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

图闻天下
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范式转换
作者:郭士礼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5期
罗增刚        摘 要: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为指导,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红学著述。他们的相关红学研究成果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卓越的理论阐释能力与实践品格。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红学研究范式的轉换。
八方论坛
马丁麦克多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何其芳;吴组缃;《红楼梦》
白岩松新书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5-0124-06
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海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楼梦》大讨论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但如果实事求是地对这一阶段的红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所作的历史的考察,还是对《红楼梦》文本的美学认知,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均对后来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
        一 内在理路与红学新范式的建立
        “内在理路”是考察红学典范转换的重要思路。在此一思路的影响下,他坚定地认为俞平伯先生是红学新范式的奠基人,因为俞平伯先生有关红学反思的观点不是在政治的干扰下形成的,而是遵循了红学研究内在理路自然生成的。这在看来,“它是红学因‘技术崩溃’而产生危机以后的一个必然归趋”[1](P22-23)。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楼梦》大讨论则是从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开始的,所以在看来,“批俞”运动则直接中断了《红楼梦》研究沿着“内在理路”发展出“新典范”势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2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4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