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智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智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
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梅新林教授提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问世于前“新红学”时期,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若从理论创新的前沿与质量而言,则显然应该纳入“新红学”范畴,甚至较之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的“新红学”更为前沿(当然,提出这一看法,其实已经把“新红学”等同于现代红学了)。不过,胡适等创立“新红学”时,没有将批评的矛头对准王国维,而是针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梅教授认为,像王国维这样超越时代的学者、作家以及作品、思想,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也会带来很多困惑,因而不知如何在时代中进行安置,所以胡适对其避而不谈,也可以理解。对此,笔者认为,这种回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的时间过早,是在 1904 年发表,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在 1916 年发表,所以时间相对靠近的对象来商榷,这是习惯的做法。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现实的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价值的。
三星i560考证派“新红学”后来是以胡适和俞平伯的成果为早期代表,梅新林教授评价“新红学”时认为应该从“历史的批评”“艺术的批评”“思想的批评”这三个层次来评价研究文艺作品,并得出结论说:胡适的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破。
关于如何进行三位一体的批评,笔者认为应该避免那种简单的叠加。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
百年“新红学”,其主流是历史学的考证研究,但恰恰是历史学的研究,更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历史化的考察,也就是说,首先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而不是把事件和人物抽象出来加以静态地、凝固化的考察,因为即使《红楼梦》有本事、真人可以考索,也需要分析其经过种种转变而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至于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则要在观念史和社会史双重脉络中加以梳理,揭示小说中的思想倾向与之发生的张力。
数据库管理系统
说到对其文学的研究,现在大家提倡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很容易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这种分析的最大问题就是非历史的态度,是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
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例如《红楼梦》中关于丫鬟的肖像描写非常稀少,用趣味主义来解释,会认为这是作者的留白艺术,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大的想象余地(其实也有学者这么分析了)。笔者认为,对丫鬟肖像描写的忽略,是因为《红楼梦》基本立场并没有超越时代和社会因素,作者大体采用贵族视角进行叙述(尽管曹家本身不是贵族),对丫鬟基本上是忽视的。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摘编自詹丹《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的发展》)材料二:
本事,应限定在真人真事和真实情境之上。准确地说,是限定在作家所历、闻并参考的原本之事上。目前看来,古典本事批评主要包括索隐、影射、考证三派,所谓“穿凿附会与忘记文学之为艺术”的错误,以索隐、影射最为突出。索隐派专事于“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这些解读虽提出“分身法”“合身法”等方法,但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基
础上,学术成分极低。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有硬解、曲解之嫌,“好像一切文艺作品统统不过是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事的‘黑幕小说’的翻版或变种而已”。所以,无论影射还是索隐,都成为古典考据学略有难堪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
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呢?〖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过,胡适的考证也终究只是考证:他仅感兴趣于作者身世与版本问题,对于思想与艺术之阐释,甚至不愿承认为“红学”成果,故其《<红楼梦>考证》被认为“失之过于粘滞,没有予艺术创造以应有的地位”不是没有道理。以此而论,仅满足于史实考订的考证和索隐、影射并无本质区别。考证派有“考”无“释”,虽掌握较多原型史料却无力以此为基础对对象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亦因此,俞平伯晚年对自己的“新红学”研究几乎全盘否定。
(摘编自张均《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梅新林教授看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属于“旧红学”时代的产物,但就其理论创新与质量来看,比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更为新颖。
fda
B.分析《红楼梦》所涉及的本事、真人进入小说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历史化的过程,属于红学中历史学的考证研究的范畴。
C.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应将这种思想置于观念史和社会史的双重脉络中进行梳理,揭
示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观念史、社会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D.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红楼梦》的文学特征,常常流于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遮蔽对历史、意识形态的诊断,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受到了胡适等考证派批评,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B.对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并注意作者认知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C.红学的索隐派、影射派之所以处于难堪境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唾弃,声名狼藉,是因为其故意穿凿附会,忽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特征。
D.胡适只关注《红楼梦》作者的身世与作品的版本问题,忽略对作品思想与艺术的阐释,未能对其予以哲学、艺术的把握,故其研究价值应打折扣。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介绍梅新林教授对于红学研究中胡适与王国维、蔡元培的学术关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自己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
B.材料一在介绍梅新林教授关于“新红学”三个角度评价研究且假设三者融合出现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将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
C.材料一有破有立,作者既谈到红学若干派别的局限性,又阐述了将历史化研究贯穿于各研究角度的观点,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研究方法。
D.材料二首先确定“本事”的外延,然后分析了红学研究的索隐派、影射派、考证派在本事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对其进行学术评价。
4.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的理解。
5.“新红学”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和优势?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穷讲究
熊荟蓉
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三亲六眷都来拜祭。可直到中午十二点,姑妈和姑伯还没来。一向讲究的他们,咋会忘记这个老礼啊?我问母亲。
“他们家出大事了。”母亲对我耳语,“隆达被人举报贪污受贿,正在接受调查……”
“啥?不可能!”我愣住了,“他们家一向那么讲究!”
