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法渐行渐隐的艺术_图文

民间戏法渐行渐隐的艺术
在我国,魔术被称作“幻术”、“眩术”,俗称“戏法”。直到一百多年前西洋魔术传入中国后,才改称魔术。然而西方魔术因其有着大舞台、大组合、特效的灯光和音响渲染出的魔幻效果,逐渐占据魔术界的主流,成为人们喜爱追逐的对象。相反,我国民间魔术的传统文化却因此受到冲击乃至遗忘。疯狂英语中学版
东博神相
中华民间戏法的传承发展之路该如何前行?魔术师胡金玲说:“首先需要我们自己站起来保护,从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开始。”
悠久的发展史
2013河南中招试题魔术的“魔”字,上边一个麻痹的“麻”字,下边一个捣鬼的“鬼”字。有人戏言,魔术就是只要你一麻痹,他就开始捣鬼了。还有人把魔术总结为四句话,即:“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
魔术在我国古代称“幻术”或“眩术”,魔术表演者叫“幻人”或“眩人”。幻术在我国起源很早,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幻术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过去的社会未予重视,幻术被列入“左道旁门之术”,所以这方面的资料十分
零碎。其正史记载首见于西汉,稗史中有关资料则可追溯到夏周。据载,远在公元前1562年夏朝的第17
帝履癸:“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专家认为,这说明当时已有正式的杂技、幻术演出。
魔术作为一种具体的节目表演,较正式的记载则最早出现在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表演的《鱼龙蔓延》就是魔术节目(一说是三国时期的《钓鱼》)。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分类,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我国最早的一个民间魔术团――云机社。
明、清时期,各种魔术戏法节目在民间街头巷尾流传开来,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到现在仍被人们所熟知,且均给后继魔术师以启发,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人们对魔术的认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之前所认为的宗教法力或神魔之术,变成了“黄金有假,戏法无真”。
清代以降,中国戏法艺术家开始踏足海外,国外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这便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发展。于是,我国魔术师们在保持自己魔术的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中国戏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国民间戏法,传统上常作为杂技的一部分,和杂技、防火墙
曲艺等结合在一起表演,它的素材多来源于生活,虽没有现代魔术恢弘的气势和魔幻的感觉,却蕴含着浓浓的民间文化。
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暨第五次全国魔术比赛中金奖获得者胡金玲提出,“如今的魔术是表演给现代人看的,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欣赏力,用现代化的手段包装魔术无可厚非。传承并不是一味的沿袭,它需要发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发展中该如何保护、体现出我们固有的文化因素?”
在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的魔术比赛中,胡金玲凭借《敦煌莲想》一举夺魁。《敦煌莲想》可谓是一个传统中创新的作品:它取材于敦煌壁画天女散花之情景,人物造型及服装既复古而又不乏青春的靓丽彩,整个魔术的动作编排融合了仙女从修炼到成仙的过程,每个动作细节均紧扣敦煌仙女这一主题。
古老的歌谣变花的魔术表演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胡金玲恰恰别出心裁地借用敦煌仙女这一场景作为魔术表演背景,使得这个作品具备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我的军校生活中国戏法以手法神奇见长的特点,在《敦煌莲想》中充分体现――五彩的莲花在魔术师十指及掌心之间转换自如,有小变大,有少变多,忽现数十朵莲花在魔术师手指间
相继绽开,忽又踪迹不见,可见魔术师手上的功夫极为微妙,无法言传。
中国传统戏法自成体系,是千百年来,艺人在街头巷尾,众人围观的情况下锤炼出来的。因此“四面能看”成为必然的要求,它最显著的长处就是手法隐蔽迅速,这无疑优于借助精密道具、隐蔽面朝后的西方魔术。但在如今的世界魔术舞台上,民间魔术似乎在渐行渐远。
究其原因,胡金玲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魔术师缺少技艺的创新。中国魔术师大都重视“求加法”,比如你能变出一个,那我就要变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但从根本上看,这些都只是量变而非质变。
此外,我国的民间戏法,如今依然处在靠师父言传身教的阶段,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案,没有正规的学习教材,全凭学习者自己留心揣摩,若仅一味沿承,缺少探索创新精神,便难有进一步的深入和重大的突破。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有些精华资源也在逐渐流失。
谈及这一点,胡金玲认为,民间魔术的这种传播的手段,其实就决定了它虽然神秘,但也易失传。想要把它传承下去,不是少数人靠一己之力、凭兴趣爱好就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土壤,要有固定的展示空间、有固定的市场,才有机会生存发展。
老天桥的坚持
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百戏杂陈的喧嚣之地,也是民间艺术的大舞台。各行当的民间艺人均聚集在这里表演,其中因身怀绝技和容行超特而出名的“天桥八大怪”更是家喻户晓。
民间魔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艺人的坚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舞台和观众,也就是要有市场。有了固定的场所表演,艺人们就有饭吃,民间魔术才可能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
虽然如今的天桥略显落寞,若想恢复曾经的热闹与繁荣,并非一己之力就能完成,但为了重现天桥旧貌,唤起人们对中国民俗技艺的原始记忆,胡金玲和她的文化艺术团队坚持创作了“城南旧事忆天桥”传统系列晚会,融汇了老北京天桥经典杂技绝活,包括各个时期“八大怪”的代表作品,如“赛活驴”、“掼跤”、“中幡”、“举刀拉弓”、“古彩戏法”等经典杂技魔术节目,并带有公益性质的在寻各种演出机会,为北京市民和四方来客带来最纯正的民俗文化享受。
如今,胡金玲的团队还在昌平区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定期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主要给孩子们讲解魔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孩子们能够接触魔术、体验魔术,培养他们对魔术的兴趣。“让孩子们接触魔术,其实就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魔术的影子,等他们长大后,十年后,或者更久,这些种子有多少能生根发芽我不清楚。但是有了这些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百变魔方
标签:魔术   戏法   民间   魔术师   中国   表演   发展   敦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