮、兽皮衣服,并成为主流服装。现在的赫哲人都穿汉族服装,民族服装只有在节日、集会时穿[9]
  食:赫哲人的祖先逐江河而生,以鱼、兽肉为主食,副食有小米、野菜等。赫哲人常食用的鱼有:鲤鱼、草根、怀头、折罗、狗鱼等。吃的方法很多,如炒鱼毛、烤鱼、刹生鱼等,尤其爱吃刹生鱼,视为待客的佳肴。鱼、兽肉除了吃新鲜的,还被加工成鱼干、肉干、肉条等,以满足淡季的生存需要。赫哲人早年不种蔬菜,主要采集各种野菜。民国后,园艺普遍出现,蔬菜渐渐取代了野菜。农耕技术得到发展,主食已经由原来的鱼、兽肉变为各种粮食作物。
  住:赫哲族为了渔猎生产的需要,选择在江河两岸高处和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古老的居住
  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一种是临时性的可以移动的住所[10]。赫哲人旧时的原始住所称为“胡如布”,俗称为“地窨子”,即是半地性质的房屋建筑。临时住处
是在渔、猎生产地临时搭盖的住处,其形式有:“撮罗昂库”(尖顶的窝棚)、“阔恩布如昂库”(圆顶的窝棚)、“塔尔空昂库”(桦树皮搭成的),此外,还有用布搭成的“宝斯昂库”,用兽皮围成的“那斯昂库”,用茅草盖成的“敖鹿合特昂库”等,搭、盖、拆除十分方便,适于游动渔猎生产时居住。解放后,赫哲人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80 年代开始住砖瓦房和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行:赫哲人过去的交通工具,夏季主要以各种船为主,有独木船、花鞋船。冬季以狗拉雪橇、
  马爬犁、滑雪板为主。滑雪板为赫哲人的狩猎发__挥重要的作用。他们擅长穿滑雪板在冰天雪地上跟踪追逐野兽,滑起来旋转自如,疾驶如飞,人们用“骑木马窜山跳涧,穿花鞋翻江过河”来形容赫哲族人民的勇敢矫健[10]。捕鱼的时候,各种船成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乌苏里江上大显身手。随着科技的进步,赫哲人都已经用上了机动船,此外,摩托车也很常见,面包车、轿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更是全面影响着赫哲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赫哲族的物质生活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捕鱼、
  狩猎所得,属于不折不扣的渔猎文化。建国后,随着赫哲族生计方式的转变,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五、渔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消失
  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赫哲族长期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影响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同时思想文化又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并影响到生态环境。赫哲族的先民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基于这样一个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赫哲族的先民们衍生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情。通过对神灵的崇拜让人们怀有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符合保护自然的目的[11]。正是赫哲族的生计方式和人与自然长久以来的协调发展的关系,逐渐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其特有的渔猎文化。sns开心农场
  赫哲族萨满教的特点是神的种类多。赫哲人也常祭神树,这是渔猎时代萨满教带给所有土著民族的自然观念。人们有什么祈祷之事,必通过大树(神树)或神杆告知天神,这种对植物的崇拜直接起到了护育树木和山林的作用[12]。因此,借助神灵的名义和人们的敬畏心理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13]
  同时,赫哲族通过各种宗教禁忌形成了保护水源、草场、爱护森林、动植物等的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各种鱼类、兽类繁衍生息的时段禁止对其捕杀,这对捕鱼和狩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赫哲族先民们每到冬季都要举行封山的仪式,严禁砍伐树木,如有违反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些习俗和禁忌等外在的制约力有效的调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赫哲族早年捕鱼、狩猎的很多禁忌一方面说明了在科学文化还处于后进状态下,人们对自然界和天灾无能为力,又不能用科学解释,只好祈求鬼神,这是其社会发展的客观体现,也是萨满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14]。另一方面,这些禁忌和习俗阻止了人们对动物的滥杀和对生态环境无限制的破坏。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5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7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渔猎   生计   捕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