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

 万方数据
第5期《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曹雪芹伟大,他的伟大不仅现在,即使是将来,也难于被人们全面认识。…顽石坠地,标志曹仓出世;黛玉进京暗臆着贾府被抄;贾雨村复出,比附雍正帝登基…@
也如王蒙所说:
《红楼梦>本身就可阻像生活一样成为某些作家进行再创作的素材,尽管成功的是这样少,但这种诱惑是永远不能消失的。……多么好的《红楼梦》啊,它会使那幺多人包括我一辈子有事做。o
“成功的是这样少”说得不准确,应该说“没有成功的,而且也永远不会有成功的”。
也如俞平伯所言:
我尝谓这部书(指(红楼梦)——引者注)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
以上诸论,余独高俞公。“越研究便越觉糊涂”,妙,一语道破天机——所渭研究《红楼梦>,不过是使作品更“糊涂”些罢了,因为小说正是为“糊涂”读者的。在某种程度上,研究“红学”是在续写<红楼梦),是“小说创作”之继续。这不正说明“红学”非学术吗?若以为从《红楼梦>中能够研究出正学来,除非重新定义“学”与“学术”。学术不会与小说混同,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雪芹布香饵,后人争食之!现在,直接、间接吃“红学”饭的车载斗量,还不断有新人加入到“胡适之先生之流”(鲁迅语)中来,然而绝无一人成功。因为只有做有“效益”与“意义”的事情才可能成功。效益与意义是人类做事情的两个要旨,缺一不可。考证或变相考证一部小说究竟有什么效益与意义呢?寻它千百度却寻不到。“红学家”所作所为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干第三人事。不是吗?就在中国深入研究、考证《红楼梦>主题,为贾宝玉的“反雍正精神”高唱赞歌之时,电视媒体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演电视剧<雍正王朝>,为其歌功颂德,“红学家”与电视人各自为饭碗而忙碌,对互相撞车无暇顾忌。不由得想象出这样的一种场面:一部分人负责往地上贴小广告,另一部分人负责清扫,各干各的,形成完美“配合”。双方都在“为稻粱谋”,从社会效益上看,这样的事不干也罢。我并不一概反对这种“撞车”(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反对的是给予干这个行当的人以过高评价,让做着一般事情的入洋洋得意到以为自己在做一种伟业。
郑州大学文学院
红学考证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考证学(即考据学)本用来研究古书(至少是数百年之前的书)的,一般采用以此书证彼书的方法,考察有破绽的地方,确定真伪。乾隆曾大力提倡考据学,鼓励优秀士大夫到这个领地耕耘,为的是转移学界视线,让士大夫注意力集中于鸡零狗碎,免得写出于朝廷不利的文字。清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本朝人不言本朝事!不言本朝事,可做的自然就剩下考证“前人事”了。最早的考据书可举钱大昕的<二十四史考异》、顾炎武的《日知录>。顾炎武有考据癖,每见古物必考之。由于顾炎武名大声响,在他带动下,中国的治学迅速朝考据学转向,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学问即考据,考据即学问”(此风至今未泯)。中国典籍有十四万种,汉字书写起来又易出错误,考其万一,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但是,古人终究不像今人这样惟利是图,虽然许多士大夫加入到考据行列,清朝考据书总计也不过百部,而我所收罗到的红学考据书(与长文)已逾三百种!看来说清朝最时兴考据已经有失偏颇了。
“红学家”不会不明白考证是怎么回事,所以近年“考据派”、“索引派”一直遭受“红学界”批评,“索引派”被讥讽为“笨伯猜谜,附会大家”。按照王国维的思路,研究分析<红楼梦)的内容、艺术风格与思想性,固然比考证、索引好,然而即使这样做,也不能谓之“红学”,更不该将其升格为“显学”。只要把小说当“学”对待,提笔必落言筌,想摆脱也难。因为凡“学”都是真实的,一部小说,无论怎样好,都是虚构的,不存在标准答案。
不是吗?“红学”正宗的研究绝大多数并不比考证派、索引派强多少,很难见到让人信服的论文。不是“
红学家”水平不够高,实在是因为路子不对。“索引派”、“考据学”不好听,可是离开“索引”、“考据”又实在无文章可做。所以,那些坚决反对索引、考据的人只好翻来覆去地论证(红楼梦>主题精神,颠来倒去地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不厌其烦地讨论曹雪芹的创作手法。重复来重复去,老调被传为滥调了。
冯其庸一向正说(红楼梦>,然而其说词亦经
 万方数据
112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03期
不住推敲,论点一捅即破,如“下一段话
