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阻尼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
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
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
及保险业的出现等,并进一步指出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获得最大利润的是从阿拉伯、印度、中国、俄罗斯运来贵重稀缺货品的国际贸易,并指出这种国际贸易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正是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贸易刺激了商品经济绕过城市行会的束缚渗入农村占领阵地,这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保护主义、重商主义政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是皮朗又一个引起注目和争论的论点。因为“资本主义”在何时萌芽形成一直是极具争议的论题。考虑到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论述,马克斯・韦伯有关资本主义为何形成于西欧的探讨,和近年来沃勒斯坦等学者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众多探讨与争论,皮朗在当时中世纪史学界掀起的这个波澜是具有前驱性意义的。
边界发现蒙古野驴导论
第一章商业的复兴
一、地中海
二、北海与波罗的海
三、商业复兴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生活的复兴
二、商人与市民阶级
三、城市的制度与法律
第三章土地与乡村阶级
一、庄园组织与农奴制度
二、从12世纪初叶起农业中发生的变化
第四章至13世纪末期为止的商业
一、贸易活动
二、集市
三、货币
四、信用与货币交易
第五章至13世纪末期为止的国际贸易
一、商品与国际贸易的路线
小林奈绪二、国际贸易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六章城市经济与工业管理
一、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及城市的供应
二、城市工业
第七章14、15世纪的经济变革
一、灾难与社会的不安
二、保护主义、资本主义与重商主义
总书目提要
译后记
编后记
第一章:商业的复兴
本章主要谈商业问题,也就是地中海和北海这两大商业中心的复兴问题。地中海商业复兴的前提是什么?是欧洲可以重新将地中海作为一个商业活跃带,并且由此联上黎凡特(叙利亚)地区。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以前一直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地中海地区的政治真空短时期的为拜占庭所填补,之后实际上从8世纪到10世纪曾长时期的为欧洲人的克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所占据。欧洲和阿拉伯在各个地缘上都是死敌。根据作者的观点,阿拉伯人由于控制了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西西里岛(至少是重要的部分和重要的据点比如巴顿后来看中的墨西拿),以及西班牙,那么实际上,阿拉伯人就控制了第勒尼安海,也就组织了法国人和热那亚人的地中海出海口,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早期对黎凡特地区的压倒性控制也阻止了传统意义上的地中海东部贸易。
最终在威尼斯人,诺曼底人以及拜占庭人的合力之下,以及蒙古人的压力之下,等到奥斯曼土耳其这一不注重海上影响力的势力代替巨无霸阿拉伯之后,地中海也就恢复了它的商业活力(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西欧的主动攻击,十字军东征造成的历史性影响,十字军东征的最大经济收益这显然是威尼斯以及其他活跃的商业势力)。
范木根另一方面,北海地区的中世纪初期,特别是10世纪和11世纪的海盗横行实际上也证明了当时北海的商贸之活跃,因为海盗们最终是要落地生根,成为商人的。挪威人和丹麦人的路线是往南,而瑞典人的
路线是往东,这样一来,便从两条道路上(穿过西欧,经地中海的道路和穿过第聂伯河到达拜占庭的陆路)打通了从斯堪的纳维亚到拜占庭以及黎凡特地区的商业路线。
第二章:城市
作者抱着这种观点,就是在商业的真正复兴之前,中世纪的根本标志是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事实上中世纪初期的城市发展必须要等到商业复兴后才有可能出现。中世纪所谓的城市在作者看来,实际上一开始是封建主的城堡在人口增加后形成的“外城”。正如上文我所说的,商业复兴了,那么那些处于重要交通要道附近的城市自然会成为商人落脚之处。另一方面,商业的复兴必然会首先带动城市手工业的复苏,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就会成为第一批中世纪意义上,也是近代意义上的“市民”。为什么?
