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外院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北大外院遗传病论文20世纪俄罗斯文学
阿克梅派Акмеизм
阿克梅派产生于1912年至1913年间,“阿克梅”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繁盛”。由来:1913年《》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宣言性的文章,即古米廖夫的《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克梅主义》和戈罗杰茨基的《当代俄国诗歌的若干流派》,以及曼德里施塔姆当时写下、1919年发表的《阿克梅派之晨》标志了阿克梅派的诞生。上述人物堪称阿克梅派的代表。特征:主张返回有声、有、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返回“尘世”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景致准确的形式。但是,他们所主张的现实并非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对此,他们的艺术理想更多的是唯美至尊,相对远离社会风暴,沉湎于艺术世界。亚当主义。
 
“Окна РОСТА”
《开会迷》,1922年马雅可夫斯基所作,以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嘲笑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
天浸泡在会议里的官僚主义者,用夸张的形式暴露当时机关会议成灾的现象。
 
“叶赛宁习气”(Есенинщина)
1919年至1923年是叶赛宁处于“精神危机”的年代。由于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引起的失望和对城乡关系的误解造成的迷惘,使诗人变得情绪颓丧,精神恍惚,整天借酒浇愁,甚至自称为“浪荡公子”、“流氓”、“无赖”。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叶赛宁的若干诗作以及关于他的生活的传闻,使诗人在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了有关方面的严厉抨击,尤其是诗人死后的二三十年代受到了全社会的批判,被视为颓废和无聊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所谓“叶赛宁情调”成了指新经济政策下在部分青年中产生的不健康的颓废情绪。他们把这种情绪用叶赛宁命名,就是认为叶赛宁及其诗歌是这种情绪的罪魁祸首。叶赛宁的这些诗句以及关于他的生活的传闻,使诗人在生前死后都受到有关方面的严厉抨击,所谓的“叶赛宁习气”(也称叶赛宁气质)在二三十年代受到了全社会的批判,被视为颓废和无聊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1921-1926,彼得堡)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众多文学流派之一,是以散文作家为主的团体。其成员有佐琴科、费定、卡维林等,其前身是由高尔基于一九一九年主持的世界文学出版社创办的一个翻译培训班。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取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小说。在霍夫曼的小说中,谢氏六兄弟个性各异,“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即以此自喻,鼓吹艺术脱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否定一切功利主义,无须说,这种主张是不合时宜的,但它却使参加者更加专注于艺术技巧的磨练,后来的文学史表明,这个最初的翻译训练班后来实际上成了苏联文学大家的“колыбель摇篮”。霍夫曼树
 
《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通过的《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对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作了简单粗暴的批评和否定。造成的后果是:文艺界的高压政策,“个人崇拜”甚嚣尘上,催生出“无冲突论”。作家们不敢揭露现实问题,而一些粉饰太平的作品应运耳生,书
中没有社会矛盾,人物则是公式化、概念化。明显的例子便是Семён Бабаевский(1909-)“Кавалер золотой звезды”、“Свет над земле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社会主义文艺似乎只能表现先进与落后,甚至“好与更好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于是作品粉饰现实,文艺脱离现实,处于停滞和半僵化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斯大林逝世以前,即一九五三年。
 
Оттепе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解冻文学。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斯大林的逝世,带来了苏联社会政治的巨变,同时也标志着俄罗斯当代苏联文学的开始。取消“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相继开始。 奥维奇金的一组农村特及其一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官僚主义作品构成“奥维奇金派”,别誉为苏联文学新阶段的“第一批春燕”,然而,作为“解冻文学”真正源起的是Эренбург(1891-1967)的小说“Оттепель”。小说揭露社会矛盾,暴露阴暗面适时地提出了紧迫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加关心人,尤其是关心知识分子,应该发扬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应该尊重艺术创作的自由,以及允许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暴露阴暗面等等。继《解冻》之后,五十
年代中期有一批从各个方面暴露社会问题的作品问世,如Дудинцев的“Не хлебом единым”则反映有作为人受压受气,官僚主义积习严重的社会风气不正这一现实;Николаева的“Битва в пути”在文学界首次点名批评“个人崇拜”,由此反映改革受阻。如Гранин的“Собственные мнения”和Яшин的“Рычаги” 。直至六十年代初,这种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竟一直发展到全盘否定苏联社会。突出的有Солженицын的中篇小说“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ича”(1961)。一九五七年发动对“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和Пастернак本人的全民性批判。
 
Громкая поэзия
在“解冻”的社会和思想大背景下,五十年代中期,一批年轻诗人登上文坛,以新的声音,新的情感引人注目。他们自称为苏共“二十大的产儿”,“受个人崇拜影响最少”。他们走上广场街头,走上露天舞台,对折喇叭筒高声朗诵自己的诗作,大声疾呼表达自己对敏感的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些诗人被称为“大声疾呼派”(“响派”,“高声派”,“舞台派”等)(Громкая поэзия, Эстрада),其代表人物有Е.Евтушенко(1933), Андрей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1933), Р登记表格
оберт 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1932) 等等。“大声疾呼派”到后来日渐流于口号,空洞,言之无物,而逐渐萎顿。
 
