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最大的不同课文

crt苏格拉底和孔子最大的不同课文
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屹立于中西方思想巅峰的圣贤,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都拥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本文从两位巨人的生活背景、教育思想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称赞教学设计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中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却为后人熟知并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从两者的生活背景、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试图探讨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启示。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活背景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479年,一个制度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西周实施的学在官府制度开始瓦解,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于世,遂有民间诸子百家兴起,这就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由于雅典在希波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因而战后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这一同盟的建立使希腊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雅典进入了黄金时期,苏格拉底就是在这样的黄金时期长大的。同时,伯利克里的统治更是使得雅典走向一个极盛的时期,民主制度进一步优化,可是民主制度达到顶点之后就会走向衰落。可以说,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民主制由盛到衰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氛围为苏格拉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通过对两人生活背景的介绍发现他们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战争频繁,文化氛围活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孔子跟苏格拉底创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的对比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内容的对比
根据《论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道德、政事、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而施行的,所以德育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其次,“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提出了“德即知识”的命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方面,尤其看重对人的道德教育,都力图去构建一个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
德体系,只不过,苏氏重视“知识”,孔子重视“仁”。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各个弟子的性格、志趣各有差别,孔子创造性的发明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通过谈论志向了解弟子的志趣。第二,启发式教学。孔子是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表达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勉强教下去。第三,循循善诱。孔子积极引导弟子潜心向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格拉底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
海城黑社会
所以,如果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他们在教学的时候都会坚持启发式教学,或许,对于某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会产生共鸣,一起探讨如何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对象的对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教学对象无一定对象,青年、老人、有钱人、穷人、手艺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而且他主动与人交谈,他的教学也没有固定地点。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与孔子相比,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可教也,而且苏格拉底从来不收取学费,可见苏格拉底的教学无类更加彻底。
(四)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目的的对比
pgr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是,两位圣贤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注重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苏格拉底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认识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并认为最高幸福本身在于认识。他常教育别人“认识你自己”,通过认识,人可以回真正的自我且可以增长才干。他认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更好的认识这个国家的体制和社会,认识雅典的城邦民主制,热爱智慧。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矢井田瞳三、小结
东西方历史上这两位思想大家,在教育思想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位都是在
历史上站到思想界巅峰的人物,研究他们内的一系列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依据国家、社会的要求设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坚持“有教无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4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94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苏格拉底   学生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