<红楼梦,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综合和结晶,从(缸楼梦)的时代来说,这种书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艺术的继承,又是对它的飞跃扣发展。⑦
<红楼梦>中确实蕴含传统文化,但实在说不上“飞跃”和“发展”,如果中国的诗歌飞跃成《葬花词>,我宁愿希望唐诗宋词不再“发展”了,如果读书人不再读四书五经,而改读《西厢记>,我宁可不读书了,如果贾宝玉成为士大夫之楷模,我宁愿种地而不当文人了……说实在话,与唐诗宋词相比,《红楼梦》中的诗词充其量只能算是三流的(何况曹雪芹之诗并非纯粹创作,它借鉴了’古诗,尤其借鉴了
杜诗)。至于思想,《红楼梦》恰与儒家正统思想相反动,<红楼梦>中含有佛家、道家与一些新潮思想(如追求自由),就是难以到“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红楼梦>作者对中国传统思想基本采取否定态度,将经书讥讽为“劳什子”,怎么能说“《红楼梦)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综合和结晶”呢?!这一论断太离谱了。
准晶
还有这样一个论断:
<红楼梦)这部书.不仅是对雨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包括它的意识形态)的一个总批判,而且它还闪耀着新时代的一线曙光,它既是一曲行将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挽歌,也是一首必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晨曲。@
就算“封建社会”指的是秦始皇之后的大~统皇权社会,<红楼梦>又在何处对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总批判”?如前所述,作者确实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但作者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总批判”,“总批判”者的头衔应该戴在胡适头上,胡适有“总批判”的能力,曹雪芹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曹雪芹做了“总批判”,就没有必要让胡适来发动“文学革命”了。
周汝昌在许多问题上与冯其庸观点不一致,但在《红楼梦>代表中华文化传统上却高度一致:
每当与西方或外国访问者晤谈的时候,我总是对他们说:“如果要了解中半民族的文化特点特,最好
的——既最有趣味叉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去通读<缸楼梦)……《虹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夸来,鲍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其他民旗没有形成如此悠久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却都是儒家文化的叛逆,我读《红楼梦》,怎么也读不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如果改成以F表述还讲得通:渎《红楼梦》可以了解佛家文化与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红楼梦与人生”是“红学家”热衷的话题。有人分析作品之后总结出人生的三条道路:一条以贾雨村为代表(科举之路),一条以贾赦、贾珍、贾琏为代表(袭祖恩萌之路),还有一条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有人说是自由之路,有人说是游手好闲之路),多数“红学家”断定,只有第三条道路才是人生正途。读来令人绝倒,我宁愿当芸芸众生而不愿意作贾宝玉,因为我怎么也爱不起来这个专爱惹逗裙钗的人。被“红学家”看好的第三条路恰恰最要不得。第一条路有缺失,但那是正途。评家皆云贾宝玉是才子,读《红楼梦》却不知道贾宝玉才从何来,莫非厮守女子可以成才?贾宝玉反对八股固然含有“反叛精神”,然而做八股也强似成天与女人厮混。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他哪里知道,文不死谏,武不死战,他哪里能优哉游哉地吃女人胭脂?有人将贾宝玉与李贽、顾炎武、戴震同论,这是只知其表,未见其里。李贽、顾炎武、戴震皆反传统,这没有问题,但李贽、顾炎武、戴震皆立于传统之内反传统,他们一边读书、写文章一边反传统;贾宝玉则不读圣贤书,不写道德文章,徒反传统
而已。中国人若个个都是贾宝玉,文化传统早就断了香火,也就用不着反了。
凡歪说歪理必然愈演愈烈。焦大醉酒之后骂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博得许多“红学家”喝彩,以为焦大喊出了豪言壮语,殊不知这句“名言”现在已经成为黑道上盗贼的习惯用语,这个口号是盗贼行凶时的壮胆剂。这个帮助恶人做坏事的口号不知断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在“红学家”那里,这句话却每每得到称赞!
