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知识积累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积累
1、一个社会学的实验
前几年,社会学有一个实验。通过计算机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社会模型,所有人都只有两个属性,一个是A,代表社会变革所需的思想,另一个是B,代表旧思想。一部分人是信念坚定者,他们的属性永远是A,其他人信念会改变,改变的规则是当一个A与一个B接触,可以把这个点变成AB,这个混合点如果再和一个B接触又会回到B的状态,如果和A接触就会变成A。通过数学计算,这个社会无论以何种方式连接:现代型的网状连接、领袖型的星型连接、社区型的区块连接等等。坚定的信念的人数如果低于10%,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诱发变革,如果大于10%,很快就能发生。
虽然这个模型很简单,人类社会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但其中还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并揭示了人类社会有其数学上的规则。从连接类型上讲,不管社会结构如何,对信息的传播而导致的社会变革似乎没有影响,至少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如果某种社会知识掌握的人太少,变革就需要很长时间,考虑到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小。
这种知识的分布类似基尼指数,只是人类现在的知识就已经浩如烟海,分科越来越细,就算最顶尖的知识精英在人类总体知识面前也趋近于零。所以试图描述任何社会里的各种知识的分布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基于个别问题,可能涉及的学科不多,或者可以笼统地划分一下知识体系,也许能够给出一定
的解释。中国近代史大概可以用这种方式分析一下,一方面是什么样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知识占比多少。
只不过这样的研究好象还没有人做,估计也很难做到。即便是从历史记载中抽取一部分人做研究,我们其实也很难判断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到底如何,而且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个人知识结构本身就可能存在矛盾,也会随周围环境不同而变化,比如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但他在建党问题上依然倾向独裁,而治国方略上也要把军政、训政放在宪政之前。
这样看来,通过分析一个历史时段的知识积累讨论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有很多阻力,大概还是只能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做些感性的比对。
另外一个问题是连接方式,尽管从这个社会学实验中看出,连接方式不是影响结果的因素。但在实际历史中,某些重要的连接点如果出于各种目的,不肯接受某种信息的传播甚至阻挠信息的传递,也还是会给社会变革制造一定的阻碍,而且由于一个社会内部或外部的压力始终都有,一旦没有在某个时段完成一些变革,在下一个时段是否还有可行性就值得怀疑。比如满清政府因内部政治权力分配的一些偶然因素,对君主立宪制度有过一段时间的排斥,等到被迫改革制度时已经不可收拾。
2、各类知识在历史中起的作用
北京质检总局
简单把知识体系分类的话,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虽然不是科学,但对于社会影响依然很大。在探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之前,先简单描述一下人文学科的作用。
1.人文学科领域对社会影响
人文学科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文化方面。文化这个词相对模糊,如果从广义上说,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人类创造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范北大投毒案
畴。但如果需要具体分析文化的作用,还是把文化的范围缩小更合适一些,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部分。从社会学的意义说,非物质文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复方红景天
什么是gsp
A、符号,符号由语言、艺术、标志、器物、手势等等组成,最重要的是语言,因为它最准确并最容易积累和传递,内容也最丰富。
B、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判别好与坏,对与错,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C、规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就是规范。
D、约制,我们一般会把约制和规范混淆,二者的区别在于心理学的不同层级,约制主要是制约人的
行为,如对罪犯定罪判刑,对不符合约制规则的行为进行谴责。但规范要求的是人的态度,而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成人的动机。
不同体的语言习惯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的语言也会造成不同体在思维上的差异,进而有可能造成社会模式的差异。比如英语里的抽象词汇最多,德语的词性最严谨,这对人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一定影响。只是研究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会暗示种族主义,一般的研究比较谨慎,大多数都在心理学认知方面做研究。比如有个研究是比较英语和一种非洲语言,在颜描述上,英语比这种非洲语言的词汇多很多,对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在分辨颜上做比较。结果发现,使用英语的人在识别某种颜与在光谱的位置上是偏蓝还是偏红的分辨力,要远高于使用哪种非洲语言的人。尽管研究语言影响思维能力上的研究较少,但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毕竟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应该可以判断不同的语言会对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语言做为一种符号,在某些功能上,不同的语言系统功效也会不同。比如中国的象形文字,就可以保证信息传递到口音不同的地区时较少失真。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有些科学家说阿基米德没有发明微积分就是因为没有阿拉伯数字,虽然是玩笑,但不同符号的使用功效不同是确定的。
价值观不仅从符号中来,更主要是从其他媒介中来,如传说、神话、艺术、娱乐等等。人文学科方面
的经验对价值观的影响远比一般想象中要大,尽管古代的统治者在价值观灌输上非常重视,清朝政府还一度使用乡约制度直接向民众宣贯价值观。但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民众的价值观来源除了身边的社会环境,很多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戏曲评书等文学作品,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对人的行为判断特别是对统治阶层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来自于民间文学里的描述,而且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一种思想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指导行为模式,另一种观念是因自然环境导致出行为模式,然后为行为模式寻合理性而抽象出价值观。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价值观的产生阶段一般是后者(当然任何价值观都和人的心理特征有关,比如诚实、公平等观念在各个民族里都是价值观的一部分),但价值观形成后会影响行为。还是以中国的民间文学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从各朝的小说作品中看出不同,这应该说是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应该说,直到随着宋代市井文化发展壮大,民间曲艺文学才更多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在比对宋明两朝民间小说的差异,可以看出两个朝代的民间价值观在变化,而这种民间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传承延续下来影响以后的价值观发展。
不同体有不同的规范,如果说价值观是判断的依据,规范就是行动的指针。规范可细分为社会习俗、民德、法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的内部规范会有不同。
约制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正向激励的,也有反向抑制的。判刑就是正式反向的。在前现代社会,非正式约制起得作用更大。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
规范和约制也都受人文学科的影响,尤其是非正式规范和约制,因为民间普遍缺少对新事物的组织经验,并且,曲艺评书等民间文学可以影响价值观,而价值观就会影响规范的制定和约制的范围及强度。并且,在某些特殊情况,比如晚清时期城市发展,很多人涌入城市,在城市谋生的人因为没有既定的组织规则,会从民间文学里寻养料,尤其是以结义的方式组成会社。还有就是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及后来的红会等等都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提供的知识。
2.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每一次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都会导致社会生产形态发生变化。而且几乎遍及所有学科,即便是相对抽象的物理数学等学科也会对当时的哲学思想产生影响。而自然学科中对某些方面如果发展程度超过其他方面,也会直接影响社会形态。比如中国古代有几个自然科学领域相对突出,农业技术(以及中国的气候地理条件)保证了中国的单位耕地可以支撑更多人口,造纸术、印刷术(以及象形文字)使得在很大范围内可以使用同一种公文格式传达政令,驿道等交通设施建设水平也相当高,这都使得中国的社会形态有条件施行中央集权管理。尽管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中央集权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36: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6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影响   价值观   社会   知识   语言   文化   规范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