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第七单元B卷...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测试AB卷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第七单元B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曰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到了六首直接与曹雪芹有关的诗作。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的副刊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身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渐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他在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踢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
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踢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踢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一次次掀起“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喻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报纸夹带广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②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令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胡适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
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別开来,不能采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关于“红学”的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等,一次次掀起“红学”研究的争议。
2.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德沃金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宝玉见他摔了手帕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挽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吓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伏侍你呢."一面说,一面拉了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
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礼.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
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方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了,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通今博古,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既没人吃生姜."凤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惭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一时,宝钗凤去了.林黛玉笑向宝玉道:"你也试着比我利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着人说呢."宝玉正因宝钗多了心,自己没趣;又见林黛玉来问着他,越发没好气起来.待要说两句,又恐林黛玉多心,说不得忍着气,无精打采,一直出来.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又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忙接住""又挨近前些"和"伸手挽"等动作来写贾宝玉,表现了贾宝玉有意讨好林黛玉的心理。
B.选文中王熙凤的语言、动作不多,但这些语言、动作都可以表现出她对宝黛二人由衷的关爱之情。
C.黛玉虽对宝玉生着气,但对王熙凤并没有什么气,所以见到王熙凤,便一同高高兴兴地来到贾母身边。
D.宝玉在贾母身边自觉无言,就拿宝钗开玩笑,不料被宝钗奚落嘲弄,结果便不想再说话。
2.王熙凤在宝玉、黛玉那里所说的话和在贾母身边所说的话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深得长辈喜爱的娴雅淑女,选文中她的行为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①(其七)
麦博md332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汉时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B.颔联写
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2.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
理。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是想取得
“__________”的功绩,但是其结局却是“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________,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 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_________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的___________,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___________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帆风顺呕心沥血鸿篇巨制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冥思苦想长篇累牍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冥思苦想鸿篇巨制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呕心沥血长篇累牍苦心孤诣二十年后的学校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乙酸丁酯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83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学   研究   小说   方法   下列   织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