类似的“胡批”数不胜数,比如有人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句喜爱有加,捧为“向往理想世界”之绝唱,实际上这旬禅诗表达的是人生短促无常。佛家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o此诗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短促无常。葬花词也是表达此意,
 万方数据
第5期<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113
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向是评家喜欢议论的话题。张爱玲主张删掉后四十回,任其残缺,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日无光,百样无味”了。周汝昌同意此说,他把后四十回批评得一无是处。同是“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后四十回还可以。对于后四十回,喜欢的读,不喜欢的不读就是了,实在想不通有什么可讨论
的。说高鹗狗尾续貂的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狐尾”续一续“貂”呢?谅无此能。
对好作品评头论足是必要的,如若总是“假语村言”、“贾假甄真”那一套,久了,就令人生厌。
《红楼梦>已经评了一二百年,话差不多已说尽,继续评下去断难再出彩章。举两例前人点评,即可断定后“红学家”超过前人否。ocus
其一:
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质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其二
林颦卿者,外家寄食,茕茕孑身,同居潇湘馆内,花处姊妹丛中,宝龊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得其幽,香菱有其幽而不得其高,凤有其丽而不得其雅。询仙草为前身,芳所低首者也。o
笔力简括,蕴义怀文。读这样的如诗如画之妙论,我实在不忍心节外生枝地去言宝钗,论风,说宝琴,道香菱,不想以我之庸论覆盖前人之妙言。
近年社会上刮起一股旋风,肆意夸大《红楼梦>研究的作用,欲将“红学”升格为显学,让“红学”内涵越来越深,处延越来越广,纵无底线,横无际涯.茫茫荡荡,无所不容。甚至有权威将“红学”提升至“国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说甲骨学是研究上古历史的,敦煌学是研究中古历史的,“红学”是研究近代历史的,云云。真是越扯越远了。请问:《红楼梦>是历史书吗?“红学”研究中确实有时涉及历史,然而一旦涉及历史,必然远离作品从而脱去红。事实正如此,一位专家将《红楼梦》与《圣经>并列。还有一位专家将<红楼梦)与<周易)并提,说什么在汉语语言文化历史上,我认为有两本书是天书,一本是《周易》,~本是《红楼梦>。@将《红楼梦>与《周易》并提,与把体育与哲学归于同类有何差别?
红学确实很热,但那完全是人为造势的结果。《红楼学刊》1979年创办,一年四期,每期约25万字,至今已出一百多期,约有近3000万字的“研究成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单门“学科”研究成果之最,只知道这三千万字成果,不到一天就可以读完,因为重复的实在太多。
为什么形成“红学热”,是“红学家”热中的又一个话题,真是自爱得可以。一位“红学家”解释说:
“红学”为什幺热?热源在哪里?……就是因为(红楼梦)这部作品丰富、深邃、精妙,还带几分神秘。说得稍微复杂一点,也可以这样表逮,是因为这部小说作品的原创·|生,思想意蕴的多义性,成书过程的复杂性,文学思想的开放性。@
明明“红学热”是人为加温造成的,偏偏将其归于作品本身。有一本“红学专著”第一章标题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避难所”(胡邦伟《红楼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中国知识分子吃女人胭脂心灵就到避难所了?搞不懂小说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经、史、掌故、义理、词章被称为传统“五学”,虽然小说与掌故沾点边,终究不是独立一项,正统士大夫从不以治小说为务。“红学热”绝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作品伟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比<红楼梦>伟大的不下二十部,除去《论语)都没有成“学”,惟《红楼梦)成为“显学”,原因必须从更深处寻。一切都是“现代性”在搅局。现代性迫使中国人的审美兴趣发生巨大转变,一言以蔽之就是由雅变俗。高雅的诗词歌赋被低俗的小说取代。审美载体由美文转移到小说。俗文学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小说中的佼佼者《红楼梦》自然成为俗文人的追逐对象。他们用《红楼梦>来附和现代性,用小说来填补空虚的心灵,为此不惜将《红楼梦>“研究”请上学术殿堂的高阶,将其“金玉其外”,造成学术繁荣的假象,一方面遮掩无聊文人的偃蹇狭陋与喜新厌旧的浮躁心理,另一方面无需劳神,通过炒《红楼梦)冷饭而将自己留名于中国文学史。算盘打得虽好,却坑害了不明就里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美洲有哪些国家《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
作者:王文元, Wang Wenyuan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
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年,卷(期):2006,(5)
金山毒霸6引用次数:1次
金福音1.李贽童心说
2.曹雪芹.高鹗.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 2000
3.石头记·序
4.霍国玲红楼解梦 1995
5.王蒙话说红楼梦 2005
6.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1973
7.冯其庸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2004
8.周汝昌红楼十二层 2005
9.金刚经
10.《红楼梦》甲戌本第八回
11.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2004
12.李劼论红楼梦 1995
13.吕启详吕启详论红楼梦 2005
1.许振宇.徐朝红.沈振鹏红学是不是学术,该不该成为显学?——兼与王文元研究员商榷[期刊论文]-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01)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gzshkx20060503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研究   传统   红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