Тихая поэзия
“静派”、“轻派”、“悄声细语派”(Тихая поэзия)。这派人用纤细的诗句表露内心的感受,让人们在聆听和阅读中,去欣赏品位其诗意。代表诗人:Соколов, Рубцов, Жигулин, Матвеева等。但因其过于琐细且无病呻吟而终不成气候。
 
Окопная правда
“战壕真实派”(окопная правда): “писатели –фронтовики”他们都是中学刚毕业就走上前线,青年时代经历过卫国战争,结束战争后开始写作的一代新人。著名的有Бакланов,Бондарев,Быков,他们大都以自己在前线的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强调要写出前
线“战壕里的真实”,不但战斗的细节逼真,而且写出普通士兵或下级军官在战斗中的心理和感受,即像“士兵目击的那样描写战争”。一般描写的地域也不大,不注重反映战争的全局,而着力写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或进行殊死战斗的一条壕沟,一个高地,一片滩头阵地,即“一寸土”的惨烈情景。后被评论界称为“战壕真实派”。
 
Три волны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эмигранции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十月革命之后和国内战争期间。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三次浪潮:20世纪70-90年代。
“第一浪潮”的生成与1917年十月革命密切相关。十月革命后,大量俄国知识分子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祖国。代表为布宁、库普林等。他们落脚在巴黎、布拉格等地,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在流亡的状态中坚持对文学的忠诚,在俄罗斯之外保存和继承俄罗斯文学的传统。这一时期创作的最主要的主题:革命与国内战争,祖国俄罗斯。
“第二浪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沦陷区的一些俄罗斯人逃到非交战国,战后又
有一些人从德国战俘营直接去了西方,其中一些人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们大都对战前的苏联现实特别是30年代的大清洗有着深刻而沉痛的印象。战争使他们获得了脱离这种环境,并从一个新的视角反观这种现实的可能性。这一代侨民作家的创作成就远低于第一代侨民作家。不过他们却比后者更了解国内新近的真实情况,在新的创作素材的占有上具有一定优势。“第二浪潮”的兴起,给侨民文学注入了新鲜的细流,拓宽了它的表现领域,并架设起连接“第一浪潮”和“第三浪潮”的桥梁。
高校论坛
“第三浪潮”形成于20世纪后半期。60-70年代,解冻之后又复出现的政治控制政策,再加上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使许多作家感到压抑而流亡,官方也驱逐了一些持不同政见的作家。代表为布罗茨基等,其文学成就也超过第二浪潮。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再度发生变化,这一代侨民作家的旧作陆续回归祖国,新作也有了在国内发表的可能性,于是,“第三浪潮”也开始走向平息。
20世纪俄国侨民文学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5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中就有3位是流亡作家。且侨民文学把俄国文学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力。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спор между двумя журналами
六十年代,就粉饰现实与所谓的揭露社会阴暗面而爆发了《十月》《与《新时代》杂志之争,甚是热闹。《新时代》指责《十月》粉饰现实,《十月》指责《新时代》为社会抹黑。七十年代初,为稳定形势,中央出台一些政策,对两种极端各打五十五十大板,而暂时平息。
 
Теория Раскольникова
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论。拉斯科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论把人分为两类:“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不平凡的人能发表新的见解,推进这个世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甚至杀人犯罪;普通的人平庸、保守,只是芸芸众生,繁殖同类的材料,充当不平凡的人的工具。主人公企图通过他的理论概括出生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准则。实际上他的理论首先是为他争取生存权利、摆脱贫困屈辱的处境服务的。作者对此理论所持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他以巨大的艺术力量
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理论的产生极主人公犯罪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又企图使人相信理论和犯罪是他脱离生活,离索居,苦思冥想,只相信理性的力量,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的结果。作者在作品中揭露了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论的灭绝人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将无视任何传统和社会准则,为所欲为,在道德和精神上彻底堕落,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最终它将导致弱肉强食,使多数人受奴役。三边测量法
 
Серебряный век
“白银时代”(Серебряный век)“白银时代”的概念:经研究考证,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流亡海外的俄罗斯文人奥楚普。一九三三年他在巴黎的《数目》杂志上发表题为《白银时代》的文章,第一次运用这种概念。他提出的“白银时代”这一概念,是针对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言的,奥楚普的妻子也曾证实:“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和衰落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后来有些研究者把“白银时代”概念扩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整个文学领域,再后来有些文学理论家又把“白银时代”这个概念扩展到文学时代、艺术时代,甚至文化时代的范畴。据俄罗斯文学
史家的分期,“白银时代”大约从一八九零年到一九一七年。
 
Толстовщина
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天眼第三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3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6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社会   作家   俄罗斯   艺术   侨民   苏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