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手法22种细解大全

高考专业术语细解大全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要实现理想的豁达。
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7、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8、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9、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电化学极化
10、首尾照应:写作手法的一种,文章前后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作用:
⑴、使文脉相通。
⑵、使含义深刻。
⑶、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自然明确。
⑷、使内容更加完整。
⑸、强调主题。
⑹、加深印象。
⑺、引起共鸣。
11、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12、开篇总领: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全文的思想感情所在,一般出现在开头。
总领全文就是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起全文是引出下文,只是为下文做铺垫,不能代表全文思想,下文就是举例证明这句话,起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中间,放在句首。
总领全文是全文的思想感情所在和文章的中心,总领全文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少数在中间,不一定放在句首。
总领全篇: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
47vcd
13、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
(1)使情节环环相扣
(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方法一:
从头到尾都出现的一个事物:比如一艘船、一支笔、一栋房子等等,从头开始一直围绕这个事物发生的种种事情,最后还以这个事物结尾。
重点描述一个人物的神情状态:在正常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突然着重描写主人公或某一人物的神态,如挤眉弄眼、眼睛瞪大、斜嘴一笑等等关键性描述,都是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称之为悬念。
重点描述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往往是该任务最真实的吐露,会与之前描述不符,造成读者产生疑惑,有一探究竟的冲动,是为悬念。
重点描述某一环境特征:如风吹过一棵树、太阳晒得真不开眼等,看似与主题思想并无关联,实则是为后续发展种下因,后面才会长出果,是为悬念。
2012nba中国赛重点描述某一段情节或场景:与文章总体流程并无明显影响,且会让人对人物行为举止,处事方式产生疑问,对一些场景重点重复描述,是为悬念。
方法二:
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就造成了悬念: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一个人?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于是下文叙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如《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  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再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 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14、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 
所谓呼应是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
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
前后呼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如果前面的句子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呼应的句子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前后呼应,是指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
首尾照应是文章照应方法的一种,又叫首尾呼应。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首尾呼应:用来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和引起共鸣。首尾呼应的作用: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例如:《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玩命关头3东京甩尾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文章的“前后照应”,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此种情况下的照应,作者的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05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悬念   文章   照应   内容   人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