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特殊的行文习惯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特殊的行文习惯
(一)用词委婉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很多顾忌。因此,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如不熟悉这些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汉书·萧望之传》就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汉元帝时,当上中书令要职的宦官弘恭和石显,诬告元帝的师傅萧望之、周堪等。要求“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刘奭刚即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的委婉语。以为只是让掌传达的人把他们喊到司法官那里去问问。就批准了弘恭、石显的报告。于是造成误会,把自己所尊敬的师傅关进了监狱。
这一类说法,由来已久。西汉初期,贾谊在他的《陈政事疏》里就曾作过介绍。他说:古时候,高级官员有贪污行为的,不说不廉洁,而说“簠簋(音辅轨)不饰”,字面意思是“盛祭品的筐子不修饰”;有腐化行为的,不说污秽,而要说“帷薄不修”,字面意思是“屋里的帘帷不整治”;软弱无能、不堪任事的,不说软弱无能,而要说“下官不职”,字面意思是“下属官吏不称职”。这样一种说委婉语的社会风气,也必然在古人文章中得到反映。试举数例如下:
聂鲁达
造船生产设计
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宫车晏驾”的字面意思是说帝王坐的车子迟出,而实际上是说帝王(这里指秦昭王)的死;“捐馆舍”即“捐弃居住的馆舍”,在这里是称对方(秦相范雎)的死;而“填沟壑”则是王稽谦称自己的死。
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安书》
男生女生金版投稿“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的被处斩。“仆”是奴仆,这里却是谦称自己。“左右”表面上是指对方左右的人,实则是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只能跟对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
“采薪”即砍柴,是所谓贱者之事,贱者病,则有不能砍柴的忧虑。因此,用“采薪之忧”谦称自己有病。
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
——《汉书·卫青传》
“待罪”是等待处罪的意思,但实际上指任职。“待罪行间”是谦称自己在军中担任指挥官。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寡君”本义是寡德之君,这里是谦称本国君主。“敝邑”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辱于敝邑”,实指对方(齐孝公)对本国(鲁国)的侵犯。“执事”本是供役使的人,这里却是敬称对方。这段话属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古人更讲究辞令的委婉得体,但在今人看来却未免晦涩难懂。如:“不腆敝赋,以犒从者。”(《左传·成公二年》)表面上是说:“用我们不丰厚
的兵赋,慰劳您的随从”,实际意思却是“我们军队跟你们军队作战。”
古人这种用词委婉的习惯,往往使得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实际思想存在一段距离。阅读时必须细心领会,逐步熟悉。
(二)援用故实
援用古事来证实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古人行文的常用手法。正如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的“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1]。援用古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不仅由于“征于旧则易为信,举彼所知则易为从”[2],而且还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含蓄有味。因而,在先秦散文中就很常见。如:
故偃王行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耦合系数
邮政专营——《韩非子·五蠹》异常睡眠
这里援引两件古事,说明仁义辩智无益于国。这两件古事的具体经过,在文章前面都作了完整的叙述。阅读时不须要翻查古籍,就可以理解。这是先秦散文用事的一个特点。在汉
人的文章中,为了使文字精炼,引用古事则多半不作完整的叙述,只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如: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这里引用古书记载的两件事:殷贤臣比干忠谏纣王而被剖心,伍子胥忠于吴王夫差而被赐死,尸体也被装入皮袋(鸱夷),投入江中。用这两件事说明“忠无不报,信不见疑”是“虚语”。在文章中,两件古事只用八个字表示。因而,只有熟悉这些故实,才能透彻理解文意。但仍与先秦时期一样,属于明用故实。
魏晋以后,文人用典达到高峰,形成“捃拾细事,争疏僻典。以一事不知为耻,以字有来历为高”[3]的风气。写文章援用古事的目的,往往由“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4],转为用来使文章委婉、典雅、富丽。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始于魏晋、盛于齐梁的骈体文。如: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庾信《哀江南赋序》
这里四句话,每句都引用了一个典故。第一句,出自《列女传》,陶答子妻讥刺丈夫不修名节,说了一个南山豹为不使雾雨湿坏毛,而宁愿七日不下山食的故事。第二句,出自《左传》,申包胥哭秦庭,乞师救楚。第三句,用战国时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的故实。第四句,反用伯夷叔齐在周灭殷后,不食周粟而饿死的故实。从字面上看,这几句是说:怕南山的雾雨湿坏了毛,又很快踏上秦庭;齐康公避于海滨,让位给田和,我于是又吃了周粟。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本想保持名节,没想到又出使西魏;西魏亡于北周,我又惭愧地做了北周的臣子。本意不明说,完全用典故来表达思想。跟先秦两汉古文用典有明显不同。要理解这些典故,不仅要熟悉这些古事,还要细心领会作者的用意。同一个典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如上面所举的用“遂餐周粟”来反衬自己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保持名节的惭愧心情,就是反用故事。又如《哀江南赋序》后面有这样几句:“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第一句,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曾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第二句由《庄子·人间世》篇名而来。第三、四句则用东汉冯异事。冯异在每次战后论功时,谦逊地独坐树下,被称为“大树将军”。但在这篇文章中,只借用其中一部分字面上的意义。第一句借“日暮”表年已将老。第三、四句,借“将军”指自己,并不是说自己像冯异那样谦逊。而“大树飘零”又只是用来比喻部下的溃散。
有时甚至把故实缩减成两个字,用来代替自己所要说的意思。如:
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133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意思   古事   对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