“我早就说那是穷讲究!”母亲用鼻子哼了一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隆达是我姑妈何玉梅的女婿。姑妈其实是表姑妈,是我父亲姑妈的独生女。就因为幼年时与我父亲订过娃娃亲,我母亲就一直说她有气,到老都刻薄她。我却很欣赏这个为人处世很讲究的姑妈。
那年,姑妈的儿子雪松得了小儿麻痹症,因治病家里债台高筑。请拜年客时,姑妈就用绿豆丸子代替
肉丸子,炒的也是素菜,但香味俱佳。莴笋丝上放一朵胡萝卜花,黄瓜片点缀几粒枸杞,炸藕片用青菜叶托底……我觉得悦目爽口,母亲却说:“穷讲究!”
在母亲眼里,姑妈一家人都是“穷讲究”。姑伯是个收废品的,姑妈只是个小裁缝,但逢年过节,他们一个穿深蓝的中山服,一个穿绛红对襟小袄。表妹清莲扎着好看的羊角辫,表弟雪松系着绣有字母的围巾。母亲常撇着嘴说:“以为自己是大户人家啊?穷讲究!”
铁道部
姑妈家连黑白电视机都卖掉给雪松治病了,但简单的家具擦拭得清光闪闪。姑伯所收的废品,都分门别类放在后院的一个凉棚里。姑妈家的菜地里,不仅有蔬菜,还有两丛竹子、一树梅花。
那年春节,我们提着两瓶罐头给姑妈拜年,姑妈给我们拜年却带来两个书包。蓝劳动布书包是给我的,碎花布拼接的书包是给妹妹红霞的。红霞如获至宝,抱着姑妈又亲又啃。
母亲为了讲硬气,给别的亲戚家小孩的压岁钱是五角,却塞给清莲和雪松每人一块钱。一块钱在当时可以买一斤多肉呢!姑妈走后,母亲戳了红霞一指头:“别整天背着这破布书包瞎蹦跶,为你这个书包,妈花了一块钱啦!”
可红霞解下书包后,却在里面发现了一块钱,我也在我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块钱。肯定是姑妈趁我们不注意还回来的。母亲摇着头叹道:“都快穷得舔灰了,还在讲究个啥呀!”
父亲背地里对我说:“你姑妈有句口头禅,白来的食不归家。做人,就要像你姑妈一样,不贪财,讲骨气!”我当时虽小,却能体会父亲对姑妈的好感。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表妹清莲。
清莲与我同班,别看模样清秀文弱,钢笔字却写得遒劲有力,读起书来字正腔圆,为人还特别坚持原则。有次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
清莲高考时一举夺魁,成为我们县的第一个女状元,邻里乡亲都来送恭贺。清莲身着碧绿旗袍,头戴粉花冠,宛若荷花仙子。她微笑着向来客行鞠躬礼,以两筒“状元饼”答谢。
这“状元饼”是姑妈用面粉、红枣、花生仁烤制的一种小酥饼,莲花镶边,中间印有“状元”二字。用粉红蜡纸将十个酥饼封为一筒,大红绸带系花。可讲究啦!
“女状元送状元饼”的消息见报后,状元饼从此风靡全县。姑妈和姑伯后来开了家食品加工厂,专卖状元饼,雪松还开了家状元饼网店。
再后来,清莲嫁给公务员隆达。隆达的职位不断攀升,四十岁不到就当上了副市长,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市长人选。谁知就在这节骨眼上,被人举报了。
午宴上,亲友们谈到隆达,大多跟我一样,坚信他没事。当过私塾先生的二叔说:“蓬小冰期
生麻中,不扶自直。隆达身边有清莲,不可能有事。”
调查结果,连省纪检委的调查员都惊讶,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账目清楚、清正廉洁的官员。隆达因此被评为“全市廉政先进人物”。
我们是在电视上看到隆达的。他说:“我夫人清莲有记账的习惯,我们家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分门别类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大大小小的账本,有一百多个。她常说,白来的钱,不归家……”
这回,连我母亲也颔首赞许:“还真讲究!”
bsa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俗语评价隆达,说明母亲认为他不是没有贪污的可能,母亲之所以这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与她对姑妈的偏见不无关系。
B.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这里不仅表现出清莲从小就具有清廉的品质,也使得后文叙述她清白做人更加真实可信。
C.谈到隆达被举报一事,二叔引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与他曾经的身份相契合;而母亲的口头禅“穷讲究”,则反映了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塑造隆达这一形象,既是为了突出姑妈一家始终坚持的“穷讲究”这一生活原则、做人准则的积极影响,更是为了弘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正能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姑妈和姑伯直到中午十二点还没来拜祭亡父开篇,采用倒叙手法,不仅收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并且自然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情节。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我”为线索人物贯穿全篇,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流转自然。
C.小说最后写隆达上电视,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因为上文对隆达已作了大量的铺垫,如“我”的质疑、众人的深信不疑、父亲的正面评价等。
D.小说结尾母亲赞许“还真讲究”,与此前母亲一贯评价姑妈“穷讲究”形成鲜明对比,母亲认识的转变,对凸显小说的主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小说紧扣“讲究”一词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对母亲口中的“穷讲究”以及生活中姑妈的“穷讲究”,你是怎样理解的?
9.小说中人物的命名往往颇有讲究,请探究作品中以“清莲”为姑妈女儿命名的用意,并从课文或课外名著中择取一例,作具体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5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姑妈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