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导演必须知道的电影特效历史!

⼲货导演必须知道的电影特效历史!来源:影视⼯业⽹
电影特效是个庞杂的⼯程,能够实现最绚烂复杂的“梦境”。这光影魔术的背后有怎样的秘密?通过本⽂我们先来解绿幕——这种电影障眼法——的前世今⽣,了解特效技术的⼀些基本原理。
魔术师的⼿法
说到电影特效的话题,就不得不提及19世纪末的早期特效艺术导演乔治·梅⾥爱。这位世界级的电影艺术家⽤尽⼀⽣的时间为电影特效艺术做出了巨⼤的贡献,并被誉为电影史上的“魔幻⼤师”。1898年,在他的电影《多头⼈》中,梅⾥爱通过遮罩和多次曝光技术(在⼀幅胶⽚上拍摄多个影像)为观众们展现了⼀场“魔术秀”。
梅⾥爱把⼀块涂有⿊⾊颜料的玻璃板作为遮罩,⽤它挡住镜头的⼀部分,使得胶⽚的⼀部分不会感光。拍摄完成后,梅⾥爱会倒回到同⼀副胶⽚,再⽤遮罩挡住镜头的另⼀部分,再次进⾏拍摄。像这样,两次或多次曝光后,不同的画⾯会显现在同⼀副胶⽚上。这种⼿法被后⼈视为绿幕合成技术的原始雏形。
导演埃德温·S·波特在1903年的电影《⽕车⼤劫案》中再次使⽤了这种遮罩技术,不过,这次不只是⽤来做“魔术秀”了,⽽是利⽤其呈现更为逼真的宏⼤场景。电影中车站办公室窗外⾏驶过的⽕车,还有邮车车窗外飞掠⽽过的风景,都采⽤了遮罩和多次曝光技术。
20世纪的前20年内,特效技术逐渐普及和完善,利⽤遮罩技术模拟出的场景⼏乎可以以假乱真。后来⼜衍⽣出玻璃遮罩绘景技术,这项技术是将⼀块画有场景的玻璃板放置于摄影⽬标和摄像机之间,类似于滤镜,借此营造出置⾝真实场景的观感。这项技术被导演诺曼·道恩⼤量运⽤于电影拍摄中,在没有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令⼈叹为观⽌的场⾯。玻璃遮罩绘景技术盛⾏于整个好莱坞“黄⾦时代”(1929-1959),并且沿⽤⾄今。
玻璃遮罩技术的使⽤⽰例(左起:三⼗五毫⽶单帧投影机,半透明投影屏,傀儡道具表演台,玻璃遮罩,摄像机)
“⿊幕”技术
不过,早期的遮罩绘景技术依然存在局限。为了取得良好的画⾯合成效果,要求动态的拍摄⽬标不能碰到遮罩边缘,以免出现明显的穿帮。然⽽,遮罩绘景⼜常常被应⽤在活动场⾯中,如此⼀来,很难保证特效合成不出纰漏。
动态遮罩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局限。这项技术在1918年由弗兰克·威廉申请了专利,因此也被称为“威廉遮罩法”,并在1927年F·W·穆尔瑙的电影《⽇出》中被⾸次使⽤。
动态遮罩技术的运⽤分为两个阶段。第⼀阶段是前景拍摄,即拍摄演员表演部分,在摄影棚⾥的纯⿊背景板前拍摄。这时,摄影机中的负⽚只对前景中的⼈和物感光,对背景不感光。
第⼆阶段是背景拍摄,即拍摄环境部分。将活动遮罩和前景拍摄中得到的底⽚同时装进合成摄影机中,遮罩上的轮廓剪影会遮挡住底⽚上已感光的前景,环境影像会通过遮罩中的透明部分使胶⽚感光,填补第⼀次拍摄时未感光部分。
由于活动遮罩和前景中动态的拍摄⽬标在⼏何尺⼨和运动相位上完全⼀致,就能保证合成的画⾯不受活动限制了。
蓝幕技术
当然,“威廉遮罩法”仍然有其弊端,⽐如,所有拍摄⽬标的阴影会在动态遮罩中消失。由radon变换
寻求自我
C.DodgeDunning于1925年发明的“邓宁蓝幕技术”孕育⽽⽣。这项技术利⽤了彩⾊照明设备,使背景呈现蓝⾊,⽽前景呈现黄⾊,再通过渲染和滤镜等处理,将前景与背景分离,进⽽形成动态遮罩。通过这种处理⽅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标的阴影。1933年的电影《⾦刚》中可以看到这项技术的⾸次应⽤。hdcopy
不过邓宁蓝幕技术只能在⿊⽩影⽚上起作⽤,彩⾊电影对于特效提出了更⾼的要求,促使创新仍在继续。1940年,特效⼤师拉⾥·巴特勒的电影《巴格达⼤盗》实现了电影特效发展史上的⼜⼀次飞跃。
