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为学篇

《近思录》为学篇
家园通信息平台《近思录》道体篇
《近思录》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
中国工业经济为学篇
-1-
周敦颐《通书·志学》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已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成为贤人。
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伊尹,颜回,是大贤人呀,伊尹耻于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位置,他就感到象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同一过错不会犯第二次,他的心长时间不离开仁德。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把伊尹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也象颜回那样地学习,若超过他们则成为圣人,赶上了他们就成了贤人,即使赶不上也能得到美名。
-2-
周敦颐《通书·陋》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圣人的学说从耳朵里听进去,记在心里,蕴含于自身能成为德行,实行起来则成为事业。
彼以文辞而己者,陋矣。
那些只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陋了。
-3-
《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有人问:孔子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颜回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
若说那《诗》、《书》、《易》、《礼》、《乐》、《春秋》,三千弟子不是没有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颜回他所独自喜好的又是什么学问呢?
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
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境地的学问啊。又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
曰:然。
回答说:是的。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天地间储存着精气,禀赋于五行之秀气而生的是人。
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人的天性是真而静的,当未表现为情感时,本性中具备了仁、义、礼、智、信所有的善性。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
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感动了人的内心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
内心感动,七情也就产生了,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情感达到炽烈的地步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破坏了。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所以明智的人约束自己的情感使之合于中,以正其心,以养其性。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愚昧的人却不懂得要约束它,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走向邪僻,束缚了本性而使之丧失。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但为学的方法,一定要作到内心明白,知道进取的方向,然后努力实行以求到达目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自明而诚呀。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坚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守持得就牢固。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也一定牢记,颠沛流离中也不会忘记,出入进退,言谈缄默,都刻刻不忘。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
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使自己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
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到了自己的举止容仪,以及人世应酬全部符合礼的要求,那么邪僻之心也就无处产生。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所以颜回要实践的,就称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称赞颜回,则说他“学到了一种善行,就谨慎地奉持着放到自己心上而不让它丢失。”
又曰:“不迁怒,不贰过。”
又说他“不把怒气迁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有了不好的行为没有认识不到的,认识到了没有再去做的。”
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压电陶瓷片
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善于学习的方法。
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但是圣人则是无须思虑自然明白,不用努力自然从容中道。
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
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才能有所收获,一定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到适中。
其与圣人相去一息。
他离成为圣人还有一息之差。
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他所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是只能谨守神人之道,还没有到化的地步。
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以他的好学之心,让他多活几年,则不日就会达到化境了。
后入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后人不明白,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做到的,于是便丧失了为学之道。
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人们的学习不是求得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是去读些他人的东西,认为博闻强记、巧文丽辞是学问之工,把言辞修饰得繁富华丽,这种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日的学问,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不可同日而语。
-4-
《二程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张载问程颢说:要定性又做不到内心不动,因为内心仍然受着外物的影响,怎么办呢?
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
会计研究
程颢回答说:所谓定性,心动也定,心静也定。
无将迎,无内外。
不摄受外物入心,也没有内心与外物的分别。雏鹰网
中华粉末冶金网苟认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
如果把外物作为外,牵引着你的内心跟随着外物,这是把你的心分成了内和外。
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
如果认为你的心会随物在外,那么当它应物在外时,什么是在内的呢?
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这是有意于拒绝外物的诱惑,却不知道心性本来并不分内外。
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云定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3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圣人   成为   没有   外物   内心   学习   先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