因为作者认为,正是市民对于最低限度的“人身自由”的追求(没有人身自由就谈不上商业,商业的天性就是流动性),才导致了这些城市从司法自治走向行政自治,以及最基本的,军事自治。“在中世纪,没有不设防的城市。”作者还说:“和贵族与僧侣一样,市民也是一个特殊的等级,不受普通的法律约束,后来,他们就被称为第三等级。”我靠,那普通的法律约束的到底是谁?只有剩下的,人数最多的农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农奴。
第三章:土地与乡村阶级
作者认为,欧洲中世纪的农村,最大的经济制度是庄园经济,最典型的人身是农奴。这种庄园制有一个最耀眼的特点,就是庄园主也就是封建主的“领主”,是类似宗法制中的“族长”的人物,他有什么?他有审判权。作者认为,这些大大小小,条块分割,属于不同贵族和修道院的庄园,不仅仅是经济单位,也是社会单位。本章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第二节“从十二世纪初叶起农业中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最根本动因在于济南铁路局
第一:人口的增长引起人们对于大批未曾开发的“公地”的兴趣(因此出现了12和13世纪
日耳曼人对于斯拉夫人土地的占领浪潮)
第二:商业的发展让原先不重视利润的庄园主开始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商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经济的专门化。
结果就是出现了大批的“新市镇”,有趣的是,这些创立新市镇的老庄园主们无一例外的采用了新兴城市的制度,而不是过去的庄园制。当时大批新土地为了招揽各地的“客家人”,而采用的广告手法和美国人开拓西部时的做法极为类似。
小结:中世纪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问题,商业城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农村的变革,即便这种变革的力度是较小的,但是也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
第四章:至十三世纪末期为止的商业
第一节贸易活动,在陆地和河流上的各种沿袭下来的关卡盘剥之下前进的商业(这些关卡所征收的市场税并没有用来改善道路)
第二节集市,集市和地方市场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因为集市乃是交易中心,它的货物不限于当地需要。香槟集市。汇票和票据交换所的萌芽。14世纪初法兰德斯和法兰西之间的战争,固定商业代替行商,以及航运业的发达,联合让大陆上的集市贸易走向衰落。百年战争更是让大家都做不成生意了。即便如此,人们因此而学到的商业知识和信用制度却没有被遗忘。
第三节货币。加洛林王朝的货币改革,开始实行银本位制度(原因在于,商业的消沉降低了货币需求量)。
第四节信用与货币交易。教会是最大的放债机构,是最有钱的财团,但是它自己不搞,也不让别人搞(然而犹太人却不在此列)。最终的情形是,贵族和寺院统统成为富有商人的债务人。犹太人的特殊问题其实是宗教和种族矛盾掩盖下的利益冲突。圣殿武士团的特殊地位(拥有军事力量和东方关系的金融集团)。
水处理控制系统
第五章:至十三世纪末期为止的国际贸易
地中海,香料贸易为代表的奢侈品贸易证明了中世纪商品贸易的远程贸易和非本地贸易的特性。欧洲的品牌是法兰德斯和布拉班特的呢绒。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这样的大商人的故乡,还有布鲁日(Brugge)这样的中转
港,以及法兰德斯这样的产业基地。德国人于1230年开始的汉撒同盟,为了共同抵抗斯堪的纳维亚人,特别是丹麦人。汉撒同盟的贸易物品和地中海地区不同,以农产品和日用品为主。法国的国际贸易不活跃,葡萄酒。
第六章:城市经济与工业管理
第一节: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城市的供应,特别是粮食的供应
第二节:城市工业,以供应本地需求为目的工业和以输出为目的的工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行会化”,后者的资本主义化。
第七章:十四、十五世纪的经济变革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国际贸易达到极限,人口出现停滞。饥荒、黑死病、百年战争。然而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农奴制和城市体制中的根本缺陷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民和工人罢工。保护主义、资本主义与重商主义。“资本的权力散布于整个欧洲,城市孕育在它里面,正像岛屿孕育在海洋
中一样。” 城市的保护主义最终破产,而导致了国家的重商主义倾向,并催生了民族国家的诞生。
在似是而非的阅读完了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后,大抵对于中世纪的经济有所了解。很多东西囫囵吞枣的看了过去。
直到阅读完这本书,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问题好像是到了答案。
如果是在这之前阅读,恐怕效果不会如此。
特择录几段,篇幅所有删节,有些甚至用自己的话表述,可能不是百分百的原作
关于教会
“当时教会的世界观非常适合以土地为秩序作为唯一基础的经济情况,土地是上帝赐给世人的,使之能够在人间生活而期望永恒地得救的,劳动的目的不是增加财富,而是保持人性的地位,直到从尘世转入永生。僧侣的修行是整个社会憧憬的理想,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贫困起源于上帝,是上帝的旨意决定的,不过富人应该用施舍来救济贫困。寺院就是富人的榜样,让富人收获的剩余粮食存储起来,免费分配出去”
关于庄园制
“庄园制想对平和,领主不会挖空心思的改进制度,最大限度的剥削农奴,因为没有市场,也没有取得利润的可能。”
关于贵族
“贵族们永远追逐更好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商品经济的到来,使得贵族的生活成本上升,可是他们对于农奴的赋税,都是世代成例规定的,若破坏必将造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6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商业   经济   欧洲   地中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