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纺织工业的百年沧桑

天津纺织工业的百年沧桑
    天津纺织工业的百年沧桑
乳糜血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天津的近代工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更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天津也是我国大型的、极具历史渊源的纺织生产基地。
过氧化氢酶试验
撩开历史的帷幔,拂去岁月的尘埃。据文史资料记载:天津纺织工业自清光绪24年(1898)年由吴懋鼎创办天津机器织绒局开始,到周学熙受袁世凯委托出任直隶工艺总局、并开设实习工场以来,逶迤至今,已历时118年之久。期间,天津纺织工业几经风雨、几经磨难、几度兴衰,演绎并由此折射出天津纺织工业历久弥坚、百折不回、负重前行的历史沧桑。
十九世纪中叶后,天津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突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的诞生。天津地区在当时社会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京畿之地,交通便利,原料充足,精英荟萃,腹地辽阔和西方技术传入较早等便利条件。
二十世纪初,天津有幸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试验基地。并开始出现了具有官方彩的直隶工艺总局和实习工场,还出现了当时北方最早的较大规模的机器纺纱厂。1903年,袁世凯委任时任天津候补道台的周学熙来津总办直隶工艺总局。到任后,周学熙积极倡导开办实业并筹办实习工场,被普遍尊为当时北洋实业界的奠基人。历史上与清末实业家张謇先生齐名,当时在实业界有“南张北周”之说。(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近代棉纺工业开拓者)在此期间,天津华新纱厂(1915年创建 后称三环集团)、裕元纱厂(1915年创建 后称棉纺二厂)、恒源纱厂(1917年创建 后称恒源毛纺织厂)、北洋纱厂(1920年创建 后称天鼎公司)、宝成纱厂(1920年创建 继之与裕大合并 后称棉纺三厂)、裕大纱厂(1921年创建 继之与宝成合并后称棉纺三厂)六大纱厂相继建成。由此,天津近代纺织工业初步形成。在20世纪初,天津地区不仅出现了直隶工艺总局,及实习工场,还出现了最早的针织业、丝织业,建立了当时在天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六大纺纱厂,新型机器织布工厂布局有了新的、较大面积的增长。随着纺织工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天津地区开始出现并逐步建立了机器针织业,提花业、帆布业、线毯业、织带业、地毯业、毛巾业等共计12个专项织造门类。1912—1928年之间天津纺织厂家数已达1407家,总资本额为2687.05万元,占当时天津地区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强。无论是厂家数,还是资
本数额,都居天津各行业的首位。天津的纺织工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多为临河而建。这样的布局,既为方便运输,又能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当时,海河——北运河——新开河——金钟河一线成为天津民族纺织工业带。
近代天津纺织工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严格讲主要涉及几个大的棉纺织工厂。而几大棉纺织厂的演变过程也凸显了天津民族工业曲折前行的发展历史。焊缝强度
华新纱厂:华新纱厂于1916年在津建厂,1918年华新天津纱厂正式投产。资本总额为200万元,厂址位于小于庄(现河北区)。30年代初华新纱厂转卖给日本中渊纺织株式会社,改为公大七厂。建国后,改为国营天津印染厂。
裕元纱厂:裕元纱厂由天津金城银行总董事王郅隆(死于日本东京大地震)、安徽督军倪嗣冲及安福系军阀和官僚投资创办,王郅隆任总经理。1918年4月正式投产,资本总额为556万元,厂址设在小刘庄海河沿(现河西区)。裕元纱厂是当时天津规模最大、获利最丰、实力最雄厚的纺织纱厂,开近代天津大型纱厂之先河。30年代初因日资控制,裕元纱厂转卖给日本中渊纺织株式会社,改为公大六厂。建国后,改为国营天津第二棉纺织厂。
北洋纱厂:北洋纱厂由天津敦庆隆号洋布庄的民族商业资本家纪锦斋联合隆顺、隆聚、瑞兴、同义兴、庆丰义等七家棉布商号,并连同百元以上小股东200余户集资创办。创办人范竹斋、卞继昌,资本总额300万元。1921年9月开工生产,厂址:挂甲寺南北大街。1966-1976年间更名为四新纱厂,后改为天津第六棉纺厂。
神经根炎恒源纱厂:由官办直隶模范纱厂与恒源帆布公司合并组建恒源纺织有限公司(恒源纱厂),创办人章瑞廷,发起人为曹锐、章瑞廷、王鹿泉、田中玉、鲍贵卿、冯伯崇、边守靖、宋文轩等。开办时有137户认股,资本额400万元。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1920年8月正式开工,厂址西窑洼(现河北区天纬路)。建国后,曾更名为天津市第一毛纺织厂。
裕大纱厂:裕大纱厂创办于1920年,1922年开工生产。创办人陈承修,专务董事王克敏。股东多为有一定政治背景的金融界人士、军政要人及个别社会名流,如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北洋政府财政部长王克敏和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等,资本总额号称300万,实际134万元,厂址位于河东郑庄子。30年代初,裕大纱厂转卖给日资大福公司,大福公司成立天津纺织公司,将宝成和裕大合并为天津纱厂,建国后,为国营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宝成纱厂:宝成纱厂创建于1920年,1922年下半年开工生产,创办人刘伯森,第一任经理吴敬仪,资本总额300万,厂址河东郑庄子。刘伯森受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张謇影响投资工业,在沪建有宝成第一、第二两个纱厂,在天津建立的纱厂与沪厂统排,称“天津宝成第三纱厂”。30年代初宝成转卖给日资大福公司,大福公司成立天津纺织公司,将宝成和裕大合并为天津纱厂。建国后,为国营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1930年2月间,时任宝成纱厂经理的吴敬仪鉴于十二小时工作,“实疲神而生产绌,劳资两害”,密定章则,毅然在该厂推行八小时工作制,此举为中国劳动界之首创。
1931年,仁立毛纺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英租界建立,朱继圣时任总经理。创建仁立公司的过程中,朱继圣采用国外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改进企业管理,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该厂从最初生产地毯逐步扩展到生产粗纺毛呢和精纺毛绒,到1937年已成为粗纺、精纺、织造、染整全能厂,是华北第一家民族资本毛呢厂,也是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毛纺企业之一。
全宋词检索
朱继圣(1894—1972年),纺织企业家,字道贤,浙江鄞县人。1915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1922年
任北京仁立公司副经理。1926年升任总经理。1931年天津仁立毛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任总经理。朱继圣是一位爱国的新型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继圣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等。抗美援朝时期,朱继圣还捐献了一架飞机支援我军前线战场。
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1932年建成投产,宋棐卿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创建东亚过程中,宋棐卿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采用儒家“文治教化”之道,制定了厂训、厂歌,提出了东亚的“四大主义”和“四大目的”,以“东亚铭”规定了东亚公司宗旨和员工做事为人的准则,形成了独具特的东亚企业文化,影响至今。东亚铭集东亚企业文化之大成:规定了主义、公司之主义、做事、为人、人格等,提出:不忠于己者,焉忠于人;不忠于夫妇者,焉忠于友;不忠于亲族者,焉忠于社会;不忠于家者,焉忠于国。至今读来,依然感慨如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71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天津   纱厂   公司   工业   纺织工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