巴特勒在蓝幕前进⾏前景的拍摄。之所以选⽤蓝幕,是因为蓝⾊与⼈的肤⾊反差最⼤,⽽且蓝⾊的像
素颗粒最⼩。将蓝⾊从三⾊印染的底⽚中分离出来,巴特勒就得到类似于威廉遮罩法中的剪影遮罩。然后,利⽤可以将多条胶⽚合成⼀条胶⽚的光学印⽚机,将之前分开拍摄的前景和背景进⾏合成。
这项蓝幕技术为劳伦斯·巴特勒摘得了1940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但它当时还不是⾮常成熟。⾸先,⼯序繁琐,耗时很长,还要经历复杂的光学打印过程;其次,⼀些没有抠⼲净的蓝⾊背景会在镜头中出现;最后,还有⼀些细节上的问题,⽐如头发的纹理、缕缕烟丝、模糊或动态画⾯等都⽆法实现百分百的精准抠像。不过,这种局限并未影响蓝幕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尽管之后也有“黄幕”技术的出现,但蓝幕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数字绿幕合成技术的崛起。
“黄幕”技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50年,影视特效⾏业中⼤佬之⼀PetroVlahos开发了钠光灯遮罩技术,⼜称为“黄幕”技术,这是颇为颠覆的开拓性创举。
黄幕技术会让包含演员在内的前景处于正常打光环境中,⽽使⽤钠光灯(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街边看到的橘黄⾊路灯)对⽩⾊背景板照射强光。钠光灯发出的光线平均波长为589.3纳⽶,这种波长经过⼀种特殊滤镜的处理后,会被剥离到⿊⽩胶⽚上,轻松区隔出前景画⾯和动态遮罩。
降温系统钠光灯遮罩技术在五⼗年代中期得到⼴泛应⽤和发展,在六七⼗年代更是成就了很多经典电影。迪⼠
尼在1961年的电影《天⽣⼀对》和《飞天⽼爷车》中就⽤到了这项技术。⽽1964年的电影《欢乐满⼈间》更是充分发挥了钠光灯遮罩技术的优势,最终获得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数字绿幕技术的崛起
数字绿幕技术,⼜称为⾊度键抠像技术。在基础视频混合处理系统中,⾊键是颜⾊的数字化标识,相当于把所有颜⾊转化为视频信号,我们⽇常看到的天⽓预报动态效果就是⼀个典型的例⼦。
母亲的羽衣90年代开始,数字绿幕技术全⾯崛起。因为数字拍摄已经逐步取代了⽼式胶⽚摄影,⽽许多数字感光器材都对绿⾊更为敏感,所以在绿幕背景下拍摄将更⽅便制作活动遮罩。同时,由于蓝幕和天空颜⾊相近,在涉及到户外场景的拍摄时,绿幕能避免蓝幕带来的抠像不完整等⿇烦。并且,绿⾊服装也不像蓝⾊服装那样常见。正如当年乔治·梅⾥爱和诺曼·道恩所期待的⼀样,绿幕技术能够精准地剥离出前景和背景。数字绿幕技术还⼤⼤压缩了特效制作的时间。因此,电影特效师们如今都更加偏爱使⽤绿幕技术。
缅怀过去的观众会感慨,如果电影过分依赖于电脑合成特效,就会失去原有的本真。但是,电影特效师为电影⼯业带来的进步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特效技术实现了许多导演天马⾏空的想象。从埃德温·S·波特的⽕车进站,到现代的超级英雄动作场⾯,电影特效在⼈们的质疑中不断成长。电影特效师们不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点⼀点靠近⾃⼰的梦想,也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体验“梦想成真”的感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遮罩   拍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