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_潘璐

第26卷第2期
2009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26 N o.2Jun.,2009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潘 璐 叶敬忠
[摘 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
南通虹桥医院
量。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
栖0,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这一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当前针对
农村留守儿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的概念界
定与数量规模、针对留守儿童的多学科研究以及问题的现实性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
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留守儿童;概念与规模;多学科研究
[收稿日期] 2009-02-25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NCET-06-0118)的支持。
[作者简介] 潘 璐,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193。
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1],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0,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体。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反而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并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诸多学者的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从中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展示国内外学者在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数量规模和多学科研究方面的观点与结论,并从各个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
对之策。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为不同体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参考。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一)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 -SSC)的研究指出,大约有100万斯里兰卡儿童留守在家中。在菲律宾,估计有880万~900万的儿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在摩尔多瓦,一项研究估计0~14岁的儿童中有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了家中,有514%被父母双方留在了家中。2002年,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原籍国家。
杨淑爱(Brenda S.  A.Yeoh)和林翠凤(Theodora Lam)指出,在孟加拉,18%~40%的农村家庭
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Kuhn)(2006)利用1996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
孟加拉5~14岁的5930名儿童中有91%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另有2%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在蒙古,964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1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¹。
(二)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
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罗国芬等[2]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从历史上来看,首先,一些特殊的人口流动,如商人、文人、囚犯、官员等流动性较强的体的家庭中会产生留守人口;其次,一般性的人口流动也会产生留守儿童,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走西口、闯关东等就伴随着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这些人口迁移与流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流动者往往首先单人迁移以减少整个家庭的风险成本。我国历史上海外人口的迁移,如华人劳工、非法移民以及留学生的国际人口的迁移也以单身迁移为主,这些都容易形成家庭内部的亲子分离[2]。
(三)现阶段留守儿童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让这一历史性现象备受关注,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
11受社会发展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3]。
21受家庭环境影响
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4]
,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5]。31受政策体制影响
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入学费用高、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4,6]。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41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
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7]。
51体存在的持久性
a356铝合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7]。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体存在的持久性。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数量规模
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进行着多角度的研究与报道,然而/留守儿童0作为一#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¹以上转引自L iem Nguyen,M ika T oyota &Brenda Y eo h,Rep or t on I mp acts of Migr ation and the L ef t -behind in
A sia ,Inter national Workshop co -org anised by Asian M 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 -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 ietnam 2005.http:M ww /Events/2005/T he -Impact -of -M ig ration/Report -Impacts -of -M igration -and -the -L eft-Behind -in -Asia.pdf
个学术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根据不同概念界定进行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甚至在数字推算上存在很大出入。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0、/留守孩子0、/留守学生0、/留守少年0、/
农村留守子女0、/空巢儿童0、/留守儿童0等称呼。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8]。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9]。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6],等等。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来进行的。
11父母外出
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求已经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0
la-15[6,8-12]。
21父母外出时间多数文章中对父母外出时间未加限制,仅以/长期在外务工0笼统带过。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便于研究的可操作化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进行了划分,如吕绍清以每年在外半年以上加以限定
[13-14],叶敬忠对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研究中限定为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15]。31儿童现居地
儿童现居地是其/留守0状态的一个体现,目前的概念中多以/留在户籍所在地0、/留在家乡0来限定[10-11,16]。
41儿童年龄
已有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使用差别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龄划分包括段成荣、周福林研究中所指的/14周岁及以下0[11],邹先云所指的/不满16岁0[17],叶敬忠所指的/18岁以下0[15]。而一些教育领域的研究则多以/学龄0代替/年龄0,如丁杰、吴霓研究中所指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0(6~16岁)[6]。
目前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0)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1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
除概念界定的差异之外,留守儿童数量规模的统计测算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统计口径,一些较为权威的调研报告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有关座谈会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国家城调总队、河南省城调队根据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5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概率测算出全国约有1000万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19]
(2)由李庆丰、孙宏艳、徐文新撰写的5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第四辑)/留守儿童0发展状况专题6指出,目前约有7918万18岁以下未成年留守儿童[19]。
(3)段成荣、周福林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为依据测算,2000年农村留守儿童为1981124万[1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5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6估计,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已经达到4300万,其中2300万是留守儿童[20];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华家庭研究会举行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0也披露,我国目前有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21]。此外,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所披露的数字也各不相同。5中国青年报62004年10月25日5留守#7#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6一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5光明日报62004年11月4日5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0关爱工程6一文中提到,1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5新京报62005年8月24日报道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8]。虽然数目出入较大,但留守儿童
体规模的庞大却是学者们所公认的,目前官方机构的文件和发言中引用的数字多是2000万。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也相应带有区域性特征。张世平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比例达到了20%左右[22]。段成荣、周福林指出,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512%
[11]。一些媒体报道更进一步指出,在2000万留守儿童中,安徽省约有600万,湖南省约有160万,江西农村
则约有1/5的儿童是留守儿童[23]。三、留守儿童的多学科研究
较早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大多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新闻记者,其后是来自学界的关注,他们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审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8]。针对同一个人口体,不同的学科领域所进行的研究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研究
幸福交响曲
人口学研究侧重于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生活形态、居住类型等人口学特征。在已有研究中,段成荣、周福林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其研究指出:(1)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经形成一个需要
予以高度重视的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缺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5)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在校率很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急剧下降[11]。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人口学研究中讨论的重点。李庆丰把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24]。段成荣、周福林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有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11]。曹加平把留守儿童分为4种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他亲属监护抚养;(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没有监护人[12]。
吕绍清把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他指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具体表现为监护弱化、监护动荡、/逆向监护0和/动态留守0等特征[25]。周全德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呈现结构性特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发生率较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双双外出将孩子带出的可能性较大[7]。叶敬忠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15]。刘允明的调查指出,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中超过八成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26]。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研究
教育学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
#8#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1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侧重儿童的道德情操、品德养成等。学者普遍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之后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27]。许立华、林宏认为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3,28]。蒋平、阳德华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尤其重要的影响,监护人意识的淡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青春期性知识的传授[29]。
(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
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0,/拜金主义0等错误思想[27-28,30]。范方、桑标指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31]。
21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
吕绍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25];叶敬忠也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是少数留守儿童由
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习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15]。
曹春华指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3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动机的变化。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倍感孤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2)学习过程监督的变化。父母亲自监督与否、监护人的监护到位与否,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带来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3)学习环境的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使留守儿童学习条件变好,但劳动负担的增加又使他们的学习时间变少[32]。
3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迟希新指出,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33]。于慎鸿、庄美芳等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整体出发探讨了其教育问题的成因:在家庭方面,亲子教育不足,隔代监护对教育力不从心,单亲教育负担重,而亲友等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更是形同虚设;在学校方面,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在社会方面,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较差,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34-35]。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研究
topsis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在方法上以量表测量为主,其研究内容既涉及了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状况,又考虑了留守儿童体中存在的差异性。
11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王玉琼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36];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7];李#9#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3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50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儿童   留守   农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