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绪论
1. 内环境  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  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6. 生理学 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的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7. 体液调节 机体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生理功能。
8. 自身调节 机体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调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助产学1. 液态镶嵌模型 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费大为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  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 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 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 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 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 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 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 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 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教师幸福感调查
13. 量子式释放 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  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  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  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综合自动化17.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18. 入胞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吸附、吞入或排出某种颗粒),使大分子物质(蛋白、脂肪等)及异物进入细胞内,称为入胞作用·,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19.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外界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0.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21. 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22. 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23. 超射超射(Overshoot)指在除极时相中,由于Na+的内流膜内的负电位降低并超过零电位而形成膜内的正电位,这一现象称为超射。
24.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血液
1. 等渗溶液 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NaCl溶液。
2.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 红细胞沉降率(ESR 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的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可反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由肾脏产生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可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5. 生理性止血 jy银行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的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 红细胞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其大小可以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反映
7. 血液凝固 指血液由流动的溶液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它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8.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成分有很大的不同。
9. 交叉配血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血液循环
1. 心动周期 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60/心率(S
2.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3. 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的比较。
4.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5.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人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0%
6. 等容收缩期 指心室开始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超过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的期间。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
7. 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 曲线) 将相对应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作横坐标与搏出量(或搏功)作纵坐标所绘制成的曲线。它反映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8.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其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即心脏的健康程度。
9. 异长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10. 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去极开始到3期复极至-60mV 的这一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取决于Na+通道(快反应细胞)Ca2+通道(慢反应细胞)复活的快慢。
11. 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缓慢,使兴奋在该区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房室延搁。房室延搁的存在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同时收缩的
现象。等长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对搏出量有强大的调节能力。
12. 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代偿间歇的产生是由于窦房结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引起一次兴奋和收缩脱失
13. 心肌收缩能力 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凡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各环节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14. 自律性 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兴奋的特性称自律性。自律性的高低可用自动发生兴奋的频率来衡量。
15. 心电图 指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综合电变化曲线。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16. 血流量 也称容积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17. 动脉血压 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强。一般以mmHg作为单位。
18. 收缩压(SP)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120 mmHg
19. 舒张压(DP)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6090 mmHg
20.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21. 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2. 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微循环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
24. 有效滤过压 指滤过与重吸收力量之差。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5. 心血管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26. 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内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增多,其反射效应是心率减慢,每博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动脉血压下降。反之亦然
27.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如果让心室停止射血,心血管官腔各处的压力都趋于相等,此时血管内的压力仍然比大气压高0.93KPa左右。
呼吸
1. 肺通气 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 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3.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等于肺内压肺回缩力,一般为负压。
4. 肺顺应性 指外力作用下肺扩张的难易程度,为肺弹性阻力的倒数,可用肺容积变化(V)/跨肺压变化(P)表示。
5. 比顺应性 指单位肺容量下的顺应性,有利于消除不同个体间肺容量差异的影响。
6. 潮气量 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为500ml
7. 功能余气量 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等于补呼气量+余气量。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O2CO2分压的过度变化。
8. 肺活量 scarlett蕙珈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9. 用力呼气量 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表示,正常第1秒末为80%。
10. 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11. 肺泡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3:2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6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收缩   兴奋   称为   